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玉器怎么鉴别真伪玉器怎么鉴定年代
1863年[1],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辉石类(硬玉,如翡翠)18世纪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方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华玉器文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上海汉风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汉风国际拍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汉风权威鉴定高端交易) 公司主要以艺术品类评估、展览、拍卖、交易、投资等为经营重点,常年展览展示交易,不定期举行全国鉴宝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等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类拍卖活动多场艺术品拍卖交易会。
㈡ 古玉寻痕第十季古玉鉴定宏观技巧
玉者七德,仁、义、礼、智、信、贤、达,仁者乐山,义者乐天,礼者乐音,智者乐水,信者乐地,贤者乐蕙,达者乐施,七者皆乐玉;
玉者之美,其泽润,泽万物,润四方;玉乃集天地精华于一身之石,承载着亿万年岁月沧桑,由石化玉,自内而外,美而不娇,握于手,暖于心,故君子如玉也;
玉者各具特色,每一块玉都是独一无二的;国玉和田又分为白、黄、青、黑,四种主色调,俗称和田四君子,白如羊脂、黄如鸡油、青如沙枣、黑如浓墨,四者皆具美感,做为中华文明的传人,爱玉品玉之心已经是沁入骨髓,融于血液,人生如玉、玉如人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古玉者之光气说,玉入尘封,干湿皆可,玉质松而入沁,因沁而变色,色沉而起光,光久而生气,气厚而韵神,淳厚、内敛、润泽乃气之魂灵,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久藏之而宝光起神韵;玉质坚虽无沁,然必韵其光气,故光气神韵皆由内而外现,平和漫溢而不厉目,岁月枯荣而沧海,久旱逢霖而涅槃,视为熟玉之光气也。
古玉寻痕意在观察:玉质、工艺、工痕、砂痕、沁痕、沁色、包浆、光气,收集这些从古玉表面可以直观的痕迹,统称为表象解析,而后用逻辑推理解析时代的合理性,这是完整的古玉鉴定流程。
燕赵青锋“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螭龙盘卧(西周)
叶落而知秋,先因而后果;分辨古玉真伪亦为如此,几百年至几千年的岁月痕迹是模仿不来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精修辨伪之术方为正道,首先,查其工、品其质、理其纹、辨其沁、观其光,综上述之表象而后逻辑反推方为核心,洞察之细微,工艺之贯通,逻辑思维之缜密,是为必备之技能。
剑镇饕餮(西周)
首先,需要了解仿制品的工艺与设计特征,以工艺成本为基准,从仿品的选材和加工两方面来分解,总而言之,仿品必须控制成本而追求利益,这是仿制品出现的目的;而一件真品古玉,其制造原因是不记成本而追求完美的,毕竟它代表了权力和等级,仿制品是照猫画虎而不得其魂,而真品古玉从选材到工艺制作是有思想有表达的,这需要有一定的时代审美功力才可以读懂它的内涵,品鉴古玉是需要个人审美修养的,这是一项综合指标,它涵盖了各行各业及人生哲理,简言之就是阅历,很多古玉爱好者收集古玉的初衷是梦想有朝一日可以价值连城,这类朋友们就是所谓的国宝帮,这也是人性使然,穿越这个误区的速度是确定认知高低的最好指标,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热爱古玉的核心是尊重历史,崇尚文化,以玉塑人,每一件真品古玉,都有着尘封已久的历史,对它而言,你只是它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你而言,它就是历史,是时空的穿越者,是古人与今人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如果能读懂它的过去,以古喻今、以史为鉴,才是最有价值的回报;所以,对于古玉爱好者而言,选择古玉要以古为今用为核心才是正道,而不是投机取巧梦想捡漏为目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明确的解释了国内古玩市场的天花板概念,砖家帮以收取鉴定费为主的海选活动,就是最鲜明的例子,说到鉴宝功力,对于地摊货而言,那是只有绝对没有例外的,毕竟仿品漏洞百出,而既便是真品,定伪也是这类拥有话语权拍砖帮的特权,这是很现实的行业内幕,可惜很多上岁数的老年人就是不明其理,这群老年粉丝终日游走地摊,花小钱捡大漏的主导思想根深蒂固,基本的鉴别能力都不具备,完全是抱着撞运气的心态淘宝,然后消费几百元鉴定费去商业专家面前证伪,全凭专家一张嘴来决定命运,屡败屡战,可怜巴巴的养老钱被地摊仿品和砖家帮们消费了,很多仿品的价格还没有砖家帮的鉴定费高,真是可怜、可悲、可叹,这群老年古玩爱好者既是仿品的消费者又是砖家帮的衣食父母,还经常被砖家帮拿来消费他们的鉴定水平如何高超,证伪能力如何强大,唉,无语至极,其实稍微有点基础知识就可以自行判断真假仿品,不学习认知,不提高辨识度,等同于盲人摸象,对于这类群体,只能靠自我觉醒,他人无能为力。
饕餮兽面(春战)
话接前题,对于古玉爱好者而言,我们首先应该树立正解的古玉价值观概念,真品古玉价值包含历史文化价值和盘玩观赏价值,这两种价值同时展现时,就是国宝级价值,但是需要圈子的配合才能得以诠释,同一件真品古玉,在普通百姓手里,它只有盘玩价值,而放在权威人士手里,它就是双重价值的体现,价值连城的国宝,这是现实存在的硬道理;所以,对于普通古玉爱好者而言,只需要着重考虑真品古玉的盘玩价值就可以了,以古为今用的视角去挑选就可以了,那么就说到外观审美了,俗话说的“老玉赛秋葵”“清水煮白萝卜”,都是真品古玉的外观特征,只是坑口环境造成的不同效果,湿坑多秋葵、干坑出萝卜是大概率事件,各有美感,我个人偏好白水煮萝卜,因为玉质结构相对完好,后期盘玩唤醒后会更添姿增彩,原因也很简单,久旱逢甘霖的效果就是这类古玉后期盘玩的效果,玉质失水后再补水,这是古玉唤醒的基理。
