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我们是马歇尔
扩展阅读
怎么看股票账户号 2024-11-15 20:14:48
腾讯上市的股票代码 2024-11-15 20:14:24
猛买网 2024-11-15 20:07:00

我们是马歇尔

发布时间: 2021-05-22 07:37:49

① 女生对我说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是什么意思

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个人主义

② 我们是马歇尔

找《同球敌忾》 有下的 那个名找不到的

③ 网上说的马歇尔计划是什么东西尽量明白点,我智商低,看不懂太深奥的……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欧洲的世界中心位置让手美国 由于美国在两次大战都未烧到本土反而大发战争横财 同时美苏争霸 美国为了不让西欧不落入共产主义的政权 开始援助西欧

④ 马歇尔生平和重要事件有哪些

马歇尔自1939年第一次接任以来,参谋长办公室每天要处理的问题,就其规模、难度、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直接在他手下工作的官兵有3000人,使他能随时了解战局的发展、盟国的想法、敌人的打算、总统的考虑和国会投票表决的前景。

马歇尔一贯采取用人所长、各尽其职的方针,主张每项工作都应选拔最优秀的人去完成,人选既定,就得放手让他们去干。他对表现良好的部下偶尔赞扬几句。对完不成任务的,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打发走。但令人惊奇的是,他随时都清楚他交代手下人主办的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知道和了解部下所知道的全部情况,因此他宜布,不管是谁,都可以直接向他汇报工作,从而使他得以得心应手地控制一个庞大的、急速运转和经常极度繁忙的指挥机构。

“马歇尔从不拉帮结伙,”他的副参谋长汤姆·汉迪将军说:“人人都能与他共事和同他争论。只要你完成了工作,就啥事儿没有。他要发作起来也很粗暴,他会把你痛骂一顿,他也会把你晾在一边,但他在听汇报时也能长时间听你讲。他的记忆力可谓惊人,甚至能记住细枝末节。有一次他去国会参加一个小组委员会会议,会上有人就一些繁琐的细节提了一个令人恼火、刨根问底的问题。他对答如流,讲得从容不迫,不容置辩。我问他究竟是怎样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的,他说:“是我这几个星期从汇报情况的军官那里听来的。’”

的确,马歇尔组织领导了陆军部出色的情况汇报会,使得这个美军的大脑中枢时时刻刻地高速运转。每天上午,经核准的人员可以进入马歇尔的会议室,观看有美军参战的各个战区精确的图示。会议在上午9时准时开始。

“我们逐渐认识到,”马歇尔后来回忆说,“介绍世界战况对我和主要工作人员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在如此众多的不同地区作战,而国内形势又随之风云变幻。我的身边就有各种能工巧匠,而且人数众多,这样我们就逐渐形成了早汇报的制度,由经过挑选、口才出众的年轻军官在会上介绍情况。他们清晨4点就起床,整理头天夜里的电报,9点钟做好汇报准备”。“会议就像开场演戏一样”,他说,“他们变得精于此道,把汇报会搞得有声有色,确实引人入胜。整个战争的最新情况一览无余。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易于了解战况。”

一次,麦克阿瑟将军派了一位上校回华盛顿,向参谋长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供应要求。正好是早上即将开情况汇报会的时候,这位上校还未把麦克阿瑟的口信讲完,汇报小组进来挂起了图表。马歇尔便请这位上校一起听听世界局势的汇报,结果,上校听得目瞪口呆。会议结束时,上校不再开口,而是向参谋长敬了个礼就告辞了。显然他已经了解,并不只有麦克阿瑟在同敌人战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参谋长要统领全球美军的行动,任何过分的索求都是不切实际的。

在战争期间,马歇尔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是如此之多,各个战区的协调组织工作都要由他亲自处理,包括与各个盟国之间的关系,每每他都能拿出最妥当的方法处理。

美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盟友是英国。在英国有这样的传说:马歇尔将军虽然忠于美国,但在危急时刻,他甘愿为盟国作出牺牲。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在1942年,当时,英国在中东的一个主堡垒图布鲁格陷人纳粹之手,英国控制下的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受到威胁,而这时迫切需要战争物资。但那时美国刚刚参战,他们的师团还在加紧准备作战中,丘吉尔首相前往华盛顿同罗斯福商量,请求提供武9e挽救局势。于是,总统召来了马歇尔。总统告诉他,盟军陷于困境,急需一些“谢尔曼”式坦克。马歇尔说:“总统先生,那些坦克刚刚拨给第一装甲师了,要从士兵手中拿走武器是不行的。但既然英国人非要这批坦克,那就给他们100辆吧,马上就给。”

英军靠这批坦克顶住了德军的攻势,保住了埃及。马歇尔这种大局观极强、急朋友之所急的领导者品质受到了崇尚“绅:亡风度”的英国盟友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到1943年秋,马歇尔在美国军内外受到美国人的崇敬程度,就连罗斯福总统本人也超不过他,美国军队在世界上6条不同的战线上作战,战争规模如此庞大,由于有马歇尔在华盛顿的坚强指挥,对部队需要的轻重缓急了如指掌,因此避免了慌乱、恐慌和重大损失。称马歇尔为“国家的监护者”,无论如何也是不为过的。

