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王小波李银河
扩展阅读
股票和基金挂钩吗 2025-04-30 03:09:49
海岸城股票代码 2025-04-30 03:04:50

王小波李银河

发布时间: 2023-02-06 11:16:51

Ⅰ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什么关系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夫妻关系。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

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

(1)王小波李银河扩展阅读:

在文学圈,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几乎无人不知。但这段感情是如何开始的,却鲜有人知晓。在李银河的自传《人间采蜜记》中,李银河将之一一道来。她对记者回忆,当时两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小波在街道工厂工作,我在《光明日报》当记者”。

起先,李银河没有意识到这种差距。直到有一次她听说了一件事儿:“有时我会给他写信,用标有‘光明日报’字样的信封,那会儿信先到工厂,结果就轰动了:王小波认识《光明日报》的人!可我起先都没有在意过这些。”

“浪漫的激情之爱有个前提,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现代这种情况很少见了。我碰上之后,就觉得非常幸运。”李银河笑着说,自己对那些世俗的东西真的不太看重,比如物质条件、家庭背景之类,“我就说,王小波是个男版的‘灰姑娘’”。

李银河与王小波如此相爱,或许与双方共同的文学见解有关。李银河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曾有段时间赋闲在家,开始看世界名著。当时小波的《绿毛水怪》里提到一部很‘偏’的小说,我恰好看过,恰好两个人对这部小说的感觉还差不多,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正如李银河在《人间采蜜记》中回忆的那样,在与王小波相依的二十年间,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她写道:“我这一生仅仅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这份至死不渝的爱,这就是我最好的报酬。”

Ⅱ 王小波与李银河

    1977年,当时的李银河在国务院研究院工作,胸大有脑,前程似锦。而那时王小波只是一名街道工人,说“前者居庙堂之高,后者隐市井之巷”一点儿也不为过。当年,25岁的王小波下乡回城已经五年。先后在仪器厂和半导体厂做了五年的工人,但心中那股子写作的浴火却从未熄灭。

      有一天,王小波把刚写的《绿毛水怪》寄去《光明日报》,经手的女编辑是李银河的同事。没出几分钟,看得她直掉眼泪。李银河在旁边纳闷儿,接过来一读,登时心中一紧,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住,30年后,她还清晰记得那一瞬的感觉:

     “写作手法虽然稚嫩,但却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

      从此,她记住了这个名字------王小波,一个娃娃脸的名字。

      接下来,李银河借着一次工作当口儿到王小波家。明里去问小波父亲一个学术问题,实际却是会会这位光是文字就让她揪心的王小波是谁。

      这一面,不说是失望透顶,起码也算是断了李银河心里那点悸动的念想。后来,据李银河回忆:

     “当时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丑。”

     “不但丑,丑中还带着一点凶样。”

      可没成想,几天之后,王小波找上门来,以还书为由,堵在光明日报门口。。二人见面后大谈文学,天南地北。正谈着火热,王小波来了一句:

      “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当时刚分手不久,只能如实相告“没有。”

      王小波接下来一句话,生猛了得,几乎是吓了李银河一跳。“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一回头,满眼装满的都是那张丑脸,吓岔劈了。

      多年之后,李银河没想起这件事,还会羞涩:“那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呀!”

      之后的日子,李银河不断收到小波寄来的情书。

 “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小波望着满天星斗,念着“银河”的名字:“满天都是星星,好像一场结冻了的大雨。”

     李银河念着念着,泪水淌了一脸。王小波在追女孩方面,像写小说一样天赋异禀。

     最终,李银河没能扛住小波的热烈和率真,两人就这么相恋了。

     在一起后,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儿,李银河就跟王小波提分手。王小波一直不懂为什么,追问下去,李银河憋不住了说:

     “你确实长得太难看了。”

王小波却说:

     “我要去爬虫馆和那些爬虫比一比,看看我是不是真有那么难看。”这一下可把李银河逗乐了。

     一来二去,王小波总能用自己的有趣,让李银河化掉心底那些对长相的不满,从而让李银河愈发地崇拜起王小波来。

     这个世界,好女人都异常矫情,有人被才华吸引,有人被有趣吸引,还有人被内心坦荡吸引。而王小波内心坦荡、才华出众、有趣天成,李银河扛不住。  

  大学期间,王小波和李银河结为夫妻。二人没有办酒,双方父母各自摆了一桌,就草草了事。

    既然灵魂都可以当饭吃,那还要啥自行车呢。在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中,两个人从不在乎形式。

