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宋仁宗
扩展阅读
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 2024-11-15 16:01:58
琼b 2024-11-15 15:56:58

宋仁宗

发布时间: 2021-05-21 04:32:06

Ⅰ 宋仁宗时期的宰相是哪几位

共23位,分别: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 宋庠、庞籍、 梁适、刘沆、韩琦、曾公亮、 富弼 。

1、王钦若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宋真宗时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

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病逝,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2、丁谓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奸臣。

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

通籍后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

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

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丁谓任苏州军节度使时,宋真宗曾为他在苏城西南横山吴王拜郊台后丁家山下建造过第宅。又,蓝家巷(今钮家巷)原有丁晋公庙。

因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

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纪。景祐四年(1037)闰四月,卒于光州,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3、冯拯

冯拯,字道济,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历知数州。

真宗咸平四年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德二年拜参知政事。以疾罢。大中祥符四年知河南府。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陈州。

天禧四年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进左仆射。仁宗天圣元年罢相,出判河南府(同上书),卒,年六十六。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5、李迪

李迪(971年-1047年 ),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今山东鄄城旧城)。北宋名臣、诗人。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状元及第,历任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多次出入内外,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赠司空、侍中,谥号“文定”,仁宗亲题其碑首为“遗直之碑”。《全宋诗》录其诗,《全宋文》录有其文。

6、张知白

张知白(?-1028年),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北宋宰相。

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历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后知剑、邓、青三州等职务。又官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

咸平年间上疏,真宗召试舍人院,权授右正言。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节俭,“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天圣六年(1028年),卒于任上。赠太傅、中书令,谥文节。

7、 张士逊

张士逊(964年—1049年),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除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8、吕夷简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1033年)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次年,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

9、王随

王随(约975~1039年),字子正,北宋河阳(河南孟县)人。宋真宗时,以给事中知杭州,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竟明大法。

曾为长水子璇禅师之首楞严义疏注经作序,并删次《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为《传灯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间,出任宰相(也有史书作“丞相”)。临终书偈而逝。

10、陈尧佐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

11、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授大理寺评事,知玉山县,拜大理寺丞等。天圣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

宝元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祐年间,改谥文简,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12、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13、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

宋仁宗特召其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历任知审官院、知永兴军、枢密使等职。庆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庆历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

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14、贾昌朝

贾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同进士出身,任为国子监说书。宋仁宗朝,历任天章阁侍讲、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职。

官至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封魏国公。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六十八。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元”。宋英宗亲题其墓碑为“大儒元老之碑”。

15、 陈执中

陈执中(990-1059),字昭誉,参知政事陈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真宗时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

后历知江宁府、扬州、永兴军。仁宗宝元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出知青州,改永兴军。四年,召拜参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皇祐元年出知陈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逾年辞节,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谥恭。

16、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17、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双塔乡)人。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

18、庞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

庞籍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交好,还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庞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赠司空、侍中,谥号“庄敏”。

19、 梁适

梁适,字仲贤,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于山东东平。其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以父荫为官。虽然“状元父子”双双早逝,仲贤却带领家族走向繁盛。

称“忠孝三梁”(梁颢,梁固,梁适),可与“文情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比肩。

宋代,是东原梁氏家族最为显赫之时,其族人居朝为官宦者颇多,当时就有着“满堂笏,梁半朝”之称,与东汉时期梁统家族一样辉煌盛名。

20、刘沆

刘沆,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

21、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22、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刑部郎中曾会次子。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鲁国公。

卒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3、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

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曾劝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熙宁二年(1069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后以司空、韩国公致仕,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赠太师,谥号“文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朝宰相

Ⅱ 宋仁宗是谁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Ⅲ 宋仁宗时的官员有哪些

王德用:980-1058 字元辅。鲁国公、尚书令王超之子。至道时,随父攻西夏为先锋。历官环庆路指挥使、殿前都虞候、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康定初,出为保静军节度使,徙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镇守边防,名闻边塞。朝廷与契丹议和,遂徙陈州,再改集庆军节度使,封冀国公,以太子太师致仕。后起复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至和初年,为枢密使,封鲁国公。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武恭。

