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张锳
扩展阅读
代理股票代码 2024-11-17 11:23:12
晶瑞股票公司评分 2024-11-17 11:19:01

张锳

发布时间: 2021-05-26 06:01:01

❶ 张英张锳是同一个人吗

张英张锳是同一个人吗?

❷ 张锳就张之洞一个儿子吗

不是。
张之洞是其第四子。
1837年,张之洞出生于兴义府(今安龙县)官舍,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

❸ 求大师给男宝宝起名字

不懂那些,仅举几个自己能够想到且觉得好听一点的 张钰良 张钰哲 张钰涵 张钰升 张钰阳 张钰纶

❹ 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是张之洞父亲吗

不是,康熙大学士张英的儿子是张廷玉,和他父亲一样后来也是大学士,而且,张英是康熙年间,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跨度太大,明显不是。张之洞的父亲也叫张锳,是晚清的知府。不是一个人

❺ 张锳的为官清廉独爱莲

又譬如,张锳特别喜欢荷花。他在招堤遍植荷花,就与其从政生涯,政治抱负有关。晚清的官场,污浊一片,要像荷花一样虽身陷污泥、却能保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气韵,他只好把种植荷花当作一种精神来寄托。
张之洞呢,也同他的父亲一样,特别喜爱荷花。每到荷花绽放时节,他都要沿着招堤来观荷赏荷。有时随同父亲张锳一起来,有时随同老师张国华一起来。通过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观察荷花的不凡姿态,品咂前人吟荷的名句,学习入世做人的道理。
正是通过年年到招堤观荷赏荷,张之洞提升了自己的才情,寻找到人生的真谛。据史料记载,在污水横流的晚清官场,他是十分清廉的。
张锳自道光六年(1826),以大挑入黔补任知县以来,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诸州县官,以廉洁、善听讼、严治盗等知名,升古州同知时,道光帝曾引见,特赐独对。
晚清的官场,污浊一片,要像荷花一样虽身陷污泥、却能保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气韵,他只好把种植荷花当作一种精神来寄托。张锳常用青莲自比,时刻警醒自己“濯污泥而不染”。从老家南皮到黔地任职,每每风餐露宿,带的只有几箱书、几盆荷花,随从只有家眷和贴身卫官。
道光十年(1830)辗转一周到威宁上任后,首先在县衙门外(今农业局处)的堰塘栽上荷花。
据传,一日,张锳陪同同僚游凤山寺,见一群轻薄少年调戏一年轻女子,张锳就上前呵斥到:“尔读圣贤书,……何以挂名威宁人?”骂得这群轻薄少年“面如死灰,僵立道左”。对一些品行不端的官吏,张锳痛批道“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势孤则攀附以求援,力敌则排挤以互噬。翻云覆雨,倏忽万端。应昭然于世严惩,以儆效尤。”《贵州通志》评鉴,张锳为人“刚介鲠直,不阿上司,在清代的贵州,是堪比胡林翼的“一代名知府。”
俗言对官吏的评价是“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张锳到威宁任职的第二年,准备回老家过年,除了带点威宁的荞酥、火肘外,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带回老家犒劳乡亲。于是,他与东门一孙姓商人说:我屋里的箱子随你挑,换1000两银子。”,这位孙姓商人选最大最重的一箱相换。结果是张锳事先设计好用砖头装满的箱子,事后这位孙姓商人上了当还不敢说。
这一故事又原封原样的传给其儿子张之洞。据史料记载,在污水横流的晚清官场,张之洞十分清廉。由于喜欢古董字画、接济远近亲友、支持“新政”,他经常囊中羞涩,不得不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典当,在《张之洞经世谋略》一书中,曾讲到这么一个故事:他任湖广总督时,武昌的大当铺有个规定,即凡是总督衙门的皮箱,不管里面装什么东西,都可以当200两银子,只需按箱子的数量付钱,开春后再由总督府拿银两赎回箱子。有一年,张之洞缺钱过年,就找来9个箱子,在每个箱子中装满砖头,让仆人抬到当铺当了1800两银子,总算度过了年关。一个堂堂总督竟然“混”到这种地步,由此也可见其清廉了。