至于古玉选择方面,首先回避文化期是我的主导思想,因为我们不需要考虑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重视材料成本和加工工艺成本这两项,文化期的古玉是造假仿品最容易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地方玉,玉质成本低并且很容易找到,加工工艺好模仿,主要是推磨加工,痕迹变识度差,造型亦简单,典型的红山文化,河磨玉山流水新玉用老工艺做旧,造假成本很低,并且也不具备古为今用的条件,既便是真品也就是具备历史文化价值了,可是在普通百姓手里又有何用呢?这是非常现实的状况,除了进馆藏还有何用?佩戴审美不具备条件,这也是硬道理,尽量回避就好了。反之,和田玉才是从玉质结构上的首选,而古玉和田材质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并且商周时期的加工工艺也有了明显的工痕特征和时代设计风格,我个人偏爱商周至战汉这个时期,既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有玉加工工艺的繁复性,古为今用时代工艺相结合的审美且现今并不落伍,清乾隆工就是专仿这个时期的古玉设计风格,这个时期也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发展完善阶段,百家争鸣是各种文化交融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这个时期的背景下,古玉制作过程也是承前启后的,深深印入了中华玉文化的内涵中传承下来。当然,这个时期的仿品也是非常多见的,也正是因为有了明显的时代设计风格和加工痕迹,才给了我们辨别真伪的方向,追寻痕迹只是鉴定古玉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玉材质地、沁色、包浆、工艺风格也是必备条件,这些细节必然是见人见智,对玉材和工痕有职业生涯的人会更容易辨识,这些都是内功修为,需要开阔眼界,细致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会有能力自行辨别真假。
龙凤饕餮(春战)
本文系从宏观角度去看待古玉鉴定方法,弱视古玉历史文化价值而重视古玉古为今用的实用价值是核心思想,放弃投机取巧捡漏为宝的狭义思想,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古玉历经沧桑的岁月痕迹,品味玉如人生的润泽涵养,实现以玉塑人的传统美德才是古玉爱好者的至阳大道。
燕赵青锋“寻楸杂谈”“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掌上乾坤盘国玉,人生唯爱品八棱。
㈢ 古玩鉴宝专家出场费最贵的是哪几个人
1. 马未都 出场费50万二小时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2. 耿宝昌 出场费30万二小时
耿宝昌,男,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文物鉴定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
3. 杨伯达 出场费50万二小时
杨伯达,男,汉族,1927年生,祖籍山东蓬莱。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1997年离休。四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
4. 叶文程 出场费10万一天
叶文程,福建南安人,一九五六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叶教授是厦大资深教授,在陶瓷鉴定和考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叶教授品德高尚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赏。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福建陶瓷》(合著)、《陶瓷之光》(合著)、及八十余篇论文。
5. 雷从云 出场费10万一天
雷从云,男,1939年生人,汉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
6. 李鉴宸 出场费35万一天
李鉴宸,上海艺术品金融商会常务秘书长、上海艺术品金融商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亚洲优秀艺术品鉴定评估师金奖以及全球艺术品鉴定评估师“伍德曼”金奖。
7. 翟建民 出场费20万一天
翟健民,男,出生于1961年,香港永宝斋斋主。著名瓷器鉴赏家,古董经纪人。
8. 王兴平 出场费20万一天
王兴平,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秘书长。1973年起,在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担任文物鉴定与文物编目。1978年,先后任南京市博物馆业务副馆长、馆长。2000年,任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后兼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负责南京地区文物鉴定与文物市场监管。2010年,筹建并担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2012年,筹建并担任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
9. 王莉英 出场费20万一天
王莉英(1938~)北京市人。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10. 朱仁明 出场费10万一天
㈣ 古董怎么鉴定
http://bbs.socang.com/board.aspx?boardid=5
来我们论坛发帖问一下