王钦若:962-1025 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今江西新余)。淳化进士,真宗初年,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攻宋,密请真宗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出判天雄军。还朝,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天禧初,为左仆射、平章事。两年后罢相,出判杭州。仁宗初,复相,与丁渭、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人称为“五鬼”。卒,则太师、中书令,谥文穆。

林特:字士奇。南剑州顺昌人(今属福建)。仕南唐,授兰台校书郎。宋初,为长葛尉,后历任大理寺丞、三司副使、修玉清昭应宫副使等。为人善附会,与丁渭等五人号称“五鬼”。仁宗即位时,进刑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丁渭贬官,林特亦落职知许州。后还朝,病卒,赠尚书左仆射。其人长于吏事,曾奉诏撰《会计录》三十卷。

丁谓:966-1037 字谓之,后改字公言,苏州长洲人。淳化进士。历任峡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等。天禧三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排斥寇准去位,升为宰相,封晋国公。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左右朝政。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又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其人喜为诗,长于书画、音律、博弈,为官机敏有智谋,狡猾过人,与林特、王钦若等时称“五鬼”。后死于光州。

夏竦:985-1051 字子乔,江州德安人(今属江西)。以父战死,授丹阳主簿,举贤良方正科。历官右正言、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枢密副使等。宝元初,西夏元昊来犯,出知永兴军,后徙鄜州、改判河中府。庆历中,召拜枢密使,以谏官反对,改知亳州。病死,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积家财巨万,生活奢侈,但为郡守有政绩,治军尤严。

陈尧佐:963-1044 字希元,阆州阆中人(今属四川)。端拱进士,历任殿中丞、两浙转运副使、京西转运使等,入朝为三司户部副使,同修《真宗实录》,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拜给事中、参知政事。明道中,罢知永兴军。景佑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拜相),但不入即罢相致仕。自少好学,善古隶八分,笔力端劲,尤工诗。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宋庠:996-1066 字公序,安州安陆人(今属湖北)。天圣进士第一名。历官左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翰林学士等。宝元中,拜参知政事。遇事分别是非,与宰相吕夷简不睦,出知郓州。后复为参知政事,改枢密使。皇佑中,拜相,出知河南府,旋再拜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后以司空致仕。卒,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庠爱读书,至老不倦。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宋庠之弟。天圣进士,授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预修《广业记》,迁权三司度支判官。历任知制诰、权同判流内铨、翰林学士等,参予修撰《新唐书》列传,后出知定州,改益州,旋授三司使。后被包拯弹劾其奢侈过度,出知郑州。卒赠尚书,谥景文。

陈执中:字昭誉。少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历任右正言、三司户部副使、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等。康定初,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皇佑初,以足疾辞职,改授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后拜司徒,封岐国公。卒,赠太师兼侍中,谥恭。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今属江西)。天圣进士。历官三司度支、同修起居注、判吏部流内铨等。后出知谭州兼安抚使,镇压湖南瑶人起事。皇佑中,拜参知政事。至和初,拜同平章事。中丞张昪弹劾其挟私出御史,罢相,出知应天府,徙陈州。卒,赠左仆射兼侍中。

贾昌朝:998-1065 字子明,真定获鹿人(今属河北)。同进士出身。历官殿中丞、尚书礼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等,以权御史中丞,上书备边六事:驭将帅、复士兵、训营卒、通四夷、绥蕃部、谨觇候,多施行。庆历三年(1043),拜参知政事。次年,改枢密使,旋拜同平章事,仍兼枢密使。罢相后出判大名府。嘉佑初,复为枢密使。再罢守许州。卒,谥文元。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今属安徽)。进士出身,历官海盐令、秘书丞、左谕德、直龙图阁等。宋仁宗即位后,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后拜参知政事。为人刚正,遇事敢言,时人誉为“鲁头参政”。卒,赠兵败尚书,谥肃简。

薛奎:967-1034 字宿艺,绛州正平人(今属山西)。淳化进士。历官隰州军事推官、淮南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等,入朝为三司户部副使。因与李士衡不合,出知延州。天圣中,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性刚毅,遇事敢言,执政谋议无所畏避。天圣七年,拜参知政事,后以疾数辞官,罢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旋病死,赠兵败尚书,谥简肃。