⑤ 中国的马歇尔还是马歇尔吗

中国这些年开展了不少对外援助,有些是政府贷款项目,最后中国政府埋单的也不少。
这几天都在说马歇尔,搞得普通人都熟悉了这个老外名字,好像隔壁老马一样。
我也重温了一遍历史课本中的“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用他那缺少激情的语调宣布美国已为复兴欧洲做好准备,现场学生反响平平,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大计划。
曾经觉得马歇尔这家伙真阴毒,用计划富裕了欧洲人,用铁幕排斥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可是回过头来一想,美国人掏出100多亿美元真金白银,造福了这么多人,一个富裕的欧洲和一个贫穷的欧洲,哪个对人类更有益呢?
如今咱国家也要搞马歇尔计划,向外输出中国制造,着实令人鼓舞。
其实,中国人一直在马歇尔, 这次不过需要跨国合作而已,比如修建需要横跨许多国家的国际高铁。笔者经常看上市公司公告,中国不少上市公司早就参与到全世界经济建设了,足迹遍及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国家,中国建筑在美国还有项目。
项目内容多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型公共建筑,大型水电、公路、铁路、化工、水泥、矿藏开采、输变电等。这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到全世界盖房了,综合项目承包的脚步把国内的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输出到全世界,也是一项美事儿。
说起来这也是中国的优势项目,中国基础设施成就有目共睹,也成就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发达,施工经验丰富。我们在本国靠大型基建打造了一个华丽丽的GDP,如今输出大型基建也要为世界贡献一个华丽丽的GDP了。
从逻辑上,这也站得住脚,中国基础建设不仅仅拉动了GDP,还拉动了相关产业和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税收,继续扩大基础投资。
不过细想,中外马歇尔计划还真的有许多不同。
从援助内容上看,美国大部分是无偿援助,欧洲人将大部分钱花在向美国购买原材料,一开始是粮食,后来是工业原材料,还组织欧洲人参观美国工厂,向欧洲输送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则是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还是援助对象。美国援助的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毁坏的是工厂和基础设施,但是人才和技术人员还在,国家法律和组织能力并未破坏。只需一个开启马达的钥匙,马达就能发动了。所以也有人说,即使没有美国援助,这些国家也照样会恢复为列强。
而中国马歇尔涉及国家多在亚非拉,拉美国家借发达国家的钱不少,经常出现债务危机,原因即这些国家经济组织缺乏竞争力,创造财富能力不强。发达国家援助亚非拉也不少,但其经济没有多少起色。
中国也一直在援助亚非拉,坦赞铁路是一个经常拿出来说的案例,该铁路现在运行艰难。
中国这些年开展了不少对外援助,有些是政府贷款项目,最后中国政府埋单的也不少。企业走出去遭遇的波折也不少,前几年,中国中铁在波兰,中国铁建在沙特的项目都以巨亏收场。
不少国家政府没钱,中国要垫资,收回方式是向中国输入原材料,比如泰国人要拿大米,缅甸人拿锂,委内瑞拉要拿石油。
问题是即便如此也不安全,比如委内瑞拉最近就宣布不向中国出口原油,而这些原油本来应该用于归还中国贷款。自2006年以来,委内瑞拉从中国接受了500亿美元的石油支持贷款,中国在委内瑞拉有不少工程项目。看起来政府还在扩大该种贸易方式,例如厄瓜多尔明年将收到中国36亿美元中国提供的贷款,以原油销售作为抵押。2008年以来,厄瓜多尔已经违约了32亿美元的外债。
中国盯着亚非拉的原材料,会不会被贴上殖民者的标签?如果贷款违约而又需要逼迫对方偿还,是否会被当做又一个吸血鬼?
聪明人的投资地图中几乎没有亚非拉,李嘉诚从亚洲撤资,投资的重点是欧洲。绣花不仅要技术,还要绣的布底子好。(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⑥ 马歇尔的一生是怎样的

1880年12月31日,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出生在尤尼恩敦。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老马歇尔是一家焦炭熔炉公司的董事长,在宾夕法尼亚拥有富煤矿。

马歇尔小的时候学习不好,考试总得最后一名。他后来承认,9岁时他便认定自己注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亲对他很失望,常用柳条鞭管教他。但这也未能使他的学习成绩好起来。

老马歇尔对军队情有独钟,希望儿子能成为军官。聪明的长子似乎可以实现父亲的梦想,他以优异成绩考进著名的弗吉尼亚军校。但他志不在军队,毕业后却改行到一家钢铁厂当了化学师。父亲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可小儿子不成器。这么愚钝的孩子能考上一所象样的军校吗?

这时,马歇尔突然雄心勃发,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亚军校。他后来承认,他如此想上军校,并非因为喜欢军队或想穿上军装出出风头,而是因为要胜过他那个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

1897年9月,16岁的马歇尔进入弗吉尼亚军校。他刚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验”。老生按例让他在地板上悬蹲10分钟,正下方固定着一把刺刀。他刚患过伤寒,身虚体弱,没坚持几分钟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伤,血流如注。他被抬到医务所急救,但始终未说出受伤的缘由。他的行为赢得大家的赞许,他受到尊敬,在军校站住脚。

马歇尔渐渐喜欢上军校生活。他一年级结束时当上伍长,两年后升为队长。校内举行的所有重大仪式,他都担任学生指挥。他声如洪钟,面色威严,发号施令极具威慑力。

1901年,马歇尔以名列第8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军校,年底进入陆军,次年受领陆军少尉军衔并被派往菲律宾。行前他与相爱的美丽姑娘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结婚。新娘患有心脏病,未能与他同行,留在了国内。

这时菲律宾驻有美军3万5千人,维持某种“和平”,战事已缓。年轻的少尉服役两年,没有参加战斗,但经历了丛林环境和疫病的考验。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无私很受上级赞赏。

1903年夏,马歇尔回到美国,被派往俄克拉何马地区的雷诺堡。妻子身体不好,仍不能与他同行。马歇尔在雷诺堡的出色表现受到上级注意。1906年他被选进利文沃思堡进修班进修。进修学员都是上尉以上的军官,他是唯一的少尉。一年后他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获得继续深造的资格。这时,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与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无法与丈夫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无法生育。虽然如此,马歇尔与妻子一直相亲相爱,外人以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完美无缺。

