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药肝
扩展阅读
中珠医股票行情 2025-04-26 12:48:08
慈的股票行情 2025-04-26 11:54:59

药肝

发布时间: 2023-02-19 02:57:52

Ⅰ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及其症状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DILI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1000种,因此,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药物性肝病可以表现为目前所知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其中急性肝损伤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O%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
急性药物型肝病若为肝细胞型,可表现为肝炎型,在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严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生化检查ALT、AST明显增高,可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亦可表现为脂肪肝型,临床特点为脂肪肝、氮质血症和胰腺炎。一般在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肿大、黄疸、肾功能减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生化检查ALT及AST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 17.1μmol/L,亦可高达51.3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本病预后差,如不及时停药,病死率很高。急性药物型肝病还可表现为肝内胆淤型药物性肝炎,包括单纯淤胆型,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常无前驱症状,发病时无发热、皮痛或嗜酸粒细胞增多。黄疸轻,于停药后很快消失。生化检查AST增高,碱性磷酸酶和胆固醇大多正常;淤胆伴炎症型肝炎可有发热、畏寒、恶心、腹胀、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并压痛,嗜酸细胞增加。生化检查胆红素、ALT、AST、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既有肝炎型的表现亦有胆汁淤积的表现。
根据临床类型不同,慢性药物性肝病可以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表现,如为血管病变[包括肝静脉血栓、肝小静脉闭塞症(VOD)]、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特发性门脉高压),临床上主要为门脉高压的表现。如出现腹水、肝脏肿大、腹部膨隆及黄疸等, VOD患者可出现肝衰竭,表现为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体重明显增加,示V0D病情严重,病死率近100%。

Ⅱ 药物性肝炎的治疗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属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治疗原则最重要的是停用和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属于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1)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肝损害的药物。 (2)卧床休息,配合饮食疗法(同病毒性肝炎的饮食),给予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 (3)深度黄疸应静滴葡萄糖、维生素C,静滴中药茵栀黄,维持电解质平衡。 (4)根据药物情况给予相应的解毒剂。 (5)明显胆淤者可试予强的松治疗。 (6)并发暴发性肝衰竭,应按暴发性肝炎的原则处理,可采用人工肝或人工肾清除药物,并应用特殊解毒剂;扑热息痛引起肝坏死,可用N-乙酸半胱氨酸解毒。

Ⅲ 可怕!女子频繁染发竟然患上“药肝”,这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染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染发来增加自己的时尚感,以及一些老年人会通过染黑头发的方式来遮盖自己的白发。但是有些人在染发频率上却过于频繁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例如济南的一位女士由于频繁的染发致使自己患上了药肝。药肝患者在症状上表现为浑身乏力以及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的疾病,除此之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发黄以及小便发黄的现象。

除此之外,人们必须要严格控制自己染发的频率。过于频繁的染发可能使人体短时间内吸收过多的有毒物质,而肝脏是具有解毒功能的,所以会对肝脏造成严重的负担,导致肝脏的炎症。一般而言,人们一年最多染两次发,并且选择正规的理发店。如果人们选择在家中自己染发,在染发剂的选择上要以低苯二胺为标准,而且染发过程中要注意用浴帽,严格包括自己的头发,不要让药剂滴到自己的皮肤上,否则很可能出现过敏的现象。

Ⅳ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组织损害而引发的肝炎。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药物性肝炎依程度轻重,有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急性肝炎等,最危险的是猛爆性肝炎,肝脏细胞突然大量死亡,肝脏修复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病情急转直下,病人在一、两周内就死亡。
目前(21世纪初)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属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
导致药物性肝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机体营养状态、遗传背景、药物的分子结构、适用药物以及酒精因素。研究表明女性和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更轻易罹患药物性肝损。
药物性肝炎
1、为了治疗疾病,服用了肝毒性药物。
这种情况十分多见。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结核病患者使用抗痨药,脏器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都对肝脏有损害。
2、患者乱用药。
一些人有病不找医生,自己买药吃,但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服用剂量要求,结果造成肝损害。其中,女性因吃减肥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比较多见。
3、中药和补药都有一定副作用。
人们对草药或食补较没有警觉性,认为多吃无害,导致中草药所致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引起肝损害的病例也随之逐年增多。据国内1995-1997年间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30.2%之间。
4、盲目补肝。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概念,以为肝不好就需要补肝,拚命吃药,结果产生了药物性肝炎。
5、个体的遗传性因素。
病理机制
药物的代谢大部分是由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完成的。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了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如果某类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或属于特异体质的病人,都有导致肝损害的可能;尤其是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其受损害的可能性则更大些,产生的危害性也相对更大些。
药物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包括:
1、药物代谢产物形成氧自由基使脂质过氧化引起肝细胞损伤;
2、由于遗传背景不同使P450表型不同,部分药物经代谢产生亲电子产物,通过共价结合损伤肝细胞膜和肝线粒体、微粒体膜引起细胞损伤;
3、药物代谢产生超氧化离子促使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损伤。
临床症状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患者大都没有明显的病状,病患者不知不觉中继续服用药物,很容易拖成大病。
本病多有一定的潜伏期:2周-8周。早期症状为发热,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瘙痒,黄疸,皮疹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本病特点。
临床症状可有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实验室检查,最早最常见的为血清转氨酶增高,亦可发生黄疸,血胆红素增高,其他尚有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如果不注意病人用药情况,容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住入隔离病房者。
诊断
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关键在于对本症有高度的警惕性。凡遇肝损害患者应首先排除药物性肝损害,问诊时应认真询问服药史及药物过敏史,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发现可疑药物,及时停药,并观察停药后肝损害有无好转。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重可因所用药物和患者个体的特异质性而出现较大差异和不同的临床类型。因此,在服用已知有肝损害的药物和新药或长期用药要注意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肝损害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区分临床类型,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及早停药并治疗。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依据:
1、在服药前无肝损害;
2、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
3、发病初期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
4、有肝内淤胆或肝细胞损害的病理或临床表现;
5、外周血嗜酸性细胞>6%;
6、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
7、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均(-);
8、停药后肝损害可有显著改善;
9、药物敏感试验(+),或药物激发试验(+),即:相同药物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
10、免疫试验: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试验和与药物性肝损害有关的抗胞浆细胞器自身抗体;
11、肝活组织检查;
12、除外酒精、病毒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害。
治疗
药物性肝炎
1、立即停用与肝损害有关的或可疑的药物。
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属于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应谨慎使用那些因对药物代谢酶有诱导或抑制作用而具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如CYP450抑制剂西咪替丁、酮康唑和诱导剂利福平、巴比妥酸盐、苯妥英钠、地塞米松、奥美拉唑等。
对营养不良和对药物解毒能力下降的患者和嗜酒的患者应控制给药。
2、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维生素类。
3、采用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
治疗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抗氧化剂、保护性物质的前体(如谷胱甘肽)、阻止损伤发生过程的干预剂或膜损伤的修复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扑热息痛过量的患者有特殊疗效,可解毒已形成的反应性代谢物,10小时内给药可获最大的保护性效果。
4、重症患者导致肝功能衰竭、重度胆汁淤积和慢性肝损伤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考虑人工肝支持和作肝移植。
5、特异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