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纪念辛亥革命,孙中山设计的邮票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为纪念辛亥革命,孙中山设计的邮票写的建国方略:向往振兴实业和发展科学。
1、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辛亥革命纪念邮票:第一枚为正方形、翠绿色的纪念邮票,主图为孙中山总统人头像,像的上方有“中华民国元年”文字,像的左右两侧是“光复纪念”四字,面值叁分。
2、第二枚为正方形、褚石色的普通邮票,主图为飞机图,图的上方有“中华民国邮政”文字,面值伍角。样票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的,采用凹版母模直接印在道林纸上,不打齿孔,四周留有较宽的白边。
3、孙中山把象征科学文明的飞机图印在邮票上,使这个新事物能为民众所知,从而激励人民掌握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
4、《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汇编了先生在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创作的三本著作——《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因为这部书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治国理念、建国蓝图和革命经验总结,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文本。
5、《孙文学说》从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实业计划》是一份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包括铁路建设、港口建设、桥梁建设等远景规划。
6、《民权初步》谈的是社会建设,叙述了政府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把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三部分内容相互呼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孙中山的建国思想。
❷ 建国方略是什么
是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方案的一种,是孙中山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分别为:
1、心理建设方略:在孙中山看来,心是人世间万事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和现象最终都可以归之于心。政治的成败,取决于人心的振作或萎靡,如果人的心里相信事情可行,则移山填海的难事也能够办得到
2、物质建设方略:孙中山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中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社会建设方略:孙中山看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然而,中国有如此优越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而当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入兴旺发达的时候,中国却落伍了,他的结论是: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人民的力量没有团结起来。
(2)建国方略扩展阅读:
建国方略背景
推翻满清政府,创建民国后,孙中山满以为从此可以乘势而进,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及《革命方略》所规定的各种革命和建设宏志,让中国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然而,事与愿违,建设事业无从谈起,人民生活甚至不如清朝专制时期。这与他发动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
他认为,对于如何建国他已经构建了一整套科学的方略了,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抛弃“知易行难”观念,确立“行易知难”的新观念,转变畏首畏尾的社会心理,摈弃思想中的陈腐东西,克服行动上的畏难心理,鼓起斗志,敢于实践由他所创立的这整套建国方略。
❸ 孙中山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资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组成,是孙中山建设国家的总体规划和设想。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从1917年开始到1919年完成,共耗时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几个重要方面: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
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的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3)建国方略扩展阅读:
今日中国已实现孙中山百年前“建国方略”之蓝图构想
1917年到1919年,他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
孙中山先生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构想是难以实现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这个蓝图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
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❹ 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对国家建设提出主要四方面的构想。
第一,建设国家铁路网与公路网。
第二,建立世界级大港。
第三,利用外国技术与资本发展中国。
第四,在民众中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实业计划》由来:
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 年2月完稿,发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
《实业计划》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
❺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天下为公。孙中山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可能莫过于“天下为公”。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
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我认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5)建国方略扩展阅读: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❻ 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
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天下为公。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6)建国方略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
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自圆其说了。
❼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天下为公。
《建国方略》写于1917年到1919年,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对中国的未来做出规划,构想全面宏大,具有很强的全局观和先见之明。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章,集中讨论了认识论问题,以大量事例理论化了“行易知难”的观点,提出:“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该书宣扬了“行而后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知先行后”和“知行合一”说有所批驳 。在当时对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❽ 辛亥革命孙中山建国方略是什么
第一,建设16万公里铁路、160万公里公路。
百年前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而落后的根源,就在交通上,交通的根本又在铁路。孙中山认为:“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未来建成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公路的建设计划,其中包括扩建西北、高原铁路等。
第二,建立北、东、南三个世界级大港。
分别在渤海湾、杭州湾/上海、广州三个地方建设华北、华东、华南三个港口,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三,采取“开放包容”政策,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实业。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用了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现代化工业建设,贫穷落后的中国要想短期内追上西方国家,必须借用他们的资本、机器和技术,他特别强调中国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大量引进外国的雄厚资本和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的实业。
第四,未来的百姓都怀抱“替众人来服务”的理念,责任感强、无私无畏。
孙中山先生认为,三民主义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一个民主、博爱、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希望未来的中国人都应该怀抱“替众人来服务”的理念,他知道“行易知难”,因此建议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让老百姓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8)建国方略扩展阅读:
《实业计划》
这部洋洋十万余言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实现现代化的宏大设想,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思想,无疑是一份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纲领。
《实业计划》由六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他提出: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
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利开发的设想。
关于发展经济和实业的所有制问题,孙中山主张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他主张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并为之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例如要改革税制,统一货币,排除各级官吏的种种压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