不久马歇尔晋升为中尉。本世纪初美国军队晋升机会极少。马歇尔带着这个军衔一直干到1916年。这时他已36岁,当了14年军官,换过几处驻地,两赴菲律宾,两进国民警卫队。无论在哪里,他都得到上级夸奖。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忠诚可靠。但他仍是一个中尉。他的上司哈古德将军1916年在有关军官能力的报告中写道:“马歇尔理应在常规军中任准将职,推迟一天任命,军队和国家就遭受一天损失。”但是,提升军官委员会只是任命了马歇尔上尉职。

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了已延续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塞伯特将军组建陆军第1步兵师,调任马歇尔任参谋部临时中校衔参谋。第1步兵师在潘兴将军的美国远征军编内,最先在法国登陆。

在法国前线,作为师参谋部参谋,他的任务是向师指挥所报告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给养状况,维持部队士气。他执行任务一丝不苟,大部分时间是在前沿战壕里。他常常一人徒步巡视阵地。他渐渐习惯了炮火,学会了放开胆子赶路。听到炮弹的呼啸,他会本能地卧倒在泥地上。他也象其他战士一样,最害怕一件事,那就是不知哪颗炮弹会把毒气撒在自己身上。

马歇尔因在前沿阵地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临时上校,并调入设在肖蒙的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成为美国和欧洲的英雄。马歇尔被调到这位总司令的身边,当他的助手。他陪潘兴在巴黎参加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在巴黎热热闹闹地过了10个月,1919年9月1日,马歇尔随潘兴将军凯旋美国。得胜回朝的将士们受到一片热烈的欢迎之后,一切归于平静。马歇尔战时临时上校被取消,仍当他的上尉。他留在了潘兴手下任职,不久晋升为正式少校。这次晋升并未使他高兴,只是使他感慨,他当了整整18年的军官,还只是少校而已。

1921年8月,潘兴将军出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作为首席助手随他到华盛顿赴任。这次他又升了一级,领中校军衔。1923年潘兴任满离职。马歇尔决定到野战部队任职,以充实自己。1924年秋,他被派到美国驻中国天津的第15步兵团,任副团长。1926年底,他被任命为陆军学院教官,返回华盛顿。1927年11月,他的妻子病逝。

本宁堡步校是美国陆军最大的军事学校,坐落在佐治亚州哥伦布市数英里之外。马歇尔是出色的教官,能够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军事问题。他对学员要求很严格。他督促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的热情。从步校出来的许多出类拔萃的将领都把自己日后得以攀上军阶高峰归功于马歇尔。马歇尔在步校建立了一个学员档案,把他认为有才华的青年军官的名字一一记在上面。后来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之后,这个档案便成了无价之宝,他常据此选派指挥官。

1932年底,马歇尔调到斯克雷文堡带兵,随后又被任命为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的师长。1936年8月,55岁的马歇尔由中校正式晋升为准将。

1938年夏,马歇尔准将被任命为陆军部副部长。1939年9月1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正式授予他少将军衔,暂领上将军衔。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没有马上参战。国内有人主张全力避免战争,有人主张积极参战。马歇尔将军认为,无论愿意与否,美国必然要卷入战争。而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他支持罗斯福总统的援英战略。他认为英国人是在为美国赢得准备时间。

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参见珍珠港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终于卷入战争。

珍珠港事件使许多军队领导人受到处分,但对马歇尔的职位未造成影响。他受到质询和责难,但没人想到要撤换他,也不再有人对他就美国参战的主导设想表示异议。

为了适应战争,马歇尔上任不久便着手对军队进行了整顿。他提出一长串应当退役的军官的名单。这些军官并非无能,而是因为年事已高,思想大多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甚至有人还用美西战争时期的方式思考问题。马歇尔认为应该是吐故纳新的时候了。他自己也提出要辞去职务,因为他与被自己开革的大多数军官是同代人。他向总统明确表示,自己这个61岁的老人理应让位给后来人,他们能更好地应付美国面临的挑战。总统批准了马歇尔所列的退伍军官的名单,但坚决留住了马歇尔。

马歇尔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军官填补空缺,但遍数全国各个驻地,这样的军官并不很多。这时马歇尔的那个档案发挥了作用。档案里又添了一些新名字。其中有年轻的上校艾森豪威尔。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模拟战中是第3军参谋长,曾展现出卓越的策划才能,大挫对手的锐气。第3军军长克鲁格将军称他“目光远大,不拘陈规,对于军一级指挥问题的重要性具有深刻了解,积极主动,足智多谋”。由于艾森豪维尔表现出色,克鲁格建议给他晋级。马歇尔观看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演习,对艾森豪维尔印象至深。回华盛顿后,他立即保荐艾森豪维尔升任准将,并将他调到自己的作战处任副处长。

巴顿在马歇尔的档案上也榜上有名。马歇尔对他的评语是:“乔治带兵所向无敌,无往不胜。但要紧紧勒住他的笼头。”1941年马歇尔让他指挥了一个装甲军团。后来巴顿带兵打仗,屡立战功。

1942年初,美英两国商定在北非登陆,打击德军。马歇尔为这次代号“火炬”的战役进行了积极准备。他指派艾森豪维尔将军出任盟国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全权指挥这次战役。他与艾森豪维尔商量,选中乔治·巴顿指挥美军特遣队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同时,他还把奥马尔·布莱德雷推荐给艾森豪维尔。