 人的外表,其实什么都不是,皮囊而已,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灵魂不会,这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

    就像王小波生前对人生的注解:

 我活在世上

    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遇到些有趣的事情

    倘若我能够如愿

    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Ⅲ 李银河和王小波(她与王小波的爱情事)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没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Ⅳ 王小波和李银河: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爱情宝典,我想一定是王小波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一封封情书写满了他对李银河的款款深情。

一年前,无意间翻到这本书,草草读过几页,说实话当时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

直到最近,我又了解到不少二人的事迹,回想当初所读之书,一瞬间被强烈震撼。

以前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后来才发现,若是不了解人生,有些书是读不懂的。

01

1977年的一天,王小波把刚写的《绿毛水怪》寄去《光明日报》。

当时就职于《光明日报》的李银河,辗转间读到《绿毛水怪》文稿,顿时心中一紧。

她说:“写作手法虽然稚嫩,但却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

从此,她记住了“王小波”这个名字。

后来,李银河因为学术问题跑去请教身为逻辑学家的王方名,也就是王小波的父亲。

其实除了学术问题,她还有另外一层私心,想趁此机会见识一下王小波的庐山真面目。

谁知这一见把李银河心里所有的美好幻想打破了。

她吓坏了:“觉得他长得真是够难看的”,“不但丑,丑中还带着一点凶样”。

仅是这一点,还没来得及点燃的爱情火苗就已经悄无声息熄灭了。想想也是,好看的皮囊谁不想要,而且“以貌取人”本来自古有之。

还记得朋友当时给我讲唐代文学家罗隐的故事,此人才华横溢,只可惜其貌不扬,颜值撑不起才华。

有一宰相之女读过罗隐的诗作,对他非常仰慕。宰相为了女儿的幸福,特地把罗隐请到家里,然后让女儿躲在门后偷看。

谁知女儿看过之后,直接把收藏的罗隐诗作全部销毁,从此再也不读他的诗。

这两个故事的开局如出一辙,当时读起来就忍不住发笑。爱美之心嘛,人皆有之,普通人或是伟人,皆不例外。

02

还好故事到这里并没有戛然而止。

几天之后,王小波主动找到李银河。二人大谈起文学,正聊得畅快之际,王小波话锋一转,直截了当问道:“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先是一愣,随即如实相告:“没有”。

“你看我怎么样?”

不得不说小波的胆量简直非一般人可比。因为“文革”的耽误,他读罢初中就断了学业,在小厂做起工人,而此时的李银河早已完成大学学业,在大报担任编辑。

门第悬殊如此之大,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银河也说:“他就是一个男版灰姑娘。”

接下来一段时间,李银河收到王小波源源不断的情书,最初的方式也很特别,写在五线谱上。

一封又一封情感真挚的信件拨动着李银河的情绪,让她内心不自觉柔软下来,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儿。

03

二人的感情同样经受了无数考验。李银河也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家人的看法。

因为相貌问题,家人给出了反对意见。李银河本就在意,加上家人的劝阻,于是向王小波提出分手。

她送上两张电影票,附言:“我们以后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小波立马退回电影票,随信写道:“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他想放弃但又绝不气馁,一封又一封接着写信: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面对李银河的不理睬,他继续写道:

“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咱们扯平了。”

这些话幽默风趣,又透露出如小孩子一样纯真,李银河感动的同时也终于释怀了,既然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只能二选一,她选择后者。

从此以后,两人坠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

04

“你好哇,李银河”,基本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所有情书的开头。

有几分俏皮,又有几分天真,情感之细腻牵动无数少女心。

这样的信坦诚直率,天真无邪,睿智风趣的王小波原来也有如此孩童般率真的一面。

美好的爱情从来不是枯燥的,即便日子平淡如水,也能从中发掘乐趣。两人的爱情就像糖果罐,她们就像围着糖果罐的孩子,不时从罐中发现惊喜。

小波说:“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银河说:“你这把钥匙就是开我这把锁的。”

再没有什么能比两个灵魂高度契合更让人羡慕的了。在有趣的灵魂面前,财权相貌通通都没那么重要了。

05

她们在风雨里一起患难,彼此相互支撑。因为有这些因素,这段爱情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了。两年后,李银河申请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社会学,王小波因为条件限制只能在两年后才去与之相会。

