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除了郭生白老先生外还有谁
本能论的创作人为郭生白,郭生白旗下还有很多弟子以及提倡本能论和认可郭生白先生本能论的人。比如:梁冬、朱良春,周仲瑛,陆广莘,祝总骧,贾谦等。除了梁冬外,朱良春,周仲瑛,陆广莘,祝总骧,贾谦,郭生白六位也是大医传承文化运动的发起人。
2. 弗洛伊德主义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潜意识和本能或欲望。如果说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那么本能论就是潜意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说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究竟是怎样构成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他发现,离开本能冲动,就无从揭示潜意识的秘密,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就像一条河,总是沿着特定的河道在奔流。它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或是来自身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来自某种感觉器官的心理刺激。它与外部刺激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本能刺激主要是由机体内部需求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固定的力,只能依靠适当地改变内部的刺激状况来对付或解除这种冲击和力量;而外部刺激往往是躯体以外的个别冲击,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只能靠个别的相应的行动方式来加以排除。
任何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和动力能量。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和冲动,一种需要和冲动表现在人体的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而这一兴奋过程就必定要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如饥饿的生理状态,它是体内肠胃器官的兴奋所释放的能量激活了饥饿本能,这样就促使人产生获取食物的行动。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该本能的根源,即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本能除了最终目的之外,还有其他的从属目的,从属目的必须先于最终目的的实现。如饥饿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消除饥饿的需要状态,而在消除之前,为了满足饥欲,并不是选择什么东西都可以,而必须找到可食的东西,并把食物送到嘴里,这一切都是消除饥饿这一最终目的之外的从属目的。本能的对象指本能行为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或采取的手段。本能对象可能是自身,也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物或事件,并且是不固定的,本能可以利用许多不同对象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本能的动量指本能所具有的力或强度,其大小由本能拥有的多少来决定。如饥饿越厉害,对精神所产生的冲动就会越强烈。 弗洛伊德认为,人体有多少需要,就有多少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类。自我本能是与个体生存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如求食、自卫等,其作用就是保存个体。自我本能还有对人格形成的意义,就是驱使人实现自我理想。性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关的一类本能,其作用是保存种族,繁衍后代。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种原欲、一种力量,他称为力比多(li-bido),表现为性的冲动,寻求快感的满足。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特别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耳闻目睹了这场战争中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等现象,似乎觉得按其原先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促使弗洛伊德不得不又重新思考本能理论,提出了“死的本能”这一概念,他把以前提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而为一,称为“生的本能”。这样便形成了两极,生的本能代表着创造和爱的力量,而死的本能代表着破坏和恨的力量。
生的本能是一种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是人体需要的心理再现,要生存和繁衍就必须满足人体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虽然各有自己不同的目的,但是都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能,潜伏着生命自身的无限创造力。因此,它们同属于生的本能。弗洛伊德又称生的本能为“爱洛斯”(Eros),这是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的希腊爱神。总之,生的本能是人生命力量的源泉,它始终袒护着生命和代表着生命中的每件事。如有人在太平洋上漂流一个多月后死里逃生;有人受到极残酷的严刑拷打死去后又活过来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生命本能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
死的本能实际上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极表现。其终极目的是从生命状态回复或倒退到先前的无机状态。它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求杀的欲望,包含着人的特殊的侵略本能和破坏本能。因此,死的本能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向内的,表现为自我寻死、自我遣责、自我痛恨、自我惩罚等;另一种是向外的,表现战争、争吵、殴斗、竞争、嫉妒、对权威的反抗等。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形式常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当死的本能向外时,表现为侵略倾向,对外界有所破坏,它就没有必要来毁灭自我;但是,当向外侵犯受到阻碍或挫伤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形成一种自杀的念头或倾向。
此外,弗洛伊德还认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可以相互融合、抵消或替换。睡眠就是一例,因为睡眠既是减轻紧张状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部分回复到无机的状态),又是生命过程恢复元气的时候吞吃东西也表现为两种本能的融合,因为生命靠吞吃食物来维持,而同时,食物又被撕咬、咀嚼、吞咽而遭到破坏。总之,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能量或驱力都来自“力比多”,都属于潜意识领域。而它们的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人一生的主要活动。