沉默寡言的布莱德雷很快便证明他是美军有史以来最富才干的将领之一。他曾是艾森豪维尔的同班同学,在本宁堡当过马歇尔的下属。马歇尔极其赞赏布莱德雷的指挥才能,曾打定主意,一旦美军发动大规模战役,即委以重任。后来艾森豪维尔很快就将第2军交给了布莱德雷。再以后布莱德雷指挥了越来越多的军队,为打败法西斯德国立下赫赫战功。

1942年7月下旬,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定“火炬”作战的具体方案。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并在罗斯福和邱吉尔的干预下,于9月20日达成一项折衷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阿尔及尔3处同时登陆。登陆日期最后定于11月8日。

英美军按期于11月8日天始实施“火炬”登陆作战计划(参见北非登陆战役)。登陆成功。经5个月的激战,盟军于1943年4月9日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军第8集团军自南向北进行突击,美英联军自西向东发动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被挤压在这一地域的25万德意军队走投无路,于5月13日投降(参见突尼斯战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队全部被肃清,非洲战场的战事以美英的最后胜利而结束。

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之后,美英两国便开始考虑下一个主要战略行动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率两国军事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商讨军事战略问题。马歇尔将军极力主张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北部攻入欧洲大陆。丘吉尔不同意。会议未能就此作出决定,实际是将进攻西欧的计划推迟实施。会议最后决定以在西西里登陆为最近作战目标。

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参见西西里战役),8月中旬占领全岛。随即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很快进逼罗马,在纳粹控制的欧洲取得立足点。但是盟国决策者和一般公众在想到光复欧洲时,并不是把目光放在地中海地区,而是着眼于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以及德国本身。大家都知道,只有英美联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后,导向最后胜利的大反攻才算真正开始。也正是基于这一简单而正确的认识,马歇尔将军一直主张排除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尽可能早地渡海登陆西欧作战,全力消灭德军。

1943年1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最终商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这次登陆战役的代号定为“霸王”。

人们普遍认为,指挥“霸王”战役的盟军最高司令一职非马歇尔将军莫届。马歇尔将军已是众望所归的人。此际,美国陆军的步兵和航空队同时活跃在世界的六大战场,战线极长,但是由于马歇尔在华盛顿指挥得力,对各路人马的状况、需求、配备和军务缓急了如指掌,应付自如,协调有致,为美军的不断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表彰马歇尔的功绩,美国众议院和罗斯福总统曾打算特设陆军元帅一衔授予他。但是马歇尔拒绝了。他努力实干,不务虚名。此举博得许多人喝彩。美国著名作家塞瓦赖德在一次著名的广播讲话中说:“这支捍卫自由的伟大军队是世界上体魄最强壮,穿着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军队。它之所以具备今天的组织、训练、装备水准,绝非出于偶然。它是一座丰碑,展示着乔治·马歇尔的天才、无穷的精力,几近超凡的远见卓识及领导才能。这样一位军人是不需要元帅权杖的。”

马歇尔本人也想指挥欧洲战役。1943年秋,同盟国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一致同意他担任这一职务,这使他非常高兴。但罗斯福回华盛顿后,却无限地延长了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的任期。

罗斯福让马歇尔指挥欧洲战役的决心本是十分坚定的。他在给潘兴将军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准备让他指挥的是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作战行动。我认为他将担负的乃是欧洲战场的全部指挥任务,而不仅仅关系到某一地区。此外,英国三军参谋部将同他就一切事宜进行磋商。再者,我认为如果不给乔治一个亲临前线统兵作战的机会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释是,我想让乔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潘兴……”

然而,罗斯福总统无疑最后还是同意了潘兴将军的看法。这位身卧病榻的老将军在给总统的信中说:“……我们在打着一场全球性战争,离结束之日尚远,因此要由最成熟的军官担任参谋长一职,以便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明达的军界人士一致认为,马歇尔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军官。假若把他调往某个地区作战,则无论这个战场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将使我们因为失去这样一位深谙战略、任何其他人担任参谋长都无法同他相比……”

不错,马歇尔可以极其出色地指挥欧洲战役,但是谁又能顶替马歇尔充任美国全球军事行动的指挥者而且指挥得如此出色呢?罗斯福最终还是把马歇尔留在了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

最后,经总统批准,马歇尔委任了艾森豪维尔将军任盟军最高司令,指挥“霸王”战役。

1944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载出马歇尔将军的照片。周刊选他为“本年新闻人物”,称他为“祖国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写道;“作为一位文明美国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有资格代表死难将士接受本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无论何人,只要去五角大楼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总统认定必须把马歇尔将军留在华盛顿。别人很难胜任此刻压在参谋长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马歇尔于1939年接任参谋长以来,这项职务的责任范围之广,都大大超过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参谋长手下工作,他必须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战局情况,盟国的想法,敌方的计划,总统的打算,国会的意图。

马歇尔在权力下放方面做得非常彻底。他的原则是:委派最合适的人选负责某项工作,然后就放手任他去干。如果干的出色,他会咕哝两声表示赞许,如果不称职,他就请他走人。他了解下属的全部活动。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员厌掌握的所有情况,因此他规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报合任何事情。

“马歇尔从不拉帮结伙,”副参谋长汤姆·汉迪将军说,“人们可以同他争辩。只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气上来,也十分粗暴,有时厉声痛斥,有时冷若冰霜。可是,他能长时间听人介绍情况,记忆力之强令人吃惊,甚至小事也不漏过。有一次,他去国会参加一个委员会会议,议员们就某些次要但复杂的事项提了一些敏感琐细的问题。他从容不迫,滔滔不绝地作出了权威性的回答。我问他怎么竟能记住这么多细节,他说:‘我是从近几个星期军官们所介绍的情况中摘出来的。’”