一起在美国修学的那段时间,两人仅靠银河每月的400美元奖学金维持生活。最初,两人一起在餐馆打工,小波因为拖累银河而自卑,银河也因为心疼小波而不肯让他打工。

“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银河态度坚决答道:“文学是他的生命。我们对生活要求不高,我一个人工作够用了。”

从此王小波全身心投入写作。

回国之后,王小波被安排在计算机教室工作,做些杂活。小波觉得活得窝囊:“我老婆当教授,我狗屁不是。哀乐中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罢。”

即便两人地位悬殊,李银河从来没有嫌弃过他。她鼓励道:“小波,好好写小说吧,你是无价之宝。”

这就是李银河,一个毫无条件信任并且全心全意支持小波发展的人。

06

爱情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如果说李银河成就了王小波,那么王小波也成就了李银河。

什么是美好的爱情,大概就是无论何时所遇何事,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靠。

李银河做同性恋现象调查研究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持反对态度。要知道,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个领域,更何况一届女流,质疑声更是源源不断。只有王小波坚决支持,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行动上,他把她当做生命来爱。

1997年,李银河还在剑桥做访问学者,而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这段朴素又真挚的爱情就这样落幕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再版时,李银河在序言中写道:

有些人遇见了便是一生,我想无论有没有答案,那些书信和那些经历都是银河一生的财富。正如小波在五线谱所说,他和她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王小波和李银河做到了,浪漫温馨一生围绕在她们身边,那些美好的爱情也带给后辈无限遐想。

如果说爱情有什么秘诀,我想就是如他们一般同舟共济风雨相随,相互包容,彼此支持,把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过成诗。

Ⅳ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令人羡慕,原来好的亲密关系都有这几个特征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故事,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爱情模样。

在当时通讯不太发达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故事,被记录在来回两地的信纸上,时至今日,信纸上那些文字已经被数以万计的人们读着、羡慕着,成为情书经典。

两人缘分始于小说《绿毛水怪》,李银河在看过小说后,就对小说作者王小波有了好感。当时李银河在《光明日报》上班,王小波就经常找她借书还书。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王小波问她有没有朋友,得到否定回答后,王小波直接就说了: “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虽然震惊于他的直接,但两人也就这么变成了朋友关系。

后面两人开始通信,在信中他们探讨人生、理想、爱情等宏观的大事,也聊聊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信中,王小波毫不掩饰对李银河的喜爱,在他满分的情话技能攻势下,李银河最终沦陷,两人于1980年结婚,结成爱侣。

王小波在追求李银河时写的书信,在其去世后被整理出来,收录出版为书籍《爱你就像爱生命》,是他45年的人生中唯一的一本爱情专著。

在这些书信中,王小波不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而只是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毛头小子。

对王小波来说,他对李银河的喜欢同样是藏不住的,同时他也不打算藏,就那么大大咧咧地摊开,摊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中,仿佛一个孩子冲着她不断摇旗呐喊: “看我!看我呀!我超喜欢你!”

一个男人真正陷入爱情时会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孩子气。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当爱情来临时,小男孩就会自发地跑出来,撒娇耍泼闹别扭,就是想引起心上人的注意力。

在追求初期的书信上,王小波向李银河诉苦: “我真的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就像一个小孩子,深怕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贝突然消失,总归是要想个法子将宝贝永远留在身侧才好。

在热恋时,王小波盼着出差去的李银河早点回来,闷闷不乐地写信给她: “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这幼稚的一面,恰恰也是王小波灵魂中最热诚纯粹的一面,他将孩子王小波毫无保留地捧到李银河面前,她可以伤害他,但最好是能爱他。

第二,胆小。

爱情中不止女人会患得患失,男人也会:怕她生气、怕她哭,怕她太好被抢走,更怕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她……

王小波选择给了李银河足够的安全感,他对她说: “我当然十分爱你,这个爱情我是永不收回的,直到世界末日。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在王小波眼中,李银河就是世上最美好的存在,他朝着她发出的光前行,希望她得到世间一切最好的,也希望这一切能从他身上掏出来给她。

为此,他开始渴望成长,“摆脱无所事事的软弱”,成长为一个同样发着光的人,与她并肩而立。

第三,占有与依赖。

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它只能在两个人之中展开,容不得自己不爱对方,也难熬于对方不肯爱自己。

尝过爱情滋味的灵魂已经不肯继续孤独下去,而是渴望与另一个灵魂共鸣、互相占有: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和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爱情中时间流逝的快慢变得跟是否与心上人在一起挂钩,在一起时时光飞逝,分开时度秒如年,王小波就对李银河说: “如果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我恨不得四十九个小时和你待在一块呢!”

