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华北理工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哪个好
长春理工大学好一点,国家重点学科,硕博点都比长春理工大学多。长春理工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成员,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历史沿革1958年,两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我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大专院校之一。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1971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1978年,学校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学术委员会成立。1980年,与日本中央大学建立友好关系。1982年至1993年,因国务院部委调整,学校先后划由兵器工业部、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主管。1994年,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1996年,军用光学博士点申报成功。1999年,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学校。2002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5月22日,长春理工大学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研究,批准长春理工大学“微纳操纵与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选“111计划”。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6月,现有教职工20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57人、博士生导师198人、正高职213人、副高职462人;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双聘7人)、2个国家级高端引智平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4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1]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专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姜会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安志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张国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杨华民、曹国华、曲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刘国军、曹国华、卜长莉、王晓华、曲轶、张宏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树仁全国模范教师:梁柱、杨华民全国优秀教师:姜会林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杨华民、佟首峰、金光勇、张宏、卜长莉、付跃刚、姜肇国、晏长岭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空间激光通信方向(姜会林)、高能固体激光技术(张喜和)B. 姜会林的主要成就
姜会林主要从事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他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在光学领域业绩突出,成果卓著。承担过多门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13名博士生。现已完成国家和省部科研课题20项,正主持总装备部和国家“863”等项目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完成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通过验收1项;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庆50周年阅兵项目中荣立三等功。发表学术论文108多篇,已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收录39篇。
姜会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并提出了“用普通玻璃校正二级光谱”的设计方法,据此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侦察卫星相机光学系统,二级光谱象差为零,该成果被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评价为“近年来中国光学设计主要进展”之一,比英国著名专家设计的结构更为简单,质量更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光学系统经济公差的理论”,并编制了优化计算程序,其论文被收入《里程碑丛书》,由美国SPIE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列为最新一个“里程碑”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光学系统总体性能及经济效益评价理论与计算方法,提出了光学系统总体优化方法及一些特殊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中国光学镜头数据库”、“兵器光电仿真系统数据库及数字仿真”课题,正在开展总装备部重点项目“兵器光电系统总体优化技术”等的研究;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二维电视腹腔镜显示系统”,并突破了“三维医用内窥镜”关键技术,研制出整机在医院使用,促进了微创伤手术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研制成医用三维内窥镜的国家之一;高质量地完成了“863”重点攻关课题——“三维遥感测量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的研究,打破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成果;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日现代企业制度与组织管理比较研究”,通过与日本大学、长春一汽开展合作研究,为我国企业改制提出了重要建议。 姜会林自1989年4月至2006年1月历任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院长,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担任学校领导工作17年来,为学校的科技工作、学科学位建设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创造出多项有助于提高办学层次的成果:1997年理工大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2000年和2004年长春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评估,均取得良好成绩;1996年学校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并于1999年成功设立“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持申报成功了1个国家重点学科;主持申请并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光机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实现第一批次招生,现已在全国27个省市区进入第一批次;2004年,长春理工大学被批准为省重点高校,为学校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两倍多,在校学生数达25842名;学校占地面积达1066亩,增加了一倍多;建筑面积达64.7万平方米,增加了2.8倍;固定资产总值达110805万元,增长了10倍多。学校拥有11个博士点,44个硕士点,47个本科专业,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学校在2005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了优秀。
C. 姜会林的介绍
姜会林,1945年7月出生于辽宁,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我国光学行业的第三代的出色代表”,他是王大珩院士“文革”后带的第一批博士生。他在光学系统设计、光学CAD技术、医用光学仪器、光电仿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激光通信技术等领域卓有建树,曾主持过长春理工大学(原光机学院)的行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长春理工大学不仅在科研成果上硕果累累,办学实力、办学效益、内部管理都更趋良好。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