蔡齐:988-1039 字子思,祖籍洛阳,徙居莱州胶水,举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出判兖州。仁宗初,改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以起居舍人知制诰,罢知河南府。后拜枢密副使。为官刚正、谦让,不妄言、不附权贵。后拜参知政事,寻出知颍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忠。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今河北蠡县)。历任泰宁军节度推官、判吏部流内铨、知开封府、三司使等。景佑中,拜参知政事。后以平章事复判大名府,前后守大名十年,择要害,修壁垒,加强对契丹的防守。后改镇安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文简。

高若讷:997-1055 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今属山西),徙家卫州。进士出身。历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判吏部流内铨、枢密副使等。后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为枢密使。皇佑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判尚书都省。通医学。卒,赠右仆射,谥文庄。

杨崇勋:字宝臣,蓟州人。以父任为东西班承旨,历任右侍禁、西头供奉官、内殿崇班、枢密都承旨、殿前都指挥使等。仁宗即位后,拜枢密使,后罢为同平章事、河阳三城节度使、判许州,再罢同平章事,改寿州。后坐子宗诲受贿枉法,以左卫上将军致仕,改太子太保。其为人贪鄙,喜中伤人,故人多畏避。卒,赠太尉,谥恭毅。

狄青:1008-1048 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山西汾阳)。善骑射。宝元初,为延州指挥使,常为先锋,屡败西夏兵,为范仲淹等所常识并擢用。皇佑中,拜枢密副使。侬智高起事,其以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夜渡昆仑关,出其不意,败敌。还朝后,拜枢密使。至和末,为谣言中伤,出判陈州。病死,赠中书令,谥武襄。

吴育:1004-1058 字春卿。建安(今属福建)人。举进士,历任知临安、通判苏州、右正言。宝元间,除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徙知开封府。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会、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后以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出知河南府。卒,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宋绶:991-1040 字公垂,赵州平棘人(今河北赵县)。以荫补太祝,大中祥符元年(1008)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同修《真宗实录》、国史。明道二年(1033)拜参知政事。其人博通经史,藏书万余卷,亲自校勘,尤精笔札,撰《卤簿图》十卷。后因患病不能视事。卒,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

程戡:字胜之,许州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进士出身,授泾州观察推官。历任起居舍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至和元年(1054),召拜参知政事。后避宰相文彦博亲,改枢密副使。再以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英宗即位后,加安武军节度使,留任。卒,赠太尉,谥康穆。

盛度:字公量。世居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不是南京),后徙居杭州余杭县。举进士,历任秘书省秘书郎、试学士院等,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实地观察,参阅汉、唐图籍,绘《西域图》以献又绘《河西陇右图》,真宗称赞其博学,授翰林学士、知审刑院。景佑二年(1035),拜参知政事,改知枢密院事,后罢为尚书右丞、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以疾拜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生平勤学博文。

丁度:990-1053 字公雅,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徙居开封祥符。大中祥符中,举制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迁知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上书论事:增讲读官、增谏员,选河北、河东役兵补禁军等。仁宗即位后,迁翰林学士、审察在京师刑狱。西夏元昊攻宋,刘平、石元孙战败,丁度献《备边要览》,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又上《庆历》兵录》五卷与《赡边录》一卷,拜参知政事。后因事罢为紫寀殿学士兼侍读学士,迁尚书右丞。其人勤学,喜读《尚书》。

王尧臣:字伯廉,应天府虞城人(今属河南)。举进士第一,历任右司谏、知审官院、陕西安抚使等。对防御西夏、将帅作用、边防部署、营田治兵诸事颇多建议。入朝,授权三司使,改右谏议大夫。皇佑三年(1051)拜枢密副使,深为仁宗信用,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田况:1003-1061 字元均,冀州信都人(今属河北)。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西夏元昊来犯边,陈治边十四事,为仁宗所重,授陕西宣抚副使,镇压保州云翼军兵变,除知成德军,擢权三司使。至和元年,拜枢密副使。嘉佑中,授枢密使,以疾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以太子少傅致仕。性敏捷,宽厚待人,有文武才略,数论政事,尽言无隐。卒,赠太子太保,谥宣简。