马歇尔掌握情况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天上午9时准时在他的会议室里开始的情况介绍会。他颇以他搞的这个介绍会为自豪,也使世界各地美军和盟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羡慕不已。马歇尔后来回忆说:“对于我和其他主要负责军官来说,掌握世界局势进展状况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因为各战区同时作战。国内形势也是风云多变。我们有着许多颇具才气的专家,于是便以一帮口才很好的年轻军官为基本力量,逐渐搞成了每天上午的情况介绍会。他们每天清晨4点起床,对前一天晚上收到的电报进行综合整理,9点钟准备就绪,按时开讲。”马歇尔还说,“他们后来很精于此道,把情况介绍会搞得真是令人惊叹。你可以看到整个战局的最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局情况变得易于了解了。”

有一次麦克阿瑟将军派拉福莱特上校前来华盛顿照例向马歇尔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马歇尔请上校参加情况介绍会,听一听世界战局的情况,听得上校目瞪口呆。会后,拉福莱特上校再没提麦克阿瑟的要求,举手给马歇尔敬了个礼,默默地走了。马歇尔后来写道:“情况介绍会使他意识到战争规模如此之大,我们的‘全球’需要如此;之多,因此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开始现实地观察整个局势了。”

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马歇尔阅读报告,写备忘录,听取情况介绍,接见来访者,出席国会作证;晋见总统,制定影响战争进程的重大决策。他不断用铅笔在官方备忘录空白处潦草地写上各种意见、指示。总统向国会宣读的战争进展情况报告大多出自马歇尔的手笔。

马歇尔的工作繁忙而复杂。他曾对艾森豪维尔说,对于像他这样一个在世界各地都负有责任的参谋长来说,越是接近胜利,事情越难处理。四处都在发生争吵,各军种之间在吵,政府和军队之间在吵,盟国之间吵得尤其不可开交。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后(参见诺曼底战役),美军将领认为英军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对他十分不满,双方矛盾重重。马歇尔站在战胜敌人的最高立场上,必须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矛盾,使盟军协力胜敌。协调美军与友军的关系也正是马歇尔的主要责任之一。他不断提醒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维尔说,将军们都容易变得“虚荣自负”,绝不要忘记,“蒙哥马利差不多是英国唯一的英雄”,所以不要和他找麻烦。

此时,每个战场都酝酿着纠纷,许多危机需要平息,许多歧见有待消除。太平洋、地中海、西北欧,每天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有些问题决非一天半天所能解决。

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路杀回菲律宾群岛的麦克阿瑟将军不断向参谋长要人要物,而海军是千方百计不让马歇尔去注意菲律宾。这样,马歇尔就首先要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其他成员,承认菲律宾群岛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应给予大力支援,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让麦克阿瑟了解,从全局出发,不可能对他有求必应。

在中国战区,马歇尔不得不撤换他的司令官史迪威将军。这不是因为这位将军缺乏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对中国的蒋介石和东南亚英军司令蒙巴顿蔑视而不恭,口出妄言。马歇尔只好忍痛将他革职。

马歇尔清楚看到,在抗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美军并非孤军奋战,他必须倚重、倚靠甚至倚赖友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欧洲战场上,他始终要求艾森豪维尔遵循他的指示,打败德军,赢得胜利,同友军保持良好关系。在欧战的最后阶段,一些美军将领要求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丘吉尔和蒙哥马利也坚决反对放弃柏林,认为这等于西方把宣传上的一个大胜利白白丢掉了。但是马歇尔顶住了这股压力。在他看来,放弃柏林完全是一种军事决策。在罗斯福总统刚刚去世,杜鲁门总统刚刚上任之际,他必须以军人的方式进行思考,做出这种符合军事逻辑的决策,由苏军攻占柏林。马歇尔和艾森豪维尔不能忘记,苏联还是西方的盟友。

“是的,我认为我们当时不应当攻占柏林,”马歇尔后来写道,“必须记住,我们那时正在努力和俄国人打交道。我们一直同他们并肩作战。他们是我方武装部队的组成部分——非常坚定的一部分。他们在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削弱了德军力量,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加以考虑。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变得非常敏感,时刻在注意是否有迹象表明英国人和美国人打算背着他们决定战争的结局……”

1944年12月,马歇尔受领五星上将军衔。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终于被打败了,德军向盟军和苏军无条件投降。这时马歇尔已快满65周岁。他虽然体力尚好,但心力却不济了。战争几乎绞尽了他的脑汁。自1941年以来,他每天都要拍板决策,而每个决策几乎都关系到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随着战事的扩大,他对全世界所负的责任也加重了,烦恼和忧虑更是有增无减。他是参谋长,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敢露出丝毫的犹豫。无论是谁,无论是总统、国会、盟国、还是美国人民和将士,都需要有这样一种信心:任凭混乱,至少马歇尔方寸未乱,能够作出决策,争取胜利。在那前景暗淡、形势险恶的时刻,人们把他视为中流砥柱,相信只要跟他站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正如英国百慕大总督夫人玛丽·伯利在1945年春天给他的信中所说:“你前往欧洲途经百慕大时,我们曾一道进餐。记得我当时想,你会加速胜利的到来,这使我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你一定收到过许多类似的信,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表示祝贺,祝贺杰出的陆军取得的辉煌战果?我还要说,我们极为钦佩陆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我们完全认为他替我们赢得了渴望已久的胜利。我还有千万句赞美的话要说……”