收藏古玩,最紧要的前提是鉴别新(今)旧(古)真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有对古玩认知的“眼力”。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古玩,目前的识别方法仍是靠“眼”来观察。如同计算机信息库储存信息数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的结论一样,眼见过的古玩实物多少,也会存储到你记忆的脑库里,并形成你鉴定真伪、辨别年代的经验。因此眼力高低与见识多寡也往往成为衡量古玩收藏家或爱好者“专业水平”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说,见识见识,见到过才能认识、识别,少见就会多怪。
“见”的途径很多,如翻阅各种彩印逼真的图片、参观博物馆、上网,这些为间接之见。逛市场、考察窑址、藏友间相互观赏藏品,这些为直接之见。前者犹似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对提高鉴别水平起辅助作用。后者为眼耳口鼻手的切肤之验,对提高鉴别水平起主导作用。前者的印象与后者的体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我则更重视对后者的感悟。
如何鉴定古玩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
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此外,书本上的理论鉴定知识,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一些有关鉴定知识方面的书籍,就基本可以辨别出真伪了,首先所读的书籍其准确度有多大无法确定,一些书籍上用的都是赝品的照片,这样就会对阅读者产生误导。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没有亲自拿到手上看几遍,在感性认识上就永远有差距,很容易根据片面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
㈤ 古玉收藏家王红旗的简介
历经数载,在古玉 收藏 界多年打拼,从鉴赏到收藏,王红旗被业界内外认定为一代名家鉴定导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收藏家王红旗的简介,希望对您有用。
古玉收藏家王红旗的简介
王红旗是公认的古玉鉴赏专家,从他著述的《古玉鉴》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受之无愧的实战专家,在这个行业人才辈“出”的年代,王红旗依然坚守古玉鉴赏,他一直倡导古玉收藏不是生意行为,有人对王红旗的思维产生疑虑,王红旗表示“没有任何压力”。鉴赏收藏古玉耗尽了王红旗大半生的精力,所有的财力、物力都集中在古玉鉴赏和收藏中,但他却不被丰厚利益所动,王红旗以他的实际行动确实创造了行业内的奇迹。王红旗说,收藏鉴赏古玉如果以利益做为出发点,或许我还不至于过着现在清贫的生活,古玉收藏是一门艺术,是玉 文化 的延伸,尊重古玉文化的发展,首先必须端正心态,要知道,唯我所用的不是古玉的价值,而是古玉所影响的精神。
多年的实战 经验 告诉王红旗,古玉鉴赏和收藏容不下半点马虎,须以经得住推敲的理论和实战经验服人,在各地巡回讲座中,王红旗对古玉 爱好 者首先要谈到的是对古玉的正确认识,从出土鉴定到古玉沁色王红旗都如数家珍,让古玉爱好者折服的不只是他的专业水准,还有他的敬业精神。王红旗说,一个真正懂得古玉的人,只有他的鉴赏能力才能说明他对古玉专业的程度,在古玉乱象层出不穷的现今,能够得到业界朋友的认可,能够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玉文化尽力,也算是自己收藏鉴赏的初衷。在每一场古玉鉴赏讲座中,都会有个别古玉爱好者问及非常荒淡的问题,从他们急于对古玉鉴赏的更多了解中,王红旗总是趋于平静的告诉古玉收藏者爱好者,鉴赏古玉收藏不是面对储蓄银行,再专业的鉴定水准首先是要服务于玉文化的繁荣,王红旗认为,收藏古玉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内涵,“玉”字去掉一点为“王”,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这一个“点”探究,只有真正懂得了古玉的它所承载的底蕴,才能称其玉为王者,否则玉文化就会被贬值。
古玉收藏家王红旗的经历
初闻王红旗的大名源于他著述的《古玉鉴》,在一次新书推介会上,《古玉鉴》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业内业外的爱书者一经翻阅便爱不释手,书中的内容给读者第一视觉是冲击、是震撼,书中的内容更是以专业水准高、实战性强、丰满不做作而博得众人的赞誉。都说文字如其人,从他撰著的字里行间里,笔者读到了秉承正直善良、贤尊业敬的高雅之风。在费尽周折的几经打探中,通过朋友多方努力,笔者终于有幸在他的古玉文化研究会得以走访到这位古玉收藏鉴定奇人,并得以形成这篇高端人物的访谈。
谈及古玉收藏与鉴定,王红旗在淡定中娓娓而谈、如数家珍,从年少对古玉浓厚的兴趣,到今天在业界出类拔萃的骄人成绩,每走一步都可谓是坎坎坷坷,其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异常艰辛形容不算为过。
古玉收藏鉴定 方法
工艺痕迹鉴定
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于新石器→清代的玉器;局限性: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不能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指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 。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氧化鉴定
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于: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 其它 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
