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写两宋历史的好书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书是 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 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这是目前最为全面地阐述宋代国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 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漆侠(1923-2002),山东巨野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
本书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重新研讨宋朝兵制,主要介绍了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驻大兵的演变、编制、指挥系统等问题,以及宋朝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各个方面,勾廓了宋代兵制的全貌,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这是一部试图全面描述宋代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专著,从宋代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并通过户口分类,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屏弃了作者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书从几个具体的侧面,讨论两宋时期的阶级关系,如家业钱的估算内容及其演变、五等户定制及其细分化形式化倾向、五等下户的经济地位和所占比例、乡村客户的侨寓特点和主要构成、客户诸称辨析、土地买卖的盛行及其社会影响、分种和租种两种租佃基本形式、夫役征发的形式和承担者、身丁钱物的除放过程、两税法的演进,以及阶级对抗的若干新现象等,全书分析深入,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梁太济,浙江台州人,1934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本书讨论在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与商业发达前提之下,南宋农村社会经济的冲突与协调。全书从户口状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以及农产市场与价格等经济活动的各个侧面,阐释南宋农村贫富不均状态下政府与富家协调经济的各种努力及其成效,立意新颖。
本书作者梁庚尧,1948年生,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书类似于宋代史的研究手册,全书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方面纵线条地描述了宋代历史发展的概况,并特设一节,介绍宋代的科学成就,然后又从各方面对宋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估价。最后一章对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学术史的回顾,较为详细。
本书作者张其凡,四川蓬溪人,1949年生,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员。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本书探讨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如文官选任主管部门、考课法、资与资序、荐举制度、磨勘制度、差遣除授制度等,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宋代铨选制度的专著。作者选择了宋代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作了独创性的论述,钩沉索隐,梳理十分细致,尤其重视追溯制度演变的渊源,因此能推陈出新,发人深省。
本书作者邓小南,女,1950年生,现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本书法文原著出版于1962年。二战以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反思自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关于“永恒不变的中国”的观点,逐步认识到中国数千年前近代时期在社会各方面深刻的发展变迁,宋代则是当时西方学者首先关注的一个历史时期。本书以1275年前后的临安城为例,描述了中华文明在当时所达到的成就,是西方汉学学术史上的代表性论著。
本书作者贾克•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年生,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
本书是一部规模较大、论述较为完备的南宋史,目前完成的是其政治、军事和文化篇,为相对簿弱的南宋史研究补充了学术成果。本书在某些论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认为“绍兴和议”是战争双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南宋末年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主要是由于遭到江南地主阶级的攻击而失败,不应全盘否定,等等。
本书作者何忠礼,1938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吉军,1961年生,现为杭州出版社副总编。
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本书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关于辽宋金元时期人口史的专著。全书搜寻资料较为完备,通过考证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后期的6个标准时点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系列,并大体恢复了当时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同时,本书也讨论了诸如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人口发展过程,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及其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等等重要问题。此外,对当时城镇人口、各朝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本书作者吴松弟,1954年生,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书是近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宋代史的代表性论著。全书灵活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学际对话的方式、历史研究传统的实证主义原则及区域经济、广义社会史学等研究手法 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的诸层面进行了系统考察,令人信服地对江南地区的生态演变、农田水利、经济开发、移民定居、城市发展、社会流动、商业交通、户籍税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作者斯波义信,1930年生,曾任东京人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