此时,欧战胜利了,希特勒死了,纳粹军队投降了,马歇尔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一心想卸下参谋长的重任。好像为了提醒他解甲归田的时候即将来临。波茨坦会议期间有人捎来一篮子土豆、莴苣、胡萝卜、蚕豆、卷心菜,都是来自弗吉尼亚州多多纳家里菜园的东西,这是他后婚的妻子凯瑟琳给丈夫的明显暗示:现在是他回家种花务农的时候了。

但是,对日战争还没有结束,马歇尔还不能休息。又过了3个多月,到8月,在中国、美国、苏联和其他各国的共同打击下,日本被彻底打败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电台上亲自宣读了《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的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这年夏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给马歇尔将军写了一封信,对他在这场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之所以能够统率这支浩荡大军,绝非偶然。是你,受命于危难,起而创建这支军队,组织这支军队,激励这支军队。由于你领导有方,不消多日,部队就建立起来,日臻完善,终于横扫法德全境。你不仅创建了野战大军及辅助部队,还造就了大批指挥人才,他们驾驭现代化兵种和军团的庞大有机体,迂回转战,以无比的速度调遣运动,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涌现出这样的指挥官……这些年来,足下的勇气和精力在我心中激起的尊敬和,景仰正与日俱增,你的所作所为对于与你共患难的同志,真是一种绝大的安慰,而且请不要忘记,我本人也希望是其中的一员。”

1945年8月20日,马歇尔给杜鲁门总统写信要求卸任:“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军队正积极复员,有关削减军备生产的重大军事决策已经作出,战后军事计划也进入相当深入的阶段,现在我觉得,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要求辞去参谋长这个职务了。”马歇尔信中还写道,“我在陆军部服务7年有余,其中6年任参谋长,深知任务之艰辛繁重,如能获得解脱,则幸甚矣。”最后马歇尔提名艾森豪维尔继任参谋长。

杜鲁门总统考虑了一些时候,终于接受了马歇尔的辞呈,但要求他干到秋天。

1945年11月,总统在白宫为马歇尔举行了告别仪式,在他佩戴的军功章旁边添上一簇橡树叶章。总统亲自宣读了嘉奖令:“在这场就规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战争中,数百万美国公民曾为祖国立下了殊勋,而五星上将乔治·卡·马歇尔奉献的则是胜利……他的品格、作为、效率鼓舞了全军、全国、全世界。美国之得有明日,实有赖于马歇尔和千百万人民。他于世间大将军行列中卓立前茅。”

仪式结束后,杜鲁门总统把马歇尔拉到一边,祝他退休生活安适,愉快长寿,还保证说:“将军,你已经为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不会在你退休以后再来打扰你的,你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但是杜鲁门总统食言了。10天后,他给马歇尔打了电话:“将军,你愿意为我到中国跑一趟吗?”

1945年12月,马歇尔作为驻华特使抵上海,负责“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1946年11月军调失败,他返回美国。

1947年1月,他出任国务卿,6月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人称“马歇尔计划”。1949年1月辞去国务卿职务。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国防部长。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病逝。全美国举哀一日。他留有遗言:“简葬我,一如军中忠诚为国之寻常将士。切忌铺张。典式毋盛。追悼会宜简,到场只限族亲,尤须悄然为之。”葬礼按其遗言进行。其肃穆、简朴,有序无哗,宛若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生平指挥作战之状。

这位为打败法西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一代英才静静地长眠于阿林顿公墓。

⑦ 什么叫马歇尔计划

1947年3月间,美国草拟“援欧”方案,此时正值美、苏、英、法4国外长在莫斯科开会,具体讨论德国、奥地利问题。马歇尔在会上提出德国经济统一的问题,但被前苏联否定。会议开了1个多月毫无结果。会议结束前,马歇尔拜访斯大林,斯大林对国际问题及德国问题均未具体表态,只是说:“如果达不成协议,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下次可能达成协议,下次不成,可以等再下一次……必须有耐心,不要悲观。”

莫斯科外长会议结束后,马歇尔抓住斯大林的上述谈话,为美国加快“援欧”计划造舆论。他责怪前苏联在欧洲采取拖延战术,其目的不仅使德国问题无法解决,更要使陷入困境的欧洲经济最后崩溃。回国后,马歇尔立即就莫斯科外长会议发表广播演说,介绍欧洲经济现状时,马歇尔强调欧洲的“病人已奄奄一息”,美国必须对症下药,迅速行动。

马歇尔亲自搭班子,研究具体方针,制订具体的“援欧”计划。1947年4月底5月初,他责成助理国务卿威尔?克莱顿就西欧经济现状写成书面报告。此外,他授权前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领导国务院政策设计司,在两周内将“援欧”具体建议送交国务院。

到5月下旬,凯南与克莱顿均向马歇尔提交了“援欧”建议。建议认为,美国只有给濒临绝境的西欧经济“输血”,才能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必须把西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打破各国的经济壁垒,协调各国的关系,缓和英、法、德的矛盾,以便一致对付前苏联;同时还献计说,美国不必急于发表“复兴”欧洲的具体计划,而是乘欧洲经济濒于绝境之机,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请求。最后留下的是一个棘手问题,即“援欧”范围究竟包括西欧,还是包括整个欧洲。顿时,是否邀请前苏联便成为问题的核心所在。纵然美国早将“援欧”范围定为西欧,但迫于形势,为了避免被指责分裂欧洲,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邀请前苏联参加的问题。为此,5月28日,国务院召集主要官员与智囊人士开会磋商。