腐蚀鉴定
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于: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有腐蚀的现象,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
沁色鉴定
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于:出土受沁玉器;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古玉收藏家王红旗的简介相关 文章 :
1. 古玉收藏的注意事项
2. 北京著名玉石收藏家的介绍
3. 高古玉收藏家王文浩的介绍
4. 高古玉收藏家杜平的介绍
5. 古玉收藏方法
6. 古玉收藏前景
7. 古玉收藏鉴宝的方法
㈥ 怎样收藏高古玉器
作者简介:常庆林,男,1947年生。河南安阳市人,从事殷商玉器的收藏与研究四十余年,发表多篇有关殷商玉器的论文,其著作《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是国内外第一本关于殷商玉器的专著,已经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目前任北京文博学院古玉系教授;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古玩商会付会长;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大河报》鉴宝专家。 本文曾经在《大河报》连载发表》 常庆林/图、文 盛世兴收藏。目前,收藏的热浪正席卷华夏大地,参与收藏的人数和阶层,收藏的门类和数量,都堪称中国收藏史上的又一高峰。玉器的收藏,位列字画、瓷器等收藏大项,有着广泛的收藏群体,这是因为,玉器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逐渐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属性,融入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为世所公认的四大古代文明,而唯一与其他古文明不同的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贯通、传承、发展至今,中间没有断层,玉器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绵绵万年间,中国人爱玉、佩玉、寄意于玉的情怀至今不改。在所有可收藏的艺术品中,玉器体积小、易收藏、高价值、可以随身佩挂、把玩,不易损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吉祥、祝福、信物、避祸祛灾的内涵而备受收藏者的青睐。玉器的收藏,汉代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其后的玉器,称为古玉、明清玉、现代玉等等。这些玉器中,尤以高古玉的历史内涵丰厚、造型古拙、工艺古朴,存世稀少、保值、升值而倍受收藏家追捧,每遇之,都必欲得之而后快。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高古玉在中原大地出土和传世的数量都非常巨大,尤以雄居中国历史六百余年的商代和群雄逐鹿中原的春秋战国时的高古玉为多。 正因为高古玉具有上述之优点,也使得高古玉的赝品层出不穷,且仿冒技法日新月异,往往几可乱真,不要说普通收藏爱好者,就是专家也会时时“走眼”,甚至博物馆、拍卖会上出现赝品也并不奇怪。显然,如何辨别高古玉的真赝,怎样收藏到货真价实的高古玉,避免“走眼”而使成千上万的血汗钱交了“学费”,是每一个高古玉收藏爱好者所关心的。 怎样收藏高古玉?笔者侵淫高古玉的收藏与研究四十余年,现将多年收藏实践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不避浅陋,赘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看书。各类有关高古玉的书籍、图录尽可能多看、多记,书是前人知识智慧的结晶,不可不读,但不可死读,不能照本宣经、按图索骥,不少赝品就是按照图录来仿制的。 二、实践。这是收藏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只有多实践即多上手、多看实物,尤其是真品实物,多与收藏有真品的藏友交流,才能了解真品的方方面面,包括造型、纹饰、砣刻工艺、次生变化等等,只有收藏和研究真品,同时也熟知赝品,才能准确的识别古玉的真赝。万一收藏到赝品,也不要灰心,须知赝品也是老师。 本文主要谈高古玉中商代玉器的收藏实践,如何辨别商代玉器的真赝。共分如下几部分:一、形制辩伪(造型艺术,风格神韵,形制传承)二、工艺辨伪。(裁切、砣刻、钻孔、抛光)三、纹饰辨伪。四、次生物辨伪。五、玉材辨伪。一、形制辩伪(造型艺术,风格神韵,形制传承) 商代早中期玉器出土和传世较少,截至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商代玉器,绝大多数是商代晚期的,古玉界将商代晚期玉器统称为殷商玉器,商代玉器的艺术造型显得古朴粗率,商晚期玉器(即殷商玉器,下同)的艺术风格传神、写实,追求神似的同时也注重形似,表现手法细腻,绵延传承数百年的商王室玉器制作,是中国玉器史上第一次由王室负责组织生产的,有王室专门的官员负责,各工序分工细致,选料、设计、下料、砣刻、抛光、成品分配,都有极其严密的组织,产品设计统一,有极为规范的程式,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一点,笔者通过大量的实物上手研究,有着深刻的了解。殷商晚期玉器在工艺技法、对各种动物的习性观察、熟悉以致艺术的再现它们,显然比早期有长足的进步。虽然仍继承了早期玉作动物夸张、突出习性特征的手法,但动物身躯各部的比例刻画的更为准确生动。例如殷商《妇好》墓所出平雕玉兔(出土编号M5:412、1026、471),形象夸张,出奇粗壮的蹄足,双阴线(或单阴线)刻画兔子的眼睛,又大又圆,长圆形的耳朵伸向身后……殷墟晚期平雕玉兔(详见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图D18平雕白玉兔)就要写实的多。