在精神分析的本能论中,弗洛伊德特别重视性本能问题。19世纪90年代,弗洛伊德发现性是引起精神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那时的人们把性本能和生殖活动看成同义语。20世纪初,经过对梦的分析,他着手对性本能重新予以界定和说明,认为性本能不再限于生殖器官的活动,而应扩大到生殖以外其他器官的活动;也不再限于青春期的性活动,而应扩大到婴幼、童年时期的性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弗洛伊德又把性本能泛化为一种包罗一切的爱欲、“爱洛斯”,它虽然主要指以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也包括与爱有关的内容。如自爱,对双亲、子女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显然,弗洛伊德所阐述的性本能,其含义是极为广泛的,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泛性主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性本能,揭示其实质,弗洛伊德又着手研究了个体性的发展,他认为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指0~3岁婴幼儿性心理的发展,这时性满足完全是从自己身体上的器官(如口腔、肛门等)获得的,属于一种自我享乐。第二阶段约4~5岁,这时小孩会舍弃自身而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如母亲和父亲。第三阶段约从6岁到成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可称为潜伏期(6~11岁),其特点是儿童性活动的发展因受到外界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的压抑而完全停止外显;第二时期可称为青春发育期(1114岁),这时性器官已逐渐成熟,力比多的发展进入高潮;第三时期称为青年期(15~18岁),其特征是青年人进入正常的婚恋,成家立业,走向社会。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性的发展如果都顺利地通过了这每一个阶段,就会成为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如果遇到阻力或挫折而又不能克服,就有可能潜伏着以后发生性变态的危险因素,甚者会成为精神病人。
在上述个体性心理发展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弗洛伊德相应地又提出了自恋、他恋、恋母情绪、恋父情结等几个概念。自恋是与性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联系的。弗洛伊德借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传说:有一位美丽的少年叫纳西斯,他被一位美丽的姑娘痴情地爱恋着,但少年并没有为姑娘动心,而受到神的惩罚,形成了自恋。以后这位美丽的少年常常去欣赏映在水中的自己的身影,最后憔悴落水而死,化作水仙花。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力比多的能量最初找不到发泄的途径,淤结于心形成的,它对人一生的性格有重要影响。当性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具有某种“情结”的他恋就替代了自恋。这个时候儿童开始把力比多的兴奋向别人身上转移,转移的第一个性爱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最初,幼儿对母亲的性恋是完全出于生理上的需要,即需要获取食物。当然,当他躺在母亲的怀里,吸吮乳汁时所得到的快感,以及来自母亲温柔的搂抱和爱抚所带来的快感,就已经带有性欲满足的色彩。特别是男孩,总想要独占对母亲的爱,同时对父亲分享母亲的爱表示不满和仇恨。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的这种“恋母仇父”的本能倾向,也就形成了“恋母情结”(亦称为“奥狄浦斯情结”)。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是借喻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中奥狄浦斯不知真情,杀父娶母的故事而来的。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结在儿童的潜意识中占据主要地位,并普遍存在,支配其一言一行,影响其一生;甚至在整个人类生活中,在社会文化活动中,许许多多现象都可以用这个情结来加以解释。在这一阶段,在女孩子身上也会发生与此相联系的情况,不过女孩只对自己的父亲异常深情,把父亲作为自己性爱的主要对象,并总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弗洛伊德把女孩这种“恋父嫌母”的本能倾向称为“恋父情结”,又借用古希腊传说中一位名叫爱列屈拉公主密谋杀害母亲,以替她所眷恋的父亲报仇的故事,命名为“爱列屈拉情结”。
3. 2018-04-06本能论学习总结
在胡师兄的带领下,我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到2018年4月5日结束,在大医传承黄埔医校公益班系统学习了郭生白老先生的本能论,预习阶段是《发现生命太美-梁冬对话郭生白》六讲,《孩子发烧母亲怎么办》四讲,《老人发烧儿女怎么办》二讲,正式学习阶段,学习了《说白伤寒论》二十讲,《本能系统论》四十七讲,《大医传承一期》四十七讲,《大医传承二期》三十一讲。
QQ学习群实行丛林法则,教官每两天在微信群里发一讲作业,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特殊情况提前向教官请假,否则逾期不交的除完成既定的作业外,还要写罚抄作业。无辜超过三次的,将被抱出群。规则已定,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还是比较珍惜的,可是,历时11个多月,公益班由当初的245人,最后剩下85人。记得有一句诗这样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也印证了这句话吧。
这11个多月,使我不仅收获了中医理念,理论,及方法上的进步,还锻炼了一种持久的专注力与耐力,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师父的讲解,不仅使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结识了许多在我生活圈之外的许多优秀的人,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教官们从来都是兢兢业业,没有一次的拖沓和失误,一起学习的师兄弟们,有好多教官表扬的,从来没有请过假,没有补交过作业,要知道这些人,基本都是有工作,有家庭的成年人,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视频,还要写学习笔记,如果不是具有极大的愿景,极强的自我控制力,极高的耐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如此的优秀的。这些可爱的人,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11个多月,对于人一生来说,也许是短暂的,但这11个月带给我的锤炼,带给我的精神食粮,是我后半生都享用不尽的。
过年时看了网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除了为当事人感到深深痛惜之外,更是庆幸自己找的了一个为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的方法。
记得师父讲过肠胃的问题,有一个方是三黄泻心汤,师父说没有黄芩,黄连大黄也行,没有黄连,大黄也行。那次晚上吃完饭,儿子就有点嗳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风顶着了,咯气嘴里有味,我找出平时买的大黄,拿了一片用开水在碗里泡了会儿,不烫时让儿子喝下,不到半个小时,他就上吐下泻的,完事后,就像平时一样了,一晚上都睡得很好。要是以前,准得闹腾半宿。
平时,尤其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只要稍微发现他有一点感冒的征兆,就在前胸后背的刮刮痧,第二天基本就没事了。流感时,发烧喘,头疼身疼,无汗,就用麻黄汤,平时的感冒,时而有汗,时而无汗,就用桂枝汤。家里实在没有备那么齐的中药,就放点姜,放点红糖,枣,煮煮喝也行。这不,这两天气温急剧下降,我就煮了些给全家人喝,预防一下,去去寒气。