❻ 张锳的介绍

张锳(1791年—1856年),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

❼ 他凭什么称为晚清第一功臣

张之洞出身普通仕宦家庭。曾祖和祖父都做过知县一类的地方官,他的父亲早年中过科举,后来当过兴义府知府,也是有文化有根基的人家。按说这样官二代是不怎么需要读书的,走走路子就行了,但是张之洞是官少爷的另类。
张之洞是他爸张锳第四个儿子,这不上不下的,也没得多少宠爱。他14岁入学,16岁中举。这可不是靠走关系,而是底子打得好,13岁以前,四书五经什么的,全过关了,至于人家不太学的史学,经济学,还有更高难度的《孙子兵法》《六韬》他也是极喜欢的。小小张之洞已经有了学富五车的基础,官家子弟,哪一个不是声色犬马的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呢?他就是个另类啊。
1863年他进入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开启了一段另类人生。
1879年,左都御史崇厚无知,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除了所谓收回的伊犁之外,西境,南境全被沙俄给占领了。满朝文武也都是干着急,张之洞认为要修武备,缓立约,并且要给经办者治罪。中俄交涉事件中,张之洞政治声望提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在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1880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重订伊犁条约。
1881年-1884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山西当时吏治腐败,尤其是鸦片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张之洞在给朋友的书信里写道山西官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就连晋阳城都像鬼城一样,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已经达到让人看不下去的境况了。有借鉴于此,他不在乎得罪上下官吏,一上任便开始考核,罢黜贪纵害怕的县官等,举人才,练军队,查仓库,办学堂,做了一系列实事。而这些,都不是当时主流官吏们爱做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至于英国传教士刊行的《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之洞很受影响,准备筹建洋务局,但很遗憾,像他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多。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重视的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烱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烱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要不是70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还不知道怎么说呢。可惜虽然法国茹费理内阁都因此战倒台。但是腐朽的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张之洞的心里该有多痛?
从1886年起,张之洞所做的事情很多,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修建芦汉铁路,开创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训练江南自强军等等,其中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
张之洞做的事情太多,他成立的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等,真正是造福于民。
对于一身书生气的张之洞来说,爱国不仅在于实业,更在于有气节。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对此,张之洞认为要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真正把日本打趴下,可惜他多次致电李鸿章,都没有下文。
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急电山东巡抚要在重要交通干道上埋火药,作地雷,阻止日本军队进犯,还表示要拨枪枝弹药支持。保台湾,他都急电当地最高领导,紧急上奏清帝,出谋出策,可惜最终都无法挽回败势。
当然张之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筹饷筹军械,但他的军队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当然,他本质上还是个封建官吏,对维新派的施压不支持,对义和团的镇压,都是站在他封建主子的立场上的。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张之洞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具体化,在不变更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
1901年10月(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被赏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十月,他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提出兴办各类学堂,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后来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以兴学校。清廷诏准,自翌年始,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结束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卒,谥文襄。死前,发出最后一声哀叹“国运尽矣”,这个晚清重臣,做了无数实业的另类读书人终于走完了一生。