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本书是一本强调学科整合的战争史著作,将战略文化的理论引进军事史的研究,用大战略、战略、战术等新概念重新评析宋辽战争中的各场战役,从而解释北宋经略幽燕演成军事灾难的原因,批判本领域“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先南后北”等传统命题,立论新颖合理。
本书作者曾瑞龙(1960-2003),生前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
本书从整体上对宋朝财政进行了客观详尽的描述,从而揭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同时勾勒出中国中古时期财政演进史的一个横切面的轮廓。本书着重于制度的阐释,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全面。
本书作者汪圣铎,1948年生,现为河北大学教授。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本书通过宋代地方财政史的个案研究,点到为止地归纳有关中国帝制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性的论题。全书从宋代两税税额的基本固定化与实际征收持续增长这一现象入手,考察了宋代税赋征调上不能循名责实、名实相符的情况,以及中央政府不停增加从地方调拔的方法,将税赋增收的责任转嫁给地方政府的过程,认为宋代地方财政史的现实,体现了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的双重特性。
本书作者包伟民,1956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贰』 龙泉司法档案研究论著目录
一、著作
[1]杜正贞:《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龙泉司法档案的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版。
[2]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21年版。
二、期刊论文
[1]尹伟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基层司法官员薪酬考》,《学术界》,2010年第1期。
[2]尹伟琴:《论民国时期基层法院判决依据的多样性:以浙江龙泉祭田纠纷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杜正贞、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的主要特点与史料价值》,《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
[4]吴铮强、杜正贞、张凯:《龙泉司法档案晚清诉状格式研究》,《文史》,2011年第4期。
[5]杜正贞:《晚清民国时期的祭田轮值纠纷:从浙江龙泉司法档案看亲属继承制度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6]杜正贞、吴铮强:《地方诉讼中的契约应用与契约观念:从龙泉司法档案晚清部分看国家与民间的契约规则》,《文史》,2012年第1期。
[7]陈明华:《龙泉民国司法档案概况》,《浙江档案》,2013年第1期。
[8]吴铮强:《“宣统元年刘廷滔控谢河清等领契据案”研究》,《浙江档案》,2013年第2期。
[9]杜正贞:《龙泉司法档案中的族产纠纷》,《浙江档案》,2013年第3期。
[10]傅俊:《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中的古青瓷仿制纠纷案》,《浙江档案》,2013年第4期。
[11]张健:《晚清民国刑事和解的第三领域:基于龙泉司法档案刑事案件官批民调制度的考察》,《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4期。
[12]张健:《试析龙泉司法档案中的贫困与犯罪》,《档案》,2013年第3期。
[13]张健:《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民国时期的检察文书》,《浙江档案》,2013年第4期。
[14]张凯:《民初龙泉县学警纠纷与司法裁断》,《浙江档案》,2013年第5期。
[15]陈明华:《龙泉司法档案展现的民间寺庙产权》,《浙江档案》,2013年第6期。
[16]孙业凯、吴铮强:《1912-1927年浙江省龙泉县审判机构的变迁》,《浙江档案》,2013年第7期。
[17]张凯、毛琼洁:《龙泉司法档案学术研讨会召开》,《浙江档案》,2013年第8期。
[18]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所见晚清屡票不案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9]杜正贞:《近代龙泉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和契约诉讼》,《浙江档案》,2013年第9期。
[20]张健:《民国检察官的刑事和解及当代启示:以浙江龙泉司法档案为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1]陈明华:《民国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吏警夜宿”叙事》,《浙江档案》,2013年第11期。
[22]毛剑杰:《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原生态历史》,《档案春秋》,2013年第12期。
[23]杜正贞:《民国时期的族规与国法——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季氏修谱案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24]傅俊:《民国龙泉山产诉讼中的“履勘”》,《浙江档案》,2013年第12期。
[25]胡铭、张健:《转型与承续:民国时期的刑事和解——基于龙泉司法档案(1929—1949)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6]杜正贞:《从诉讼档案回到契约活动的现场:以晚清民初的龙泉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27]李爽:《〈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整理与出版》,《书品》,2014年第2期。
[28]傅俊:《立足原卷 别开新境:〈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编后》,《书品》,2014年第3期。
[29]陈明华:《从私契到国法:民间寺庙产权习惯及其制度化(1722—1927)》,《明清史》,2014年第9期。
[30]吴铮强:《信牌、差票制度研究》,《文史》,2014年第2期。
[31]杜正贞:《晚清民国庭审中的女性——以龙泉司法档案供词、笔录为中心的研究》,《文史哲》,2014年第3期。
[32]杜正贞、王云婷:《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政法论坛》,2014年第3期。
[33]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所见县知事兼理审判程序及其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34]包伟民:《社仓弊案与地方社会——晚清龙泉县〈光绪三十三年吴绍唐等侵吞积谷案〉简析》,载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视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63页.
