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螳螂交配
扩展阅读
力士洗发水多少钱 2025-04-29 13:19:29
股指代表股票价格 2025-04-29 13:14:13
股票代码了解 2025-04-29 12:51:02

螳螂交配

发布时间: 2023-02-08 04:11:34

1. 螳螂在完成交配后,为何公螳螂要被吃掉

谢邀。

在生物学巨著《昆虫记》中,作者法布尔记录了螳螂交配时的惊人一幕,在交配之后,雌螳螂毫不留情地将雄螳螂吃掉,没有半点夫妻之情。这样的行为几乎成为了螳螂最家喻户晓的一个特征,也成为了许多人笔下不容错过的话题。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雄螳螂并不是心甘情愿做出这种牺牲的,毕竟代价太大了。从基因的角度来讲,雄螳螂自然希望自己能够孕育更多的后代,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所以如果能够逃脱雌螳螂的魔爪,那是最好的。

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雄螳螂也演化出了许多不被吃掉的技巧。实际上,生物学家的研究也表明,雄螳螂在交配后也的确不是必死无疑的,有时候跑得快,同样也能保住性命。而最近也有一项研究表明,跳羚螳螂还有更加暴力的方法来避免被杀,那就是武力镇压雌螳螂,通过搏斗赢得白嫖的机会。当然了,这样的行为的确给被压迫已久的雄螳螂们展示了一把雄风,但雄性跳羚螳螂交配成功的概率也相对更低了一些……

2. 螳螂交配结束后,母螳螂为什么要吃雄螳螂

有句俗语叫“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话对螳螂来说,是再好不过了,还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部分情况之下,母螳螂在与公螳螂发生交配之后,公螳螂就会被吃掉,就是这么奇葩,这在自然界之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公蟑螂还是挺可怜的,交配一次连命都会丢了。

总结

综合情况来说,我们通过分析,也发现了螳螂之间被吃掉,其实并非是保持一定被吃的情况,也存在特殊的情况,上面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只是大部分的螳螂属于这种情况。

3. 螳螂是怎么繁衍后代的

一螳螂繁殖的时候,雄性螳螂会找到雌性螳螂开始交尾,交尾完毕之后,雄性螳螂会寻找新的配偶。这时候如果雌性螳螂饿了,会吃掉雄性螳螂,交配成功后,雌性螳螂会产卵在树枝或墙壁上,产卵后就会死去。等到第二年温度达到25度左右的时候,小螳螂就会孵化出来。二、螳螂的拟态行为1.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2.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3.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 螳螂交配的时候,为什么母螳螂要吃掉公螳螂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多人都抓过螳螂。而如果有仔细观察的人就会发现,为什么当螳螂交配时,雌螳螂会无情地吃掉雄性螳螂。一般来说,雄性螳螂在交配时需要非常小心。接近母螳螂大约需要一个小时。与之交配后,雌螳螂会转身吃掉雄螳螂。为什么雌性如此残忍,以至于必须吃掉雄性?

很久以前,有关专家就研究过螳螂的习性。其实,这种“奇葩”现象不一定会出现,概率只有30%左右。同时,30%的发生概率取决于雌螳螂交配后是否饥饿,而雌螳螂则有点“二”,因为它无法分辨自己的另一半,在它眼里,便会六亲不认一样碰巧交配并吃掉另一半。

5. 哪种动物的交配方式很奇葩

螳螂这种动物的交配方式是非常奇葩的,当母螳螂要跟公螳螂交配的时候,公螳螂不仅要贡献出自己的精子,而且自己的生命也要交到母螳螂的手里,在交配的时候母螳螂会直接吃掉公螳螂,而且首先就会从公螳螂的头部开始。

公螳螂的命运

其实在母螳螂跟公螳螂交配的时候,就算母螳螂要吃掉公螳螂,也很好看到公螳狼挣扎或者逃脱的,反而多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公螳螂不想逃跑,而是它们逃跑也没有什么用处,从母螳螂和公螳螂的身材就可以看出差别,就算公螳螂可以从一只母螳螂手上逃脱,但是也难以避免会遇到下一只。

而且繁殖后代的任务依靠母螳螂一个人是不可以的,公螳螂也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既然在交配的时候需要给母螳螂补充体力的话,那么公螳螂也没有办法挣扎,毕竟交配的过程还没有完成,使命还没有完成。