为了让普通的人更好的调理自己的身体,最近,黄埔医校相继推出了调节代谢,促进分泌,增强免疫的黄金糊,生白加味藕粉,治疗妇科病的清净栓。随着中医理念的普及,随着本能论的深入人心,人体本身的强大的自愈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会更广泛的被人们认识到,到时候,真能实现郭老的夙愿 “人人都知医,天下无枉死,有病自家治,大病可商 量”
集体学习已经结束了,但对中医的理解,但对于本能论的彻底掌握和应用,还刚刚的一个皮毛,先学的师兄们学了将近十年了,还是乐不此彼,后来的小生,更是不敢懈怠。
4. 简述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本能论和泛性论是有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本能引起的,这种本能就是性本能,它是一种内部驱动力,被弗洛伊德称为利比多。后来弗洛伊德对本能论观点有了改动,因为泛性论太偏激了,把本能完全归于性得到很多人反对。而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释要涉及到潜意识,他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到表达的一种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潜意识是被压抑的,是得不到表达的,所以只能在梦里偷偷溜出来;至于它们和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个人认为艺术创作是本能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途径,因为人的本能很多是被道德所不允许的,甚至是邪恶的,所以要找到其他一些被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满足。用手机回的,好累,都是个人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5. 弗洛伊德的五大理论具体有哪些
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1、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2、本能论: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具体而言,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后弗洛伊德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理论后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3、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4、梦论: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梦到的内容只是其表面部分,称为显梦;而我们真正要探究的,是他背后隐藏的潜意识动机,也就是隐梦。
5、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认为,焦虑来自被压抑的利比多。在1926年,他提出了第二种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的,意味着发现了危险的情况,即所谓的“焦虑——信号说”。
6. 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和生本能,在他的哪本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本能理论是佛洛依德在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力比多的基础上和后期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死驱力,即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可以理解为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本能;包括吃饭、喝水、睡觉、性等,这些都是维持自身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我们每天做的事几乎都是以这些本能为根本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生育出更好的后代。
死亡本能可以简单理解为好多人都想长生不老永远年轻,这也是一种本能。
人类的死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力造成的死亡。不可抗力造成的死亡又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的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冲突造成的自杀,外在的有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战争等等。但这都不是本能,而是自身没有无法改变的。
弗洛伊德对死亡本能的解释是,生本能是为了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感,而死本能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彻底的泯灭。
(6)本能论扩展阅读:
本能理论的特点是认为人的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本能是天生的倾向性,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并伴随着特定的情绪体验。人的思想和动机是由本能引起的,本能是激发行为的根源。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列举了十大本能,后来扩展到十八种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认为对人的行为主要可以用性和攻击两种动机来解释。这些本能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是强大的动机力量。孟柯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生来就固有的“四端”,“四端”的作用相当于动机。
7. 本能论是至颠文化,通篇真理
说明不于人,必然存在错误与缺失。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把人导向错误。有了本能,能说明一切,解释一切。本能论是至颠文化,通篇真理。郭老的语言就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本能、智慧、系统、真理、哲理、逻辑都是和谐的产物,有了和谐的种子,就能生根发芽,生长出无数正确。真理是对人而言的,哲理是针对于宇宙。快乐是本能心的抒发,但凡纠结、痛苦、迷茫,本能告诉大脑错了,本能是神,大脑是鬼。一切虚伪、欺骗都是大脑的行为。和谐文化的丢失让人找不到正确。我们所接受的全是不和谐文化,全是错误。用错误的东西理解正确的东西,又导回错误。所以本能论不需理解,只需记住,记住就能明白。用空杯心来学习。用一颗童心来学习。放下所有,我们就会学的很快。和谐文化里没有笨人,笨人才是最厉害的,竹子四年扎根,然后一跃而起,迅速参天。笨人夯实基础,下的功夫深,符合了记忆的特性,有了扎实的基础积累,才有破竹之势。学习、医、文化本是一体,文化本能生,学习的行为就是医的行为,一定要严谨,严谨是学成的希望,严谨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我们背说本能论目录和序言以及我们平时的语言交流,一定要简明扼要,不保留一个废字,不说一句废话。语言凝炼具体,不带色彩,本能里没有色彩。说明一个事物或问题,一定看到整体,12345,逐一说明白。不能有遗漏短缺。缺少一个,就是废品,说不明白。只有严谨匹配医的行为。严谨中才有和谐,一切趋于最好。
8. 如何评价郭生白的本能论
《本能论》道出了生命本质,让人知道了生命,认识了疾病,知道怎样对待疾病。运用个人十一大本能怎样防病愈病,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值得用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