[35]李洋:《龙泉司法档案中的现代法治理念“人权保障”》,《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6]张健:《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民事调解的比较研究:国家权力下沉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动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7]张志伟、毛琼洁:《“龙泉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概述》,《浙江档案》,2015年第5期。
[38]韩德强主编:《环境刑事诉讼》,《环境司法审判区域性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82-99页。
[39]张健:《龙泉司法变迁及其对当代中国基层刑事司法的借鉴》,《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3期。
[40]张健:《国家治理的嬗变:基层法院的制度变迁与演进逻辑——以浙江龙泉法院建设历程为中心》,《江汉学术》,2016年第5期。
[41]高元武:《龙泉晚清司法档案中的民教诉讼案》,《浙江档案》,2016年第10期。
[42]杜正贞:《从“契照"到土地所有权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3]杜正贞:《“异姓为嗣”问题中的礼、法、俗——以明清浙南族规修订为例》,《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4]杜正贞:《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的获得与证明——浙江龙泉县与建德县的比较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
[45]潘超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庭调解:制度与实践——基于龙泉司法档案的考察》,《政法论坛》,2017年第4期。
[46]杜正贞:《习惯(俗)的确认与生成:从诉讼档案到历史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7]吴铮强:《近代中国基层民事传讯制度的演变——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例》,《文史》,2019年第1期。
[48]吴铮强:《双轨制时期(1913—1929)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裁断文书的制作》,《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2019年第1辑。
[49]赵彦昌,刘依梦:《清至民国时期司法档案整理及研究述评》,《档案》,2019年第9期。
[50]李爽:《浅谈大型档案文献整理出版的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以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为例》,《中国编辑》,2020年第Z1期。
[51]杜正贞:《诉讼实践中的意义之网与关系之网: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的清末民初龙泉司法案例》,《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
[52]于帅:《清代诉讼文书中的稿票考释——以浙南诉讼文书为例》,《历史档案》,2020年第2期。
[53]吴铮强:《秘密调查:龙泉司法档案所见民事诉讼程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54]赵彦昌、王晓晓:《清代诉状探微》,《档案》2020年第7期。
[55]谢超:《礼法纠缠:民初异姓继承的交易逻辑与裁判考量》,《原道》,2020年第1期。
[56]李贵连,刘陈皓:《民法物权变动理论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57]吴铮强:《过渡与互嵌:近代民事诉讼庭审记录的演变 ——基于龙泉司法档案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58]林珊,吴跃珍:《史海遗珠 百年穿越——龙泉司法档案讲述的民国司法》,《人民司法》,2020年第30期。
[59]吴铮强:《传统与现代的互嵌:龙泉司法档案民事状词叙述模式的演变(1908—1934)》《史学月刊》,2020年第12期。
[60]封安波:《论民国时期不起诉处分的“刑事和解” ——基于龙泉司法档案(1935—1949)的考察》,《法治现代化研究》,2021年第1期。
三、学位论文
[1]徐蓓蕾:《童养媳婚姻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考察》,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王云婷:《龙泉司法档案中的招赘婚诉讼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应玉倩:《民国时期地方刑事和解的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以龙泉司法档案为研究范本》,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4]刘德召:《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我国民国时期刑事诉讼制度》,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5]谢超:《民初立继纠纷的化解模式探析——以龙泉司法档案寡妻立继纠纷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6]王雅云:《“新秩序”与“旧风俗”:民国时期龙泉县招赘婚诉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7]王崇:《晚清时期“无讼”法律思想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考察对象》,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8]于帅:《清代地方民事诉讼运作中的文书格式、介案群体与实践——以清中期浙南两宗讼案为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9]华杰:《民国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处理——以龙泉司法档案为材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10]张芹芹:《晚清民国前期诉讼中的查勘——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11]李明月:《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确权方式的转变历程——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四、报纸
[1]鲍丰彩、叶辉:《龙泉发现民国时期地方司法档案》,《光明日报》,2011年4月18日,第09 版。
[2]包伟民:《晚清民国:从“大老爷”到“大法官”——“龙泉档案”见证中国基层司法百年》,《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第5版。
[3]吴铮强、杜正贞:《龙泉司法档案个案举例》,《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第5版。
[4]傅俊:《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中的古青瓷仿制纠纷案》,《中国档案报》,2013年7月11日,第3版。
[5]杜正贞:《浙江龙泉司法档案的学术价值》,《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6]吴高庆:《浙江龙泉民国司法档案的法律价值和程序特色》,《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7]陈明华:《诉讼文书中的虚构:民国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吏警食宿”叙事》,《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14日,第9版。
[8]张凯:《官治与自治: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学警纠纷》,《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0版。
[9]徐浩萌、张志伟:《近代民间司法实践的“活化石”》,《中国档案报》,2017年3月3日,第004版。
[10]张文波:《近年来新见法律文献史料及其价值》,《人民法院报》,2017年3月3日,第07版。
[11]曾福泉:《万卷卷宗,还原历史现场》,《浙江日报》,2018年11月27日,第9版。
[12]吴铮强:《从龙泉司法档案看近代中国职权主义民诉规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3日,第4版。