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所有商代玉兔的造型,都是动态的奔跑状态!还没有发现静卧的商代玉兔。又例如殷商玉器中园雕玉龙的龙角,早晚期的玉龙龙角都呈蘑菇形,但外观却有很大区别,早期玉龙蘑菇形龙角外观圆润没有棱角,晚期玉龙蘑菇形龙角有棱角,甚至呈现方形的龙角。晚期玉龙再也看不见圆润的蘑菇形龙角。仿制的赝品殷商玉龙,在龙角的刻画上常常露出破绽。 商代玉器中的平雕器物,大多数边缘较薄中间较厚,或一边较厚,另一边较薄,表面不平,晚期玉器平雕器物较为平整。这可能是琢玉工具的进步和工艺技术提高的结果。赝品常常可见厚薄平均非常平整的外观造型。 殷商早期玉器造型垂直、站立的多,晚期玉器水平、伏卧的多,尤其在禽、鸟类玉雕中区别明显。 殷商早期玉器中礼器、仪仗器如玉圭、多孔刀、大玉戈等多见,晚期少见甚至不见,偶有所见,体态都小,但出现兵器与其它器物的合体作品,体态小而精致,但显然已经脱离礼器、仪仗器的范畴。如果收藏实践中发现了一件兵器与其他器物合体的外形巨大的商代玉器,就要十分小心了。 殷商早期玉器中有半圆雕作品,但少有平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作品,晚期玉器中大量出现这种艺术精品。仿品中常常可见到殷商早期的圆雕作品,要知道殷商早期圆雕作品非常罕见,《妇好》755件出土玉器中,只有40多件圆雕作品!殷商晚期玉器中圆雕占有的比例逐渐增加,圆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审美价值远比平雕作品好,无疑是商代玉器中的精品,中国玉器史上圆雕作品的大量出现,是商代后期玉作大师们的不朽贡献!但玉器圆雕作品工艺难度大,原材料要求高,费工费料,殷商晚期社会政治经济强大,方国贡纳频繁,商贸发达,玉器原材料的来源稳定、丰富,再加上工艺、工具的进步和玉器需求的增加,圆雕作品增加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笔者曾经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发现数十件殷商早期圆雕的高仿赝品,明显是按《妇好》玉器的图录仿制的,但工艺精湛,几可乱真! 殷商早期玉器中圆雕C形龙(有称龙形玦的)卷尾立体砣刻而成,晚期玉器圆雕C形龙有的仅在平面上采用“一面坡”刀法砣刻出深浮雕的卷尾轮廓。商代玉龙的配系孔,绝大多数都在龙的颈部,且是90度两面斜着对钻而成。(此一工艺“习惯”,传承自红山文化玉龙)仿品的钻孔位置随意,钻孔直上直下。 殷商早期玉器中高冠鹦鹉、多脊齿鹦鹉多见,晚期玉器中高冠鹦鹉、多脊齿鹦鹉极少见,但有玉鹦鹉、单脊齿玉鹦鹉出现。殷商早期鹦鹉形玉器中,有两件鹦鹉与龙的合体作品,分别珍藏在台湾故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商晚期的鹦鹉与龙的合体作品,鹦鹉头上的龙简化为仅出现龙角!商代玉鹦鹉有极为深奥的文化、宗教内涵,这一点,在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殷商早期玉器中带脊齿的玉器作品极多,如鹦鹉、龙、虎、鱼等等,晚期相对较少。脊齿的厚度要薄于整体,用玉器行业的术语,脊齿要减地砣刻。且脊齿为两两一对,脊齿数量一定是二的整倍数!脊齿的形制有马鞍形和“类锯齿”两种,以第二种多见。仿品的脊齿砣刻,或与整体平面一致,或数量不是二的整倍数!或形制随意而为,这是因为仿制者根本不知道脊齿的深刻含意及其细微末节的变化,因而露出破绽。 殷商早期玉器中俏色作品、利用玉皮天然色的作品较少,晚期玉器中频频出现。目前还没有出土和传世的商代早期悄色玉器,如果坊间出现了所谓的商代早期悄色玉器,自然要十分小心了。 殷商早期玉器中有凹槽或突榫供插嵌的玉器作品较多,晚期相对较少。这些有凹槽或突榫供插嵌的玉器,在商代是供祭祀时使用的,可以插嵌在其他器物上,或者插嵌、系牢在一种叫“玉梢”的东西上,“玉梢”是祭祀时“巫师”(即巫人)跳舞(跳巫)时所用,据笔者研究,舞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一个人两手向两侧伸开,两手各拿着玉的形象,舞字的现代写法,仍然可见甲骨文“玉”和“手”的字形痕迹。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坊间带有插嵌凹槽的赝品出现。二、工艺辨伪。(裁切、砣刻、钻孔、抛光) 殷商玉器的砣刻,预先在胚料上用细线刻划出大样。虽然刻画大样的工具不得而知,只能推测是硬度高于和田玉的材料如天然金刚石、钢玉等,这些材料的来源应该不是问题,砣玉用的解玉沙正是这些硬度大于和田玉的材料。这些出现在殷商玉器上的大样划痕,线条常常弯曲不规则,在极短的线条上出现弯曲、甚至成锐角状弯曲的划线不会是砣具造成的痕迹,只能是腕指之力造成的。这种手工刻画大样的工艺,无疑是商代玉器大师的首创! 殷商玉器的砣刻数量很大,尤其进入殷商晚期,玉器的砣刻数量非常之大,高效率的生产,必然有严格、细致的分工,从玉石材料的采购、管理,到玉器造型的设计、下料,以及玉器的砣刻工艺的各个环节,是大规模的商王室玉器作坊历经数百年绵延不断的努力而形成的必然结果,殷商晚期玉器造型、砣刻、琢刻、抛光的规范化、程式化,是这一必然结果的有力证据,其中的砣刻工艺,正是设计、砣刻规范化、程式化的结果,殷商玉器的砣刻,在进入砣刻的工序后,先由“设计师”在需要砣刻的部位刻画细线――大样,然后交由负责砣刻的下一道工序照样砣刻,之所以不用笔(出土甲骨文证明,商代已有“毛”笔,)画大样而用其它工具先刻划细线,因为持日旷久的砣刻过程,工作环境中大量存在的解玉沙,很容易将笔画的大样磨灭,现代工具琢刻玉器时可以用笔方便的画出大样,短时间的琢刻加工,不至于将画线磨灭。这些商代玉器半成品上的细线,在玉器砣刻完成后,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尤其是残留在纹饰线条附近的划线痕迹,成为鉴别殷商玉器真赝的绝佳证据。这些痕迹的表现方式是:a.在纹饰结束的地方仍有一条或数条细线残留。b.在纹饰的边缘有与纹饰走向基本平行的一条或数条细线残留。c.殷商玉器的纹饰不象现代砣具那样一鼓作气就砣刻完成的,而是用砣具不断的顺着划线连续砣刻来完成,纹饰砣痕在交接处起峰,致使交接处纹饰痕迹较浅,这样,在较浅处有时会留下未被砣痕覆盖的划线痕迹。商玉仿制者,不知道商代玉器的这一划线工序,所以仿品表面没有划线的残留痕迹。有些加工非常精细的殷商玉器,这些残留的划线痕迹会很少,但为数不少的殷商玉器都有这一现象。