晁宗悫:字世良,澶州清丰人(今属河南)。礼部尚书晁迥之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举进士第,除馆阁校勘,迁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兼注释御集检阅官。仁宗即位,迁殿中丞、同修起居注。天圣中,授祠部员外郎、知制诰。西夏元昊攻宋,授陕西安抚使,与夏竦议攻守策,拜参知政事。后以疾求解职,除资政殿学士,旋卒,赠工部尚书,谥文庄。

王曾: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人(今属山东)。咸平进士。真宗朝,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罢知应天府。仁宗即位,刘太后听政,拜相。其人素恶侥幸,太后姻亲多为其所裁抑,罢知青州。仁宗亲政,授枢密使。景佑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封沂国公。因与参知政事吕夷简论事颇有异议,遂俱罢。卒,赠侍中,谥文正。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举进士第,历官右正言,知剑、邓青三州等,再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宰相王钦若议论多相违,称疾辞职,罢为刑部侍郎、知大名府。仁宗即位,拜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平章事。立朝以清廉自持,无毫厘为私,虽身居显贵,其俭朴如寒士。病亡,赠太傅、中书令,谥文正。

杜衍:978-1057 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举进士,历知平遥、乾、扬等州县、三司户部副使、审官院等。宝元二年(1039),迁刑部侍郎、知永兴军。庆历中,拜枢密使,旋拜相,后罢相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皇佑元年,迁太子太保,进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其人刻苦学习有大志,不甘落后殖私产,好引荐贤士,为官清正。卒,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

晏殊: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知制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拜枢密副使。因忤刘太后意,罢出知外州。后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庆历中,拜相兼枢密使。为谏官孙甫等所论,出知颍、陈、许永兴等州、军,以疾归京师。卒,赠司空兼侍中,谦元献。善为文,尤工诗。

庞籍:988-1063 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今属山东)。举进士第,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召为殿中侍御史。西边用兵,擢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兼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改延州观察使,修筑城砦,募民耕种,用部将狄青等。宋夏议和后召为枢密副使。上书陈述陕西用兵,公私俱困,请并省官属,调近塞驻兵就食内地,朝廷从其所请,颇省边费。拜参知政事、枢密使,又拜同平章事。后罢知郓州。其人晓律令,善治吏事,持法严峻,士卒畏服,为政颇有惠政。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卒,赠司空,谥庄敏。——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庞太师。但其人与戏剧形像相差甚远,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位“庞太师”是位好官。

王随:河南人(今河南洛阳)。举进士第,历任淮南、河东转运使、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知制诰、翰林侍读学士等。明道中,拜参知政事,加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旋拜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为相一年,无所建树,与执政陈尧佐等数争事,为谏官韩琦所弹劾,罢相,判河阳。卒,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谥文惠。

章得象:978-1048 字希言,原籍泉州,后居浦城。第进士,历知台州,直史馆,兵败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后拜相,无所建树。庆历五年,徙判河南府。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宦官方盛,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以待,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八年,其族人亲戚,皆抑而不进。卒,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吕夷简:979-1044 字坦夫,原籍莱州,徙居寿州。举进士。真宗朝,历任地方官。仁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天圣中,拜相。因郭皇后言,罢相,不久复相,赞成仁宗废郭后,贬范仲淹等。与王曾数争事。俱罢相。康定初,复入为相,封许国公,兼枢密使,旋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以老请致仕,以太尉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张士逊:964-1049 字顺之,阴城人(今湖北光化)。淳化进士,历知数县,迁侍御史,授知审刑院、判集贤院。天圣中,拜相,曹利用被谮得罪,士逊为之解脱。罢知江宁府,移知许州。明道初,复入为相,监修国史。坐事再罢相,出判许州、徙知河南府。宝元元年,复入为相。康定初,西夏犯境,诏知枢密院,无所建树,累上章告老,封邓国公致仕。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韩琦:1008-1075 字稚圭,相州安阳人(今属河南)。举进士,授将作监丞,累迁右司谏。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益州、利州岁饥,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缓调赋、逐贪吏、汰冗役、减轻百姓困苦。宝元三年(1040)为陕西安抚使,大将任福败亡,降知秦州。庆历二年,为陕西四咱经略安抚招讨使。宋夏议和后,奉诏入朝,任枢密副使。范仲淹罢相,琦亦出知扬州。嘉佑元年,拜枢密使,旋又拜相。英宗即位,请曹太后还政,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出判相州。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屡次上疏反对。卒,赠尚书令,谥忠献。