❽ 张锳的典范德泽荫佑后裔


清道光十七年(1837),张锳之子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孔明洞侧(今贵阳市博爱路一带),故取名“之洞”,乳名官保。襁褓中的之洞生性爱哭,只有母亲朱碧筠的琴声才能使他安静下来,并露出笑容。父亲张锳说,这是胎中常听琴瑟之鸣的缘故。朱碧筠系广西桂林人,出身名门(其父朱绍恩进士出身,官至四川邛州知州),聪颖贤淑,喜棋诗画,特别擅长弹奏古琴。
之洞在母亲的琴声中长到四岁,不幸母亲病逝。之洞收获母亲遗物就是那架母亲心爱的琴。从此,之洞只要一想母亲,就会抚琴凝思。母亲的遗琴一直伴随张之洞一生。朱碧筠死后,张锳没有续娶正室,之洞由侧室魏氏抚养,魏氏未生育,视之洞为己出,给他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魏氏喜爱四季常开的月季花,常常将亲手盆栽的月季摆满之洞的房间。受养母的这种喜好熏陶,之洞也酷爱月季。
张之洞母亲去世那年的正月十八日,张锳吩咐仆人在客厅摆下香案,备好酒席。时近中午,仆人领着一个年约四十岁,衣着青布长袍、风度儒雅的人来到客厅。这个人就是张锳为张之洞请来的家塾教师何养源,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他从三字经教起,每天教20个字,之洞念过三、四遍即能背诵,不到一个月,基本上三字经就背完了,何先生称他为神童。
一天,张锳公余来到书房,让之洞把《三字经》背诵一遍,见背得轻松如流;又从书中选出一些字写在纸上,让张之洞认读,之洞一一确认不误。张锳这才捻着胡须不胜欣喜地勉励道:“好,好!跟着何先生好好学习!长大成才,为家争光,为国效力。”转脸又对何先生说:“我虽略通文字,之洞这孩子的聪颖,强我十倍。先生博学卓识,执教有年,还望先生对之洞严加训诲,培养成人。”何先生喜悦地说:“是啊,是啊,之洞确是难得的好学生。我正想同您商量一下,以后该如何教他呢!说罢,便和张锳商定教之洞读《论语》,学描红。之洞听到父亲和老师的夸奖,脸上露出矜持的笑容。他对父亲的嘱咐,虽不全明白其中含义,但父亲殷望他读书的话,却已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平添了一股思学若渴的力量。何先生写了一篇方寸大小的赵体字,让之洞套在宣纸下练字。时间不久,又改描写为临摹。之洞兴趣盎然,勤摹苦练。同时,他对读书苦求甚解,读《论语》时,对章节字句,必弄明白才算完事。何先生对其聪明好学、务求甚解的精神极为赞扬。张锳也为其子长进之快欣喜不已,越来越偏爱这个儿子了。读完《论语》,又开始读《孟子》。之洞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白天,他在家塾听先生讲课;夜晚,便秉烛夜读。困倦难耐时便伏案而睡,醒来又接而复读。
养母魏芷香对他极其慈爱,陪坐在身旁,看着他在烛影摇曳里那清瘦的脸庞和专注的神态,听着他那如歌似曲一样抑扬动听的朗诵,心中便涌起一种爱怜和殷望的感情。炎炎夏日,她给之洞摇扇纳凉,驱赶蚊虫;漫漫长夜,她给之洞披衣送暖,端上夜餐。她用全部身心抚慰着之洞,也把一生寄托在他的身上。经过五年孜孜不倦的苦读,之洞九岁就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十九卷“四书”和《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作。不久,他又读完了《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四部书。到此,科举制度规定的教科书,他已全面读完,结束了家塾生活后进入府学继续攻读。府学紧挨府衙,是张锳为官吏的子弟读书而修建的。府学庭院宽敞,轩明窗亮,院内古木参天,翠竹丛生,假山峻石叠趣,溪水清漪缠绵,环境十分幽静。被延请到府学执教的,都是名冠府地的饱学之士。在府学,张之洞开始学习写诗和作文。11岁所作《半山亭记》,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名噪一时。其云:“万山辐凑,一水环,雉霅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绿堤数量,蒹葭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阴,梯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彻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作亭者谁?吾家大人也。翠萝红蓼,罗列于轩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矶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全文刻于招堤半山亭。12岁时完成了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草》。张锳看张之洞小小的年纪即掌握了许多人终生难以学好的课程,心中自然高兴,便思量让之洞早些参加科举考试,而想到自己六次会试皆不中,最后又大挑才走上仁途,又不由得迟懔然生畏。于是,他重礼请来了一位作八股文的名士,专门为张之洞授业。这个人就是贵州独山府署理知府韩超。韩超是道光甲午年的进士,直隶昌黎人,秉性沉勇慷慨,人称血性奇男子,与张锳交谊很深,听说张锳请他教导神童张之洞,很乐意培养这位奇才,便一口答应。韩超只教了之洞两个月,就见之洞学业日见精进,心里十分欣慰。一天,张锳从书房取来一方古砚,对之洞说:“这方竹节砚,是你祖父在京城任四库全书馆誊录时,纪文达公纪晓岚赠送的。这是宋代的旧物,上面有竹节一样的纹理,极其罕见,故而叫做竹节砚。这铭文,是纪文达公亲手刻下的,异常珍贵且不说,铭文讲了做人的道理,你长大了就会懂的。这可算是咱家的传家宝,你祖父传给了我,我再传给你,你将来再传给后代子孙吧!”之洞细看那数行砚铭,写的是:
介如石,直如竹。史氏笔,挠不曲。笋不两歧,竽无曲枝。孤直如斯,亦莫抑之。其断简欤?乃坚多节。略似此君,风规自别。——纪晓岚识
道光29年(1849)秋天,13岁的张之洞在老家人张喜的陪护下,启程从贵州回原籍南皮县参加县试。途经武昌时,他来到黄鹤楼观览,心中异常激动,题下了一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县试这天,之洞早早来到考场前等待入场,全县来应试的几十名童生也都陆续来临,这其中最小的,就是张之洞了。不仅年龄小,个儿也长得小。在连考的五场中,不论是八股文、试帖诗,还是经论、律赋、策问等,场场驾轻就熟,挥笔而就。不久,县试发榜,在所取的十五名生员当中,张之洞名列榜首,中了秀才,为以后步入政坛打下了基础。咸丰二年(1852),张之洞参加了顺天府乡试,又名列榜首,中了第一名举人。喜讯飞来,张锳高兴万分,就连时任贵州黎平知府的好友胡林翼、之洞老师韩超,得知之洞中举后,喜上眉梢,笑声连连。张之洞27岁入京会试及殿试,跻身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随即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来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晚年擢升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大臣。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他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与曾国蕃、左宗棠、李鸿章一起同为晚清四大名臣。在专家们的眼里,他是近代中国的实业巨头,清末洋务派领袖,政治活动家、学者,近代中国教育家。著有《张文襄公全集》行世,其《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名噪一时。
国内外的许多伟人和名人,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孙中山先生说过:“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毛泽东这样评价他:“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艾尔斯说:“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❾ 张锳的受命于危难之际