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一书所展示的不少殷商玉器中,及《妇好》墓出土的仅划好细线未及加工的半成品,如编号为1118的玉龙标本等,都有划线的痕迹可寻。这是殷商玉器砣刻前先划大样线然后按线砣刻的有力证据。关于“妇好”墓的这些有划线的半成品,笔者曾和主持发掘“妇好”墓的郑振香、陈志达先生交流,他们都肯定了这一划线的现象的确在《妇好》玉器半成品上发现过。迄今为止,商代玉器的仿品中,还没有一件出现划线的现象,这是因为仿制者不知道商代玉器的砣刻有划线的工序存在,划线工序,是笔者数十年收藏、上手大量商代玉器后,经对比观察后得出的学术成果。显然,至少目前,有没有划线的痕迹,仍然是收藏爱好者辨别商代玉器真赝的绝佳途径! 殷商早期玉器的砣刻痕迹较深,显得刚劲有力,晚期较浅,甚至浅到连刻画大样时的划痕都覆盖不了,这一现象尤其在砣痕交接处十分明显。商代玉器的砣刻,首次使用了青铜砣具,这为殷商玉器的精确加工,大幅度的提高琢玉效率提供了可能,比使用石器砣具等更原始砣磨工具琢玉的时代,如红山文化等玉器,造型更精美,砣刻更精细,数量也更多。无论早晚期殷商玉器的砣刻痕迹,都有明显的解玉沙所留下的特有痕迹,这些痕迹粗细、长短、深浅不同,决不会出现仿品上又长又平行的砣刻线条,用水或其它浆状液体伴合的解玉沙是无序的游离状态,砣具带动这些解玉沙砣刻玉器纹饰,会留下没有规律的砣刻痕迹,现代琢刻工具,尤其是金刚沙工具,会留下固定不变的、长长的、深浅相同的、平行的砣刻线痕迹。这些砣痕有时会交叉,显得杂乱,但仍能发现平行的迹象,有些工具,在玉器上会留下不易察觉的痕迹,纹饰凹槽的底面光洁,几乎看不到砣具的线条痕迹,与殷商玉器上的工艺痕迹相去甚远。有些古玉新工,即损毁的古玉改制成另一种类玉器,现代工具造成的砣刻痕迹会顺着古玉表面原有的侵蚀坑而起伏,砣痕会覆盖原有的侵蚀坑、表面原有的划痕、抛光痕等等。当然,以上这些现象,要借助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的更清楚。凭借以上方法,不难辨别出所谓老玉新工的仿制品。 观察玉器上的钻孔工艺,可以辨别出商代玉器的真赝。殷商早期玉器的钻孔较为讲究,对钻孔虽有错位现象,但没有晚期严重,早期钻孔工艺接近完成时,可能换用较细的解玉沙,以起到对孔壁抛光的作用,所以早期玉器孔壁尤其是眼睛能看到的孔壁外缘大多较光滑,但孔壁深处,仍然留有解玉沙砣磨的痕迹。晚期玉器钻孔较为粗率,对钻孔错位相对较为严重,有时仅一面的钻孔就会出现几个偏向孔壁的台阶,这是多次换“钻头”后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这些台阶大都偏向孔壁的一边。晚期玉器钻孔孔壁不抛光,大多数留有明显的解玉沙砣磨痕迹。据笔者研究,殷商晚期玉器上的钻孔,有些采用了颗粒较粗的解玉沙来配合“钻头”钻孔,粗的解玉沙可以提高钻孔效率,但会在孔壁上留下较深、较宽的解玉沙痕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殷商玉器的配系孔,由于长期配系的原因,孔壁可能会磨损的非常光滑。 殷商玉器的钻孔孔壁上,绝不会出现所谓“螺旋纹”,只有现代钻孔工具由于钻进速度快,才会出现钻头高速钻进造成的螺旋纹,钻具上镶嵌粘附的金刚沙,会留下等距、等深、平行的螺旋纹痕,有些现代钻孔孔壁非常光滑。殷商玉器钻孔时使用的解玉沙要比砣刻纹饰的解玉沙粗,以加快钻孔的速度,提高钻孔效率,天然形成的解玉沙粗细不匀,这些砣磨时成游离状态的解玉沙在孔壁留下的的解玉沙砣磨痕线较粗,并且粗细不同,长短不同,深浅不同,距离不同,(解玉沙砣磨的痕线之间不等距),最重要的是,解玉沙所留下的砣磨痕线不平行!这些现象,借助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是不难观察到的,当然,没有上手机会的爱好者,只能凭借书本图录了,一旦书本上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如所谓“螺旋纹”,“吃药”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由于殷商玉器的钻孔常常是在器物完全成形之后完成的,成形后的玉器表面,已经跎刻了纹饰,由于钻孔是在纹饰跎刻以后进行的,所以有时候钻孔的边缘会将纹饰痕迹掩盖、破坏,有些钻孔是斜向进行的,钻孔的边缘会出现“马蹄”状的椭圆形,斜向钻孔的孔壁边缘,解玉沙的旋痕与垂直钻孔的孔壁边缘的旋痕明显不同。当然,这也是辩伪的依据之一。抛光工艺的研究及辩伪。 殷商玉器的抛光工艺已经非常先进,目前传世及出土的殷商玉器,表面光洁度非常高,有些已经足于与现代玉器的光洁度媲美,大多数殷商玉器在出土时,表面都有非常光亮的所谓“玻璃”光,这一方面说明殷墟的埋藏环境对玉器的侵蚀程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殷商玉器的表面抛光是很精良的。但是,殷商玉器的抛光,却是凭借原始的工具,加上娴熟、高超的抛光技艺手工完成的。目前研究殷商玉器的抛光,还没有出土确切的商代玉器抛光的相关设施与器物,极有可能这些抛光工具已经泯灭了,只能凭借殷商玉器表面的抛光痕迹来推断当时的抛光工艺。众所周知,抛光研磨料越细,玉器表面留下的痕迹也越细微,抛光的光洁度也就越高,殷商玉器表面的抛光痕迹,虽然较细,但粗细不匀,间或出现很粗的划痕,这是因为殷商玉器的抛光材料,也是解玉沙一类的高硬度材料,这些细颗粒的高硬度材料一是来自反复砣刻玉器时逐渐变细的解玉沙,一是来自大自然或粉碎、淘洗得到的细颗粒解玉沙,抛光时留下的痕迹全部是直线痕,在玉器的复杂表面如嘴下,耳后,抛光痕仍然是直线,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殷商玉器的抛光,完全是手工,可能利用兽皮、某些植物等物品,配合极细的解玉沙手工抛光,没有借助可旋转的原始机械设施,另外,游离状态的抛光材料,在玉器表面会留下不规则的抛光痕迹,即抛光线痕迹不平行,粗细不匀,深浅不匀,偶尔出现很粗的划痕,这是抛光“粉”中混入了较粗的解玉沙造成的。这在殷商玉器作坊到处都有解玉沙的环境中是不奇怪的。有些较粗的划痕,也可能是玉器完成后长期佩系造成的划痕,仔细观察,会发现后期的佩系划痕“切开”了抛光痕迹,出现在抛光痕迹的上面。现代仿品的抛光,会出现旋转机械的抛光痕迹或抛光痕迹虽然是直线但直线平行,且抛光痕迹深浅一致,粗细一致,没有偶尔出现的粗划痕,或出现其它现代抛光设备特有的抛光痕迹如喷沙、球磨等,很多现代仿品的表面抛光痕迹很细微,甚至在高倍放大镜下也看不清楚,因而抛光亮度极好。