[13]赵世瑜:《透过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现场——〈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启示》,《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14日,第15版。
[14]傅俊:《〈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选”与“编”》,《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27日,第010版。
[15]吴佩林:《地方档案整理与出版的“龙泉经验”》,《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第15版。
五、网络文章
[1]包伟民:《龙泉司法档案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总序,2018年10月23日,https://m.sohu.com/a/270774697_160261,2020年7月6日。
[2]吴铮强,李杨:《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晚清民国的地方司法及社会转型》,2018年12月7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2493,2020年7月6日。
[3]夫马进撰,凌鹏译:《〈龙泉司法档案〉及其价值》,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87?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4]夫马进撰,凌鹏译:《“民告官”案件的背后——民国乡镇中的近代风波》,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90?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5]吴铮强、章军、曾晓祺:《民国初年地方警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冲突——记夫马进教授领读龙泉司法档案研读坊》,2019年9月5日,https://m.sohu.com/a/338977300_744041/,2020年7月1日。
[6]古逸英华:《丢布又丢人?我带你穿越至民国审案子》,2020年3月3日,
https://m.sohu.com/a/377411639_744041,2020年7月6日。
豆瓣持续更新:https://www.douban.com/note/780197385/
『叁』 求《陆游的乡村世界包伟民》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陆游的乡村世界包伟民》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odV21-tIG0j2QtDxqH3b-Q
简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肆』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简介
王曾瑜男, 1939年生,原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著有 《鄂国金佗(左禾右卒)编、续编校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阶级结构》、《金朝军制》,历史小说《靖康奇耻》、《河洛悲歌》等 。
姜锡东男, 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宋史的研究,被评定为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宋代商业信用研究》获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论文《宋代交引铺的经营活动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获河北省社联二等奖。主持编写十卷本《中国改革通史》,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宋辽夏金元卷》等多部著作。专著《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出版)获2003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男, 194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法律史、宋史研究。出版专著《宋代法制研究》、《宋代法律史论》等书,合著出版了《宋朝典制》。《宋代法制研究》一书获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综合卷。《宋代立法简论》获河北省社科二等奖。
李华瑞男, 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河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辽宋夏金史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被评定为河北省跨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现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1999年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即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先后出版了《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宋夏关系史》、《中华酒文化》、《王安石变法研究史》等专著。《宋夏关系史》获河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获河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刘秋根男, 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宋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典当制度史》、《明清高利贷资本》等专著,其中《中国典当制度史》获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明清高利贷资本》获河北省第八届(2002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参予撰写的《清代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获郭沫若历史著作专著类二等奖(2002年)。2004年入选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汪圣铎男, 194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宋两财政史》(上、下)、《中国钱币史话》、《宋真宗》、《两京梦华》、《两宋货币史》、《两宋货币史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一、第二届学术成果“金泉奖”。《两宋货币史》于2004年获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
王善军男, 1966年生,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宗族、辽代宗族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获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
王菱菱女。 1954年生,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宋代经济史、矿冶业史研究,专著《宋代矿冶业研究》将于近期出版。
高树林男, 1932年生,教授。主要从事辽金元经济史、人口史研究,出版专著《元代赋役制度研究》,该书获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闫孟祥男, 1960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此前曾于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完成科研课题:大乘佛学与理学核心义理比较研究。 男, 196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辽金元史、北方游牧民族史研究。
王晓薇女, 1974年生,硕士,实习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政法史研究。
王志双女, 1974年生,硕士,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史研究。
贾文龙男, 1974年生,硕士,实习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史研究。
丁建军男, 1966年生,学士,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文化史研究。
校内博导 :
