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宋初“李成寒林图”有着怎样的隐喻
李成(919~967),字咸熙,号营丘。唐宗室后裔,祖籍长安,五代战乱隐居到山东营丘,多才艺,善歌诗,尤善山水,创寒林画体,其山水画成为北宋初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甚至被推崇为“本朝第一”。所画平远寒林,前所未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脱颖,墨法精绝。把自然树石形象加以人格化,强调其感情色彩,树枝形如鹰爪,石形如鬼面,皴纹似卷云,突出大自然的险恶和生物顽强的生命力。据南宋邓椿《画继》记载,李成画寒林多在岩穴中,裁札俱露,寓意君子之在野,其余杂树灌木尽在于平地,寓意小人在位。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李成《窠石平远图》,确确实实具有邓椿所记载的特点,是否寓意小人得势,君子在野?
中国五代以前的山水画,大多表现画家的隐逸思想,像李成山水明确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判断,还绝无仅有,这大概是李成山水最大的价值所在了。
B.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什么意思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夏天的山是鲜美的翠绿,秋天的山是明净的如同美人的面妆,冬天的山惨淡无色就好象睡着了没精神。
C. 李成的《读碑窠石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的李成《读碑窠石图》,描绘一古坟前,寒风萧瑟,枯树林怀抱,细枝树叶脱尽,枝形如鹰爪,作顽强挣扎状。高大的墓碑矗立,驮碑之龟趺(即学名辟邪)作驯服状。一骑驴长者举目研读碑文,书童持杖侍立似亦同观墓碑(按人物为同代王晓所画)整个画面笼罩在荒寒冷漠的气氛中。
这幅画表现的是世道变迁和作者对人生的感叹。人们透过高大的墓碑及林立的古树,自然联想到墓主人生前一定非常显赫,如今家境败落,既无人来培土,也无人祭扫。只有路人在墓碑前发怀古之幽思。司马光的《古坟》诗可为此画做注脚:
茫茫野甸平极目,
历历古坟如厦屋。
碑板无文荆棘深,
石兽沉沦松柏秃。
问人虽不识姓名,
昔皆高官仍厚禄。
子孙流落何所之,
凶吉当年非不卜。
我来正值寒食天,
祭燔不设无人哭。
此诗此画,可以给观者诸多联想。通过山水画表现社会变迁,人世间的兴衰荣辱,李成以前的山水画似乎还没有人表现过,它扩大了山水画的表现景界,其内涵较之某些人物画更丰富。李成的山水画,从构图看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平远寒林,如《窠石平远图》、《小寒林》、《寒林平野》、《读碑窠石》等。一种是全景式的大山大川,如《晴岚萧寺》。不管是哪一种构图形式,画面意境都是荒寒冷漠的。
李成的山水画,在五代与荆浩、关仝齐名,在北宋初与范宽、关仝齐名。郭若虚论述三家山水说:“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色,自有荣茂之色。”
D. 山水画中的“窠石”是什么意思
有图文的石头。古代迷信,以其为祥瑞。
E. 宋代杭州名画有哪些并介绍代表作及艺术特点
1、《清明上河图》 画家为北宋张择端。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2、《雪景寒林图》 画家为北宋 范宽 。 范宽 ,又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具)人,生卒年不详。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
3、《窠石平远图》 画家为北宋 郭熙。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曾为宋御画院艺学。师法李成,善画山水,寒林。生卒年不祥,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
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
4、《墨竹图》 北宋 文同
文同 (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F. 瓷瓶上雪景《溪山访友》谁画的
郭熙(1023-约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早春图》轴、《树色平远图》卷、《关山春色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