三、纹饰辨伪。 在中国美术史上,青铜器器物上的纹饰,往往在玉器上首先出现。毫无疑问,商代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宝贵资料。商代玉器纹饰,是商王室玉器作坊数百年琢玉技术的精华,商代玉器上的纹饰,经历了由光素到繁缛、由繁缛又到简洁的历程,这种简洁决不是简单,而是由繁缛的艺术表现方式升华到用准确简洁的方式,却能更形象、更全面、更生动的表现玉器大师所欲表达的艺术构思。这些早晚期玉器上不同风格的纹饰,为我们留下了通过对殷商玉器纹饰的分析,鉴别殷商早晚期玉器的依据,更是我们辨别殷商玉器真赝的重要方面。。 1、殷商早期玉器的纹饰繁缛精细,晚期简洁流畅,但早期玉器中也有纹饰简单粗率的,笔者曾上手详细研究过殷墟出土的一批殷商早期玉器(发掘报告尚未发表),其中有一件玉鹅,平雕,底部有突榫,似可供插嵌,与《妇好》编号为M5.386,517的两件玉鹅极为相似,屈颈,直立。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玉鹅身躯上的纹饰是单阴线砣刻的,殷商早期玉器中,大部分纹饰为双阴线砣刻,较少出现单阴线纹饰,到了殷商晚期,绝大多数玉器表面是单阴线砣刻的纹饰,这件殷商早期的玉鹅,不仅是单阴线纹饰,而且纹饰的砣刻、做工、抛光非常粗糙,玉质也不是新疆和田玉料,奇怪的是器物表面也没有任何沁色和侵蚀坑,这件玉器如果不看艺术风格、各种加工工艺、造型神韵等殷商玉器的特征,不会相信是出土的玉器,简直会以为是赝品! 早期玉器中出现单阴线砣刻的玉器并不奇怪,但晚期玉器纹饰普遍简洁是肯定的。早期玉器纹饰砣痕较深,显得刚劲有力,晚期较浅,有些还略显粗率。无论早期、晚期纹饰砣痕的深浅程度,犹如出自一人之手,规范、娴熟令人惊奇。没有一件玉器上纹饰砣痕有明显的深浅不同的现象,不管这件玉器的体积是大是小!唯一不同的是,在纹饰交接处会有刻痕间断、刻痕起峰变浅的共同现象。殷商玉器中的平雕作品,有两面都有相同纹饰的,也有只有一面有纹饰的,作者研究发现,无论殷商早晚期玉器这两种情况都有,不可单纯根据单、双面纹饰来断代,也即是说,早期玉器中有单面纹饰的,也有双面有纹饰的;晚期玉器中,也是这样,笔者曾经上手详细观察过几件殷墟科学考古出土的玉器如狗形觹等,两面都没有纹饰,几乎使人相信只是没有完工的半成品,但仔细观察,的确是成品,这些两面光素的平雕作品,轮廓清晰,富有剪纸风格,可说首开殷商玉器平雕作品两面光素无纹的先河,虽少了表面纹饰的装饰美,确仅以优美的剪纸风格取胜,实在是殷商玉器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以往的殷商玉器中极其罕见,一般认为,殷商早期玉器中,平雕作品单面纹饰较多见,到殷商晚期,平雕作品两面都砣刻纹饰的多见,笔者所见的两面光素的平雕作品,为以上说法增添了变数,显然出现了深入探讨的必要,笔者愚见,平雕作品的表面纹饰的有无或单面或双面,与断代分期虽然有关联,似乎与墓葬的规格(当时双面有纹饰的玉器价值较高,单面有纹饰的玉器价值略低,双面都没有纹饰的价值最低,纹饰越多,加工难度越大,外观也越美,当然费时费工也多,自然价值也高)或者与墓主人生前的喜好也有关。 2、早期玉器主纹双勾线多即玉器行业的专业术语“钩彻法”,但不尽然,只是指多数而言。但晚期纹饰单阴线多是不争的事实。 3、早期玉器纹饰隐起阳纹少,或与阴纹配合,晚期纹饰阳纹多。隐起阳纹或减地阳纹远较阴纹工艺难度大,耗时费工,但艺术表现力也远比阴刻纹饰强。 4、早期玉器肖生动物、(如虎)神怪动物(如龙)身躯上砣刻皿纹、菱形纹、席纹等装饰纹多见,晚期几乎没有。 5、早期玉器动物四肢不刻画肢体肌肉轮廓,晚期几乎全部都刻画肢体肌肉轮廓。并出现用阳纹刻画肢体轮廓,仿品中常见既有晚期的肢体轮廓线也有早期玉器装饰纹饰的奇怪现象,反之亦然。 6、早期玉器肖生动物无论圆雕还是平雕,耳朵的纹饰多用两端内卷的云纹表示,晚期圆雕、平雕动物的耳朵均采用减地砣刻,使耳朵中间凹陷耳朵周边轮廓凸起,出现耳窝,耳朵形象更为生动、准确,砣刻工艺显然比早期复杂而先进,仿品中常出现晚期的造型但耳朵却是早期的。 7、早期玉器肖生动物虎或龙的方形嘴部平均减地并镂空的多,晚期用三条或两条阴刻线刻画成方形嘴,方形嘴部范围内不减地,但嘴部两面对钻不透孔,表示张开的嘴部,不透孔前边有一斜向约成45度角的单阴线,这条阴线的斜向45度角是非常规范的,常见仿品中或者没有这条阴线,或者角度差的太远成了水平线的,这是因为仿造者不知道这条阴线的作用。这条阴刻线是将嘴前部上下斜向一分为二,表示上下尖锐相对的牙齿,这几乎已成殷商晚期龙虎等凶猛动物嘴部的规范化砣刻技法,有时还出现并列的两个不透孔,圆边相切,相切处形成的三角形表示嘴里尖锐的牙齿,和嘴前的上下尖齿,组成两组尖齿,这一嘴部纹饰的砣刻方法,早期偶有所见,但晚期大量出现。这些嘴部纹饰的细致处理方法,是目前仿品所普遍忽视的。 8、早期玉器中肖生动物的爪趾常常用三条呈L形的阴刻线或人字形、弯曲的短阴线表示,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爪趾,均用三条直的单阴线砣刻,由于阴刻线较短,常呈现等边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的尖角指向爪趾上方即足、腿的方向,这是由于玉工传承自前辈已经规范化的砣刻方法,从爪趾边缘起砣,到达需要的长度后收砣,这样就出现了三角形的短阴线。绝不会出现相反的方向即收砣时形成的小三角指向爪趾末端,也不会出现两端平齐没有尖峰的阴刻线。令人惊奇的是,足爪边缘的这三条直而短的阴线,正是商代甲骨文中的“爪”字,而现代汉字的“爪”字则明显从甲骨文的“爪”字几乎没有变化的传承而来!殷商早期的玉器,在动物爪、蹄的刻画方面仅在三条短阴线的弯曲程度上与殷商晚期略有区别。 这一砣刻技法上的习惯做法,也出现在刻画鱼鳍时的纹饰上。笔者长期观察、研究发现,这些纹饰的微小区别,在仿品中几乎百分之百被“忽视”而出现漏洞。9、早期玉器中少见“一面坡“法砣刻的纹饰,即凹形的阴刻线呈现一面略垂直一面倾斜的砣刻法,晚期“一面坡”砣刻法大量出现,且多用来表示动物卷曲的尾巴或卷曲的兽角。两周玉器中一面坡技法几乎已是常例,但不是西周独创,确是渊源自殷商砣玉技法。两周玉器中出现的一面坡砣刻技法,多数是用来刻画表面纹饰线条的,与殷商玉器一面坡技法主要刻画卷尾、兽角不同。这是我们在分析、确定殷商玉器与西周玉器的准确断代时要注意的。 10、殷商早期玉器中的肖生动物眼睛的刻画,绝大多数为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甲骨文中的目即为“臣”字形。