张锳,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1),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少时勤奋攻读,知识广博。明末前,先辈是世居山西洪洞县人氏,由于明末兵荒马乱及旱灾、蝗灾,迁徙至河北南皮县东门印子头,称为东门张氏。始祖张端任繁昌县荻港巡检。张端的儿子张淮于明正德年间考中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张锳以上三代为官,却以清廉在当时小有名气,但其曾祖、祖父、父亲都仅官止于知县,因此始终处在官僚体系的中下层,在传统社会里,还算不上豪门显宦。嘉庆十八年(1813)张锳中举,之后六次参加会试不中,后以大挑(清乾隆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第的举人,国家挑取优等的用做知县等职,意在给举人开拓出路,六年举行一次)录任。清代任命简派官吏,照例是不许在原籍任职的。道光六年(1826),张锳以“大挑”选中来黔,录派补授为贵州安化知县。道光七年至道光九年,任清平、德江知县。在张锳来黔任职的这几年中,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州区域,多股匪徒各自占山为王,经常下山掠夺粮食和财物,民不聊生。威宁州从道光三年至道光九年六年间,就调任了五任知州(司为善,四川巫山人,道光三年任;严昌钰,浙江归安人,道光五年任;谭骧,湖南邵阳人,道光六年任;李鸿卓,江西南城人,道光七年初任;刘宝箴,山西洪桐人,道光七年底任。),这六年中,匪患不断,这些知州不是屁股没坐热就请辞,或是谈“匪”色变,虽然配合总兵多次搜山剿匪,但只攻下部分匪寨,抓到的只是匪卒,结果土匪骚扰始终未断绝。州县官吏也换掉几任,但是,始终力不从心。就在这危难时刻,道光十年初,张锳因工作能力强,处置事情果断而从德江调威宁州任知州。张锳到任后,深入实地了解匪情,及时把详情报告云贵总督,云贵总督既而上报朝廷,经与兵部商议,重用苏勒芳阿(镶红旗满洲人,道光八年八月任威宁总兵一职,道光十三年升荆州将军)为剿匪总指挥。苏勒芳阿不负众望,不顾气候恶劣,匪徒设伏,深入山区村庄观察地形、了解村情民意。通过周密踏勘,他了解到威宁州辖区山高路险,河沟交错,水流湍急,又邻近川滇边界,民族杂居,匪情复杂。苏勒芳阿一方面加紧操练兵士,另一方面密切配合知州张锳探讨剿匪方略,还经常与老兵卒商议办法,倾听他们的见解。三个月后,一股匪帮在女儿姑等地抢掠,苏勒芳阿闻讯后立即率兵出击。这次他听取士兵们的建议,当即谋划,没有直接去肇事地点去捉拿匪徒,而是绕过山涧,径直冲向匪徒老巢。进山后,山路险陡,他们就弃马步行攀山,苏勒芳阿适逢青壮年,翻山越岭,沿桥涉水,比得上当地的年轻士兵。当他们逼近山寨时,发现守寨匪卒疏于防御,苏勒芳阿率兵杀入寨门,匪徒小头目凶猛顽抗,当场被杀死,少数匪卒逃出山寨,余者均被擒拿,一把大火焚烧山寨,苏勒芳阿有意放匪徒逃走去报信。果然,出来扰民的匪首,远远看见山中蒸腾的烟火产生疑惑,又见逃出来的匪卒喘息而哭诉,立刻大怒,仓促率众匪反攻,这恰恰巧中了苏勒芳阿的埋伏,捉拿到匪首立即斩处,众匪卒吓得跪地连连叩首,个个乞求饶命,苏勒芳阿当场训斥,释放他们归家务农,不准再走歪道。此举惊动整个山区地域,各土匪寨不敢轻易下山扰民,而在山里种黍。一听说苏勒芳阿率兵巡山,众匪头目都纷纷躲避,他们知道:只要被擒住格杀勿论。对那些在山上改邪务农的匪卒,苏勒芳阿均不追究。清道光十一年,威宁总兵苏勒芳阿因故回北京卸任,云贵总督阮元欲将此重要职务委周景魁接任,即将推荐文本上疏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准允周景魁任威宁总兵职位,朱批御旨授予兵印,加封周景魁为正六品官爵,享受朝廷蓝翎侍卫的待遇。并在其家乡集贤街建立石牌坊,赐名“冠英”以示表彰。周景魁就任威宁縂兵以后,黔西北数十年中,社会平定,民众生活安宁,当地人颂扬其有“古将风度”,家乡族人则尊称其为“武侠爷”。
道光十三年(1833),张锳由政绩突出从威宁州调任贵筑知县,十六年(1836)任榕江通判,十七年(1837)任安顺知府,十八年(1838)任黎平知府,十九年(1839)任遵义知府,二十一年(1841)任兴义知府。咸丰四年(1854)升贵东道,六年(1856)病逝于任上。在贵州为官长达30年。