一旦李银河去出差,两人异地时,王小波的信件关键字就变成了“回来”,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她早点回来、表达如果她早点回来他会有多高兴……等等等等,如同一只幼鸟般渴望着、依赖着母鸟的温暖怀抱。

已经完全陷入爱情中的王小波,满心满眼都是那个叫“李银河”的女孩子,因为是她,就连“李银河”这个名字也足够他爱上一世的了。

修成正果的爱情,离不开两个人的付出

从1977年相识到1980年结婚,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花了3年时间修成正果,此后他们的婚姻状态也处在一个稳定状态,直到1997年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离世。

在结婚前的这3年里,他们聚少离多,书信沟通的时间多于见面的时间。在这些“两地书”中,可以窥见这两人成熟的婚恋观——

在追求李银河时,王小波知道自己的颜值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算劣势,而且当时李银河在山西大学上学,他还是个工人,可以确信求爱之路不会太平坦。于是,在相识之初,两人就曾拉钩约定: 即使不能做夫妻,也要做终身的朋友。

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中,他也会时不时地表达不想因为他的爱束缚住她的意思:

“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字里行间大有一种“我爱你,与你无关,但还是想与你强相关”的意思在。

看王小波的文字,就会觉得他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知道爱情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不能强求,但可以努力争取,在对待李银河时,会在炽烈的情感外套上马缰,不使她感到压力,也不使她觉得被束缚,从而想逃脱。

在爱情一开始的时候,荷尔蒙会让双方都激情四溢,眼中只有彼此。但当激情退却,回归到生活的鸡毛蒜皮中时,支持两个人走下去的,就是投契的思想和相通的心灵。

在王小波平平无奇的外表下,能促使李银河爱上的,正是他有趣的灵魂。

在交往中,两个人沟通的风格都是开诚布公式的,有一句说一句,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缺点,也不会夸大自己的优点,坦诚地将最不好的那一面拿给对方看。

王小波会直接跟李银河说自己合不上社会潮流的节拍,李银河也会坦言自己生命中缺乏一种深厚的活力;李银河希望他摆脱“无所事事的软弱”,王小波也乐意将思想听任她的改造和影响。

王小波说: “如果我伤了你的心,请你原谅我,因为我们过去说过,要把心中发生的一切告诉对方。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潜伏的危机。” 也正是这般坦诚的交流中,二人都深陷在对方的魅力中不可自拔。

好看的皮囊会老去,但有趣的灵魂不会,它会随着时间的积淀不断升华,重新定义爱情的模样。

一段好的爱情肯定离不开双方的共同付出。

世人大多只看到了王小波对李银河爱得深,殊不知他的爱也得到了李银河的热烈回应。

在王小波忙着准备考试无暇写信时,李银河也会如他当初那般,一封一封地写着信往王小波处寄。她也会患得患失,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是王小波生命的活力在吸引着她,让她变得更好。

二人在美国读书时期,王小波没什么经济来源,两个人的生活全靠李银河的奖学金支持着,即便是这样李银河也不愿意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两个人都是能看得见对方的好,也愿意为了这份好付出的人,他们就这样互相扶持着走过了多年的婚姻生活。

王小波与李银河这对灵魂伴侣,他们的感情,始于王小波的一见钟情,在李银河的回应中发芽,又在双方的共同付出中茁壮成长,让世人看到了爱情本该最好的模样。

愿每个人都能收获这么美好的爱情。

Ⅵ 李银河和王小波什么关系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夫妻关系。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因为违反规定,也因二人实在不愿被“世俗”分心,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婚纱,不请酒席,两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个饭,这事儿就算定了。

1996年深秋,李银河被邀请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临别时,王小波将妻子用力揽在怀里以作道别。在这个见证过太多悲欢离合的地方,他们的相拥或许太过微不足道,可对李银河来说,这次一转身便真的就是一辈子。在李银河离开后半年的一个深夜,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独自在家中去世,年仅45岁。

(6)王小波李银河扩展阅读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和李银河之间持续终生之爱的本质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并持续共度过了有趣的一生。而很多人的爱情一进入婚姻就陷入了死胡同,浪漫和美好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生活的琐屑和家庭的矛盾,从而进入一种无趣却循环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