曾公亮:999-1078 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历任集贤校理、知制诰、史馆修撰、知开封府。嘉佑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后以老辞位,拜司空兼侍中,后出判永兴军。以太傅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

富弼:1004-1083 字彦国,河南府人(今河南洛阳)。举茂材异等。累迁知谏院。康定元年,上疏请令宰相兼领枢密院,参与治边事,抵御西夏。庆历二年,契丹索取关南地,出使契丹,允增岁币。次年,拜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被排斥,出知郓州。至和二年拜相,因母丧去位。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神宗即位,拜相,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称疾求退,出判亳州。卒,赠太尉,谥文忠。

文彦博:1006-1097 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庆历末,平王则起事,由参知政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河南府,封潞国公。英宗即位,拜枢密使。神宗初,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徙大名府。告老,以太师致仕。元佑初,经司马光推荐,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其虽身居富贵,但待人接物谦逊,居洛阳期间,接待程颢兄弟,如同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相聚,论年龄不论官位,称“洛阳耆英会”,为时人钦慕。元保有五年(1090),复以太师致仕。卒,谥忠烈。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举进士,历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奏请章献太后还政,旋出判河中府,徙陈州。仁宗亲政,擢右司谏,力谏废郭皇后,出知睦州,徙苏州。召还判国子监,擢权知开封府。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为权贵所谗,罢为副相,出为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节俭,平时食不重肉,为政宽厚,所至有惠政。卒,赠兵败尚书,谥文正。

韩亿:字宗魏,原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徙居开封雍丘。举进士,历任知永城县及洋、相二州,殿中侍御史,河北转运使等官。仁宗初,以侍御史知杂事,扫法不避权贵。景佑二年,以尚书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四年,拜参知政事。为谏官所弹劾,罢知应天府。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

包拯: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举进士,历知建昌、天长二县及端州,为监察御史,建议岁赂契丹慧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加强边备,授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徙知扬、庐、池等州。权知开封府时,开正门,甜头者直至堂前,陈述曲直、杜绝吏奸。为政严明,断讼正直,贵戚、宦官为之敛手。后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佑六年,拜枢密副使。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钱惟演:962-1034 字希圣,吴越王钱俶之子。博学能文,辞藻清丽。真宗朝,授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为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历任知制诰、给事中、知审官院。大中祥符八扩,为翰林学士,坐贡举失实,降给事中,迁工部尚书。仁宗即位,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丁谓罪行被发,遂排斥丁谓以求自解。宰相冯拯恶其为人,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官终崇信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思,改谥文僖。

张昪:992-1077 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历知绛、邓、庆、秦诸州及开封府。至和二年(1055),擢御史中丞,论时事无所回避。嘉佑三年,除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枢密使。英宗立,告老,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镇河阳三城,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徒兼侍中,谥康节。

赵慨:996-1083 字叔平,初名禋。南京虞城人(今属河南)。举进士,历知滁州、知制诰、翰林学士等,以龙图阁学士知郓州、应天府。嘉佑间,擢参知政事。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举进士。庆历三年,知谏院,力赞范仲淹推行新政。仲淹罢,亦出知滁州、扬州等州。嘉佑二年,知贡举人,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文风始为之一变。嘉佑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参知政事。博学多能,有志于史学、文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余靖:1000-1064 字安道,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举进士,为赣县尉,累迁集贤校理,力谏罢范仲淹被贬,出监筠州酒税。庆历中,入为右正言,数论事,切中时弊,疏论自西边用兵,国库虚竭,民无储蓄,十室九空,戒广事浮费,又陈夏竦奸邪,不可为枢密使,擢升为知制诰。三使契丹,习契丹语。丘保有中,以经制广南西路贼盗,与狄青等镇压侬智高起事。官至工部尚书。卒,赠刑部尚书,谥襄。