李振纲 ,男, 1956年生,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李金铮 ,男, 1965年生,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校外兼职教授 :乔幼梅 ,女,山东大学 历史系 教授,博导,原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黄宽重 ,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
金渭显 ,男,韩国明知大学教授,韩国宋辽金元史学会会长。
游 彪 ,男,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苗书梅 ,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杜建录 ,男,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宋史中心兼职博导。
孙洪涛 ,男,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授。
李瑾明 ,男,韩国外国语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
曹福铉 ,男,韩国京畿大学讲师,博士。
王嘉川 ,男,江苏扬州大学历史副教授,博士。
方建新 ,男,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方 健 ,男,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高级经济师。
刘浦江 ,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杨富学 ,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龚延明 ,男,浙江大学人 文学院 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宋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校外兼职):
朱瑞熙 ,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黄宽重 ,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
邓小南 ,女,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程民生 ,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包伟民 ,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系 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伍』 中国目前著名的历史教授
中国目前著名的历史教授:
中国史:朱绍侯、张岂之、茅海建、杨天石、邓小南、杨奎松、葛剑雄、葛兆光、张政烺、李学勤、王子今、包伟民、姚大力、朱维铮、常建华、谢贵安、王记录、孙卫国、王卫平、曹家齐、阎步克、程民生、王学典、冯天瑜、赵世瑜、苏全有、汪朝光、杨军、李治安、步平
世界史:齐世荣、吴于廑、吴恩远、郑异凡、朱寰、林志纯、钱乘旦、侯建新、刘景华、刘家和、沈志华、刘祖熙、刘德斌、刘新成、徐蓝、李剑鸣、韩东育、资中筠、李工真、晏绍祥、杨伯江、金重远、王晓德、张广翔、张建华、梁茂信、徐浩、冯昭奎、姚海、杨栋梁、任东波、赵学功、宋成有
其实你翻一下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那些编写者都是很有名的当代史学家。
『陆』 适合大一新生看的书籍有哪些
导语: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自古有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与书为伴,可以找寻大学的答案,人生的答案。小编整理了适合大一新生阅读的书籍,希望大家喜欢:
1
人文读本
1、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何光沪等主编《大学精神档案》(四卷本:古代、近代、当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思想操练: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人文对话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提要:大学之道,要育材更要育才,此理甚明而世难行。新世纪初丁东、谢泳、夏中义诸贤起而倡行“精神成人”,人文教育始进入教育各阶段实践层面。读这些书,可以成为一个富于良知和力量的知识分子,一个明了自身使命、权益和责任的现代国民,一个置身人类文明前沿的世界公民。
2
通史读物
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李泽厚,中国开放时代的启蒙者。其思想将被超越,但所提“儒道互补”、“美在积淀”、“巫史传统”、“情感本体”等命题今日仍有意义。而这部美轮美奂的《美的历程》,实为由美育爱的通史最佳入门读物。
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最富中国情怀的通史,但同时需提防其文化自恋情结。结合更为平实的吕思勉《吕氏中国通史》读较佳,但后者写作对象并非新手,要在观摩其方法和立意。
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秦晖已是溢出史界的公共知识分子,本书是论述传统中国法家本色最为深刻的作品,同时也为当今和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富于建设性的构想。大一阶段可选读第二章《“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
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出于对现行中国通史教材不满,面向研究生而作。但作为淹贯而稀缺的`通识作品,至少前编前三节与后编整体值得推荐,其农业产权三分法的视角独具慧眼,行文随列书目的方式十分适合新手阅读。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较1987年版新增了5篇。探讨道与势的紧张与合作,切中中国文化史的脉搏。而其高扬主体性的旨趣,今日更显意义。
6、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在守土重迁的农业中国开拓性地发掘游民文化,从而揭示传统中国的另一面,李慎之先生“发现另一个中国”的评价切中肯綮。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由于具备融汇贯通的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以及优美隽永的文笔才思,此书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畅销的世界通史读本。
3
文化元典
1、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99年版
儒表法里是传统中国的基本设计,儒道互补是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状态。三者造就了传统中国的张力和韧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4、(古希腊)柏拉图著,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西方文化源头,西方首个哲学体系。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三大领域的命题,皆是后世西方文明的不竭资源。
4
史籍
1、包伟民编选《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旨在指点门径与精神成人,目前最好的历史学入门读物,《史籍介绍与选读》一课将以本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个人心得变通讲授。
『柒』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com/s/15wKQKODLCTRllC8aiiE5uw
书名: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作者:包伟民
豆瓣评分:9.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3-1
页数:249
内容简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通过具体讨论宋代地方财政史的案例,分析帝制时期国家制度的实际运作问题,认为因受种种因素影响,制度在其执行过程之中必然会产生变异。就宋代的事例而言,则可见赋税制度有一个明显的“地方化”过程,因此在总体上呈现了一个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并存的局面。这是重新认识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有效视角。
作者简介:
包伟民,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代表作为《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