❿ 先后一共娶了三任妻子,三任妻子却都英年早逝的人是谁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光推动了工业发展,同时他在教育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后人对他评价很高。

做了鳏夫的张之洞,虽然对唐氏颇为不舍,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他也无奈。

虽然接连丧偶,但张之洞在事业上却如日中天。他在任上时,不仅建立书院,整顿学风,还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进行举荐或奖励,因此他贤名在外。

清廷得知后,对张之洞大为赞赏,于是又调任他为四川学政。

当时,他的好朋友、金石学家王懿荣正好也在四川小居,张之洞便上门拜访。在那里,他遇到了王懿荣的妹妹王氏。

说起来,张之洞和王氏早就相识。

王氏出身书香世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在诗词上也颇有造诣。

早些时候,王氏便对才华横溢的张之洞极为仰慕,因此王懿荣干脆做主,将她许配给丧偶多时的张之洞。

按说,有王氏这样的美女红袖添香,张之洞的婚后生活着实过得安逸。可是不幸的是,王氏也仅和他过了3年,便因难产去世了。

接连死了3位夫人,张之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有一次,张之洞的朋友无意间提起有个叫袁半仙的人算命很灵。

张之洞听说后,便记在心里,某日穿着素衣去拜访袁半仙。

谁知袁半仙看了他一眼,便立刻跪拜不起。

张之洞扶他起来后,问起来,袁半仙才说他是“狗骨镶龙头,不拜相也封侯”。

不过,袁半仙说张之洞虽然命里福禄寿都不缺,但是因为骨贵,一般的女子压不住,所以他命里无妻。

张之洞一愣,还不待他开口,袁半仙又问了一句,先生这丧妻之痛是否前后有3次?

张之洞听闻不由得佩服不已,于是连连问化解之法。

袁半仙说,也不难,不给其夫人的身份,就能保她相伴一生了。

这之后,张之洞又先后纳过秦氏和李氏两房妾,但是他自此再也不提娶妻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