但也常见双阴线砣刻的重环纹眼、双阴线椭圆形眼,也有单阴线砣刻的“臣”字眼、圆眼、菱形眼、凸起的圆眼等,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眼睛,以上类型的眼睛少见,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不见,大量出现的是单阴线砣刻的圆眼、平行四边形眼等。四、次生物辨伪。 高古玉绝大多数是出土的,只不过出土的时间有早晚的区别,长达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土埋水沁,加上地层压力、温度、氧化……,高古玉会和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在高古玉的表面出现各种各样的沁色、侵蚀坑洼、绺裂、损残,这些变化,笔者将其统称为次生变化,新近制作的玉器,是没有这些次生变化的,但是,仿制品会千方百计的去仿造这些次生变化,或者利用玉料上原有的玉皮、绺裂、损残,以模仿高古玉的外观形态,因此,如何辨别是真高古玉的次生变化,还是假高古玉的“次生变化”,是辨别高古玉真赝的极其重要的知识。 沁色是高古玉在地下长期埋藏,与周围土壤中复杂的化学元素、温度、潮湿程度、酸碱度、压力、氧化等原因生成的,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盘”过的古玉,玉质会更为通透,使沁色显得更为斑斓古朴。殷商玉器是高度“垄断”的王室玉器作坊的产品,近百年来,出土地绝大多数在河南,国内其它地区偶有出土,但数量很少,(西周墓葬出土有在殷商故都虏掠的殷商玉器)此一范围的土壤,属于北方典型的干燥的土壤环境,且地处洹河之滨,是沙土地,因此对殷商玉器的沁蚀并不十分严重,古玉中常见的整体呈现鸡骨白玉质的现象,在殷商玉器中极为少见,《妇好》玉器中也没有一件是整体鸡骨白的,常常可见殷商玉器上的局部出现鸡骨白,鸡骨白
㈦ 在线鉴宝平台哪个最正规
如果想进行线上鉴宝的话, 域鉴就不错,记得有次我是入手了一个翡翠平安扣,当时因为不能确定真假, 就想着自己找个专家帮忙鉴定下,就在域鉴的行家列表里看到李伟专家,看资料显示他不仅是古玉收藏协会的副主任,还曾上过央 视,在鉴定玉器方面非常拿手,所以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他。最后给出的鉴定结果说是一个A货,估价的话在万元以上,其后也确实如他所说,在我转手的时候,出手的价格差不多比预估的价格翻了一倍。
㈧ 和田古玉的古玉并非越老越贵
收藏者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的家传宝贝现在到底能值多少钱?在鉴定大会上,华义武告诉笔者,古玉其实并不是越老越值钱。在鉴宝活动的最后一天,有位中年女士从自己的脖子上取下一块墨绿色的古玉,说是她祖上传下来的,自己一直佩带在身。华义武接过玉佩仔细看了以后说:“这是西汉时期的和田玉,是块好玉。”女士很高兴,问他这块玉在市面上能卖多少钱?华老师没有回答,但经不起女士的一再央求以及一干人期待的眼光,只好实话实说:“值不了多少钱,目前市面上同类玉器也就卖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女士很惊讶,既然 是西汉时期的玉器,为什么不值钱呢?华老师解释道:“有的玉器虽然年份很长,但由于工艺不精美,只有历史价值而没有艺术价值,因此其收藏价值也会跟着大打折扣。”
在华老师眼里,越是精美的、有故事的、材质好的、年份长的玉器越珍贵。他认为,目前的收藏热点主要集中在书画和瓷器上面,玉器收藏还没有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许多有收藏价值的玉器也是有价无市,成交量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会欣赏玉器的人还不多,玩玉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古人云,“玉,石之美者。”买玉器除了欣赏它的工艺,还要熟知它的时代特征。在华义武眼里,每一块精美的玉器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玉器上的图案也都是有典故的。华义武说:“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当时的审美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以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举例说,史前红山文化主要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的有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主要是具有写实风格的陈设玉,如玉奔马、玉熊、玉鹰等。“熟知玉器的每个时代特征,就不会把民国时代的玉器当做西汉时期的玉器来买了。”
华义武认为,掌握玉器的时代特征,可以避免收藏者买到赝品。所谓的玉器造假顶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是“以假成真”,任何原创和摹仿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创的空灵、松弛、随意是模仿者的生涩、刻意、夸张所表现不出来的,因此,在专家的眼里,任何赝品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都会显出它的原形。
在鉴宝过程中,收藏者问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真的假的?值多少钱?华老师说:“我通常只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如果把文物都用价值来衡量,那就失去了文物本身的意义。文物是古代历史与艺术、智慧的结晶,并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藏宝”不是“藏卖”,他希望收藏者端正心态,不要把收藏当成发家致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