会上,马歇尔很快便把问题集中到一点,即是否要邀请前苏联?邀请前苏联有什么利弊?副国务卿艾奇逊认为,前苏联参加弊多利少,美国国会很可能不肯拨款,从而影响整个“援欧”计划。但据他估计,前苏联不一定会参加,因为按照常规,前苏联是不愿泄露其国内经济情报的。因此,美国不妨发出公开邀请,然后看一看前苏联是否响应。凯南与艾奇逊意见一致,也主张向前苏联发出邀请。凯南在发言中进一步分析了邀请前苏联的理由。在他看来,前苏联是非邀请不可的,唯有这样才能使美国不必承担分裂欧洲的责任。但凯南也承认,前苏联当真应邀参加,则又违背美国本意。怎么办?凯南认为,美国只要在邀请前苏联的同时,提出苛刻条件,要求前苏联像美国一样,多承担责任,多作出贡献,前苏联便有可能拒绝参加“援欧”计划。马歇尔感到凯南言之有理,决定暂不限定“援欧”范围,在宣布该计划时,则尽可能含糊其辞,这样便为其后迫使前苏联退出该计划埋下钉子。

经过短期紧张筹备,“援欧”计划的大政方针均已确定。马歇尔便借哈佛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并授予他名誉学位之际,发表“援欧”演说。

授予名誉学位的日子定在1947年6月5日下午,哈佛的毕业生与校友围坐在校园榆树下,倾听各界人士讲话。马歇尔对准备在这次演说中抛出援助欧洲的计划一事守口如瓶。马歇尔的讲话稿由自己起草,发表前甚至没有给国务院留下副本,艾奇逊这样写道:“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国务卿带着这样一份远远没有准备好的讲话稿去作如此重要的讲演,而且也没有把最后定稿的内容通过国务院。直到最后几分钟,我才通过电话从卡特上校那里探听到讲演的内容。”马歇尔演说时,身穿便服,表情严肃。演说平板单调,历时只不过15分钟,但是却阐明了美国重大的“援欧”政策。

马歇尔具体阐述了欧洲的经济困境:战争使欧洲变成一片废墟,城市、工厂、矿山、铁路均遭严重破坏。如今,欧洲无法生产足够数量的工业品、粮食、原料。此外,欧洲燃料匮乏,工业装备极为陈旧。马歇尔表示,美国愿意提供援助,尽其所能协助欧洲经济恢复正常。接着他提出美国的“援欧”计划:一是,如果美国政府单方面制订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那既不妥当,也收不到效果。因而欧洲应采取主动,“欧洲必须先行一步”,美国则从旁提供援助。二是,美国这次“援欧”与以前不同,不是向个别国家提供零星援助,而是向联合的欧洲提供援助。至于联合的欧洲,是指前苏联在内的整个欧洲,还是只包括西欧,马歇尔不作正面解释。他只是含糊其辞地说,该计划假使不能征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暗示该计划有可能只包括西欧。在演说中马歇尔还说:“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在于恢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经济秩序,从而提供一个自由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我敢肯定,任何愿意加入这一复兴事业的国家,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企图阻碍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会得到我们的帮助”。演说发表后不久,“援助”计划便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⑧ 关于马歇尔有哪些故事

公元1180年某天日落时分,马恩河畔蓝格尼城郊野,横七竖八尽是死尸,血染大地,伤者的呼喊与呻吟响彻云霄。是不是法国军队和来犯者打了一场惨烈战争?不是。虽然这里确实有人打过仗,但是死在这里或身负重伤的人不是为国捐躯,而是目的在竞技。因为马恩河畔蓝格尼城刚刚举行过中古时代最铺张浪费、场面惊人的娱乐:马上比武大会。比武之日,超过3000名全副武装的骑士,排成阵势,策马奔驰,互相攻击。根据当时的一篇报道,如果身历其境,“你会看到长矛交击、碰撞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地上布满断矛折戈。四处田野,一片喧闹,人声鼎沸。”这是一场“无所不用其极”,或如我们现在所说“没有规条约束”的马上比武大赛。

历代教皇闻悉人类这样进行灭绝人性、肆意杀戮的比武,都发言反对这种“值得诅咒和不幸的”消遣。教会发言人运用毫不容情的辞句谴责马上比武大会,因为每一次比武必然会引致大屠杀,有许多优秀骑士会无缘无故变成终身残废,甚至被杀,而当时十字军正需人打仗,马上比武实在是有背天道的行为。教会也非难比武大会所引起的淫乱放纵行为,最后还以开除教籍吓阻有意参加比武大会的人,甚至拒绝为比武致死骑士举行宗教殡葬仪式。

但是教会的劝说并不能让比武停止,没有人能阻止此事。

在比武大会上“双方”厮杀,每方由富家巨宦子弟,组织率领大批骑士互争雄长的场面,的确是太吸引人了。此外,这种残忍游戏也为真正作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训练。一位历史学家说,“不曾接受马上比武磨炼的骑士,不可能在战场上耀武扬威。他必须亲眼见过自己流血,尝过牙齿被人砸碎的滋味。”还有,参加大规模马上比武,也是中古时代年轻人出人头地的少数方法之一。开始时他大概当一个现役骑士的随侍,负责洗马、看管盔甲武器,跟随主人参加比武大会和战争。比武大会本身往往也包括侍从人员之间的较量。后来随侍可能逐渐升为游侠骑士。所谓游侠骑士是到各地参加比武大会的骑士,向比武任何一方传授武艺和谋略,一朝获得赏识重用,要谋取财富和名誉就易如探囊取物。

比武大会据说发源于法国,至11世纪在法国生活中根深蒂固。这种运动迅速传到别的国家,尤其是英国,以比武大会庆祝喜庆、加冕和庆祝节日,成为当时风尚。大部分比武是地方性的,规模相当小,参加者均为本地骑士,但也有少数是国际比武赛事,由各国骑士到来参加。赌注可能很大,战败者如果只输掉马匹盔甲,已经算是幸运了,如果被人活捉,对方要求的赎金数目就可能非常巨大。