6. 为什么母螳螂一定要吃公螳螂才能繁殖后代

一、雌螳螂在交配期间吃掉雄螳螂是为了刺激雄螳螂射精,并确保精液持续的流入体内。此外,吃掉雄螳螂还可以使受精卵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出生的宝宝身体健康。
二、还有一种说法是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肚子饿。在交配之前研究人员把母螳螂喂饱。母螳螂就不会在交配过程中吃掉公螳螂。而那些没在交配之前吃食物的母螳螂,就会在交配过程中吃掉公螳螂,这是因为螳螂是一种很凶残的猎食动物!
(6)螳螂交配扩展阅读
螳螂不会选择特定的物种作为猎物,基本上它吃所有可以抓得到的东西。尽管螳螂主要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但是有报道说大型螳螂也吃小型脊椎动物,例如: 蜥蜴、老鼠、蛇和蜂鸟之类的小体型鸟类。
但是一般来说,螳蜘只捕食活的猎物,而且只捕食生活在花卉、叶子、树枝或地面上的昆虫,决不捕食在飞翔中的猎物。尽管许多种类的螳螂都有翅翼,但它们几乎完全不用它。螳螂有时甚至捕食比它自身还大的猎物。但它的嘴却是惊人地小,与其远祖蟑螂相同。为了捕捉住猎物,扩大活动范围,螳螂的前腿大大地延长了,其腿节外骨胳结构相当精妙而且异常坚硬。同时还有几排坚硬锐利的齿,在前肢的末端长一个形似土耳其古代弯刀的爪子,用以钩住猎物。在防御中还可以用它重创来袭的小鸟的眼睛。为了抗拒同类的逼迫和人类的逗弄,螳螂会把前身拱起,举起前腿,展开翅翼,作出吓唬对方的姿势。有些种属的螳螂,其肢体还饰有许多斑点,用以增加其威慑效果。除了捕食其他大小生物,螳螂亦有同类相食的自然习性。这个习性引致在螳螂交配后,部分雄性的螳螂会被雌性螳螂吃掉;也有观察显示雄性螳螂有机会在交配中途被雌性螳螂吃掉上半身,而下半身可以维持交配一段长时间的状态。有估计雄螳螂其实可以在交配后逃走,可是雌螳螂在交配后必须要吃掉雄螳螂,才可以确保雌性螳螂有足够养份产下卵鞘。

7. 螳螂是怎样交配的

螳螂交配的时候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螳螂食夫的新说法:20世纪80年代,上海宛南一村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怡等人,对螳螂进行了饲养观察实验,发现雌雄螳螂交配时,并不像某些昆虫书里写的那样,雄螳螂要在头部被咬断以后,才能完成交配工作。他们才能完成交配工作。他们的观察结果是,雄螳螂也没有挨咬也能完成交配,而且交配后的第三天,雌螳螂也没有把雄螳螂吃掉或咬掉交配中雄螳螂的头。事实究竟如何?1984年,德国技术大学动物研究所的拉斯克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的戴维斯博士,又分别对螳螂的习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录象机放置在十分隐蔽的地方,并让螳螂处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拍摄下19对螳螂交配时的全过程,没有发现依次像法布尔所说的被吃事件。相反,螳螂的求爱方式充满着情意绵绵的浪漫情调。和其他昆虫一样,每到交配季节,雌螳螂就释放性信息素,雄螳螂则循味而来,相见之后,先是用它们奇特的大复眼相互打量,凝视良久,继而雄螳螂摆动触角向对方求爱。如果雌螳螂认可,则以摆动触角回报,雄螳螂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向雌螳螂缓慢的爬去,接近时,在以触角摩擦对方的触角,经过双方的触角厮磨后,进入交配过程。这种交配往往要进行数次,持续几个小时,这在昆虫乃至整个动物界也是少有的,可谓“情意绵绵”。

8. 螳螂是怎样交配的

螳螂交配后雌螳螂就会吃掉雄螳螂对此有多种说法:1.母螳螂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公螳螂射精,并确保精液持续注入其体内。原来,公螳螂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心在头部,一旦它丢掉脑袋,抑制机能也随之失去,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确保卵子受精。母螳螂一边交配一边从公螳螂头部向尾部吃去,一直吃到腹部为止。这时,母螳螂不仅吃饱了,而且体内卵子也充分受精,可以将获得丰富营养的卵子产下。2.因为母螳螂和公螳螂交配后要产子,急需营养,只好让丈夫牺牲
好让下一代生存下去,这就是现实.
同样的还有蜘蛛,人们会认为妻子们有些残忍,但为了生存就必需这样做!

9. 螳螂交配

交配中的螳螂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大约两年前,美国出了一本题为《性与死:生物学哲学导论》的高级教科书。这本书介绍、讨论的都是关于“进化”、“基因”这些很专业化的生物学哲学问题,与性和死都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了这么个题目呢?作者解释说“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古怪。”其实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说:因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就像爱和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
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而永世长存,有性的生物却必死无疑。性是对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开端。这两个相对的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例如,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对雌螳螂杀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中。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
“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从这段描述看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不管怎样,随着《昆虫记》风靡世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尽人皆知了。生物学家们甚至试图论证“吃夫”的合理性。
有的说,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不过,很少有人在野外观察到雌螳螂吃夫。我们说的螳螂,乃是一大类昆虫的总称(是昆虫纲下的一个目——螳螂目),包括形态、生态各不相同的1500多种螳螂。绝大多数螳螂物种都没有被观察到吃夫现象,这个名声,主要归咎于两种分布较广的螳螂:中国大刀螳螂(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和欧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
但是,研究者报告的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有异常的举动,在自然状态下,是否果真如此呢?这是真的与生殖有关的自相残杀,还是纯粹为了喂饱肚子的自相残杀?没人否认螳螂的确会自相残杀,而个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为雌螳螂的牺牲品,问题在于这是否有生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