任福:字佑之,开封人。咸平中,补卫士,历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侍卫马军都虞候。康定二年,元昊谋攻渭州,奉韩琦命亲率一万八千人出击,西夏兵充马关佯败,与先锋桑怪引骑驰追,屯好水川,陷入西夏伏兵中,力战而死,其子怀亮亦战死。赠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Ⅳ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政治,军事,文化上进行改革,让国家繁荣。说道宋仁宗大家可能会感受到陌生,而要说到我们最常使用的纸币,那相信大家一定感兴趣了,宋仁宗就在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后世的货币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仁宗的早年经历:“赵受益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大中祥符七年,被封为庆国公。后一年,进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加官中书令。天禧二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引自网络。所以宋仁宗的册封之路还是相对平坦的。
宋仁宗在位之时的举措:在政治方面,他为了改善官兵泛滥的情况,任用范仲淹展开改革,整顿部下,但由于改革伤害了贵族的利益,因此处处受到阻挠,最后以失败告终;军事方面,在宋夏两朝关系破裂之后,重新签订了和约,维持了宋朝近50年的和平;文化方面,让大臣整理修订书籍,编撰新书等等。
宋仁宗在各方面的努力,让宋朝繁荣,政治、军事格局也相对稳定,保证了国家的发展,对宋朝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Ⅳ 宋仁宗赵祯简介是什么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就连乾隆皇帝,也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之所以称说宋仁宗是明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经济发展。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Ⅵ 宋仁宗赵祯简介是什么呢


宋仁宗赵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赵祯因膝下无子,景佑二年(1035年)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宝元二年(1039年)豫王赵昕出生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但赵祯的三个儿子接连早夭,于嘉祐七年又立赵宗实为皇子(赵曙,即宋英宗)。

嘉祐八年,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Ⅶ 宋仁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说到宋朝的皇帝,先谈谈宋朝,宋朝是一个温和的朝代,一个繁华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懦弱的朝代,说他温和是因为宋朝终其始末没有杀过一个士大夫,不像后面明清时期,不是文字狱的大兴,就是构陷文官的下狱。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更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出现了“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的景象。

史书记载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得知死讯大为惊讶,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终其一生,为国为民。在位期间,使得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家太平,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本来这样一个盛世,足以支撑一位帝王奢侈的生活,但是宋仁宗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没有耽于享乐,反而倡导节俭。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尽心尽力,真正得做到了一个“为人君,止于仁”的皇帝。

Ⅷ 历史上的宋仁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清平乐完结了,但是故事的主角宋仁宗进入了不少人的视野。其实历史上的仁宗皇帝争议非常大,喜欢他的人,把他比作李世民,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是刘阿斗。

虽然我不太爱看电视剧,但是对于一位口碑分化如此严重的帝王,我突然很有兴趣去了解仁宗皇帝,今天,让我们一起扒一扒宋仁宗好了。

宋仁宗原本是想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结果这样一整,世人反而更看不起武官了,最后这种现状逐渐演化成了三种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八十万禁军的称呼就是宋仁宗时期出现的,简单来说:只要有兵,他们的上级就能贪污,所以宋朝招兵多多益善,还好宋仁宗时期的经济处于顶峰状态,所以贪也就贪了。

但到他儿子孙子辈时,朝廷也就没那么多钱了,就有点扛不住了,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蔡京变法。这些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去解决重文抑武和三冗问题,但都为时已晚,因为之后的宋朝已经开始内忧外患。

内忧就是农民起义,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400多起,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宋江、方腊。外患就是辽金西夏蒙古,都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所以宋朝在宋仁宗之后正式走下坡路。

Ⅸ 宋仁宗下一个皇帝是谁

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
宋英宗幼年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佑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Ⅹ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是怎么死的

宋仁宗是病死的。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10)宋仁宗扩展阅读:

个人经历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1018年10月19日),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