一旦下了挑战书,定下比武的时间和地点,备战工作就会紧张地进行起来。通报人快马加鞭,在各处城堡和市镇间穿梭往来,宣扬比武大会。数以千计的人向比武地点蜂拥而来,有的要亲睹罕有的壮观场面,有的前往谋取这种那种利益。为贵妇和其他特权阶级而盖的看台以三角旗和挂毯装饰(虽然比武一旦开始,骑士有时会因战略需要绝尘而去,不见影踪,彼此动不动就在旷野里追逐好几里路)。骑士在嘹亮的喇叭声中,和更多的纹章旌旗簇拥挥舞之下,进入比武场。贵妇淑女惯常用金色或银色彩绳牵引她们宠爱的骑士入场,并把一件私人物品,譬如手绢或戒指等馈赠给骑士,然后再退回看台,落座后观看比武。

这时现场热闹非凡,气氛紧张。对垒双方的骑士,终于排成阵势,一个个骑在马上,带着惯用的长矛,以及如果被打下马后,才用来御敌的短剑、盾牌。跟着比武大会组织者一声令下,双方武士开始交锋。为求公平比赛,当然有依照骑士规章订立的比武规则(譬如说不能攻击下身),但是一旦打得性起,变成一场混战,大群骑士团团乱转,有的尚在马上,有的则跌下马来,在地上挣扎求生,局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此时就会造成真正的伤害:骑士饱受马蹄践踏,头盔砸扁,头颅被夹而致死亡。手臂也难免让乱挥乱舞的利器砍断。混战之中,所谓道德很快会被无休止的激战所代替。

如无停战命令,或胜负未分,就要一直厮杀下去,直至一方彻底失败。比武完毕,伤者抬回家调养,希望还能活下去,他日东山再起,参加另一次比武大会。

但到了14世纪末期,比武大会的性质变了。骑士披着笨重耀眼的铠甲,盾牌饰上盾形纹章,盔插羽毛,笨手笨脚,策马跑来跑去,单人匹马和另一个骑士交手。两个骑士彼此或投矛、或冲刺——大同小异的战斗方式成了一般人喜爱的比武方式,足与集体比武争一日之长。这种比武方式也很刺激,但比武者最多只是被人挑下马时昏倒在地。老一辈骑士往往瞧不起这种新式比武方法,仍然对往日借以训练战士的集体比武不胜留恋。一个历史学家评论此种横冲直撞交锋和拚命混战,说:“骑士到时如果要上战场厮杀,也会胜券在握。”其实他还应该加上一句:“假如他幸运能活到那时的话!”

中古时代最著名的英国游侠骑士,是12世纪的马歇尔。马歇尔的父亲在亨利一世之女昂殊郡主马蒂尔达的庄园里专管马匹事宜。马歇尔8岁起在诺曼贵族坦卡维尔的威廉府充当随侍,逐步由无名小卒,升迁至英国摄政的高位。

马歇尔21岁时成为游侠骑士,旋即以勇敢善战驰名于世。在前后15年的战斗生涯里,据说在500次比武大会上都未逢敌手,接连获胜。有次与人交战,头盔遭砸凹,不能除下,只得把头放在铁砧上,让铁匠给他把头盔敲下来。

英王亨利二世为了奖励他在比武场中武艺超群、英勇无匹,任他为朝臣。不久他即往圣地朝拜,回来之后协助亨利二世平定了理查德、杰佛里和约翰三个王子作乱。英王亨利于1189年逝世,其子理查德继位后,册封马歇尔为班布鲁郡伯爵,镇守威尔斯边区。

马歇尔不久即成为英国举足轻重、权势显赫的贵族,1216年英王亨利三世登基时尚未成年,全国贵族理所当然推选马歇尔为英国摄政。马歇尔像国王一样统治英国达3年之久,至逝世为止。马歇尔一生,由一个游侠骑士而晋升至英国摄政,可谓充满传奇色彩。

⑨ 马歇尔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麦克卢汉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动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非凡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假如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Mcluhan,Nov,1955:109-110)。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他这样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假如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7)。“严厉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熟悉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1964:18) 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以及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使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要遭到冷遇。 尽管麦克卢汉的观点从纯学术方法上难以接受,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却很轻易理解。他在北美严厉的学术界倍受冷落,但在中国的传播学界却是享有盛名:几乎翻开任何一本传播学教科书,都能看到作者拿出专门的章节介绍麦克卢汉的理论。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者中有相当一批人是中文系出身,相同的文学背景使他们更轻易接受和理解麦克卢汉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二是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我国新闻受文学的影响很深,各种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经常被用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⑩ 马歇尔计划是咋回事

马歇尔计划,其真正的全名是“欧周复兴计划”,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援助北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是以经济的援助使其复兴的一系列措施,对欧洲经济的振兴以及世界格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谈一谈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内容。

时代背景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欧洲被打的破败不堪,即使战争结束,很多国家也难以从破败的战争阴霾中走出来,国家经济被打垮,工业体系被摧毁,当年资本主义强国林立的欧洲,如今却也成了一摊烂泥。

不仅如此,马歇尔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从最开始的煤钢共同体,到后来的欧洲共同体,再到如今的欧盟,马歇尔计划早在一开始就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交流,直到如今,欧盟也一直是世界上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

然而,虽然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兴,也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自此之后,欧洲便逐渐沦为了美国的排头兵和跟随者,就像曾经无比风光的日不落帝国,如今也就成了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