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花甲、不惑、及笄、而立、古稀、百岁、遐龄、弱冠、高龄、半百你知道这些年龄的阶段吗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而立:男子三十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6�1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男子四十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6�1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半百: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遐龄: 添至备忘录的高龄,是老年人高寿的敬语。 高龄: 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⑵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
《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古稀出处: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
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⑶ 花甲之年是多少岁
花甲之年是对60岁老人的简称。
中国古代历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两两相配,从甲子开始,至癸亥为止,共有六十个组合,每六十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所以六十为一甲子,称“六十甲子”。六十年一轮回。
⑷ 花甲古稀等岁数排序是什么
花甲古稀等岁数排序是花甲、古稀、耄耋、期颐之年。花甲是指人到六十岁,这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有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错综搭配成六十个单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形成一循环,故称为六十花甲子。古稀之年是指人到七十岁。语出自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是指人八十、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指人一百岁。
其他岁数排序介绍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⑸ 花甲指多少岁 花甲之年是什么意思
导读:花甲指多少岁?花甲之年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花甲可不是吃食,而是古代年龄称谓的一种,古时我们都是说称谓的,不会多少岁多少岁的介绍,而古装剧里也常见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好好查询了解一下古代年龄称谓是怎样的,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花甲指多少岁
所谓的“花甲”,指的是60岁。这其实是对六十岁老人的一种雅称,主要出自中国古代历法。“花甲”一词主要是以天干、地支名号复杂而得名。
根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的记载:“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由此可知,六十岁就是“花甲子”。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因为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所以将一甲子称为花甲。所以可以知道的是,花甲就是一循环,为六十岁。
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所以才将六十岁的老人称作“花甲”。
除了六十的花甲之外,还有七十岁被称作“古稀”,八、九十岁称作“耄耋”,而一百岁的老人则称之为“期颐”。所以,“期颐”就有寿高百岁的意思。
花甲之年是什么意思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花甲: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十二地支分别和黄道十二星座、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子:生肖鼠,白羊座;丑:生肖牛,金牛座;寅:生肖虎,双子座;卯:生肖兔,巨蟹座;辰:生肖龙,狮子座;巳:生肖蛇,处女座(室女座);午:生肖马,天秤座;未:生肖羊,天蝎座;申:生肖猴,射手座(人马座);酉:生肖鸡,摩羯座;戌:生肖犬(狗),宝瓶座;亥:生肖猪(豕),双鱼座。此外,二十四节气均分了十二地支,每两个节气的长度对应一个地支;十二地支还与一年的十二个月份一一对应。再有,根据古代玛雅历法的太阳历,它采用的是十三进制,即每逢十三进一,各位数字恰好与十二地支可以对应。
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5.黄口:十岁以下。
6.幼学:十岁。
7.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8.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9.志学:十五岁。
10.及笄:女子十五岁。
11.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2.弱冠:二十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百岁之人。
⑹ 日志列表花甲之约怎么看不了
此生无悔入华夏 来生愿在种花家
⑺ “不惑,花甲,古稀”分别指的是多少岁
1、不惑指40岁。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
引证:清·方文 《初度》“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翻译:我已经快到了四十岁的年纪,然而学问尚且没有成就。”
2、花甲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3、古稀指70岁。
出处:唐·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翻译: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
引证:明·唐寅《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翻译:人活到七十岁就算稀少,我活到七十岁算是奇怪。
(7)最新花甲之约曰志列表扩展阅读
古代对男性年龄的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垂髻之年——指儿童
6、黄口——十岁以下
7、幼学——十岁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9、志学——十五岁
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11、弱冠——二十岁
12、而立之年——三十岁
13、不惑之年——四十岁
14、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15、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16、古稀之年——七十岁
17、杖朝之年——八十岁
18、耄耋——八十、九十岁
19、期颐——百岁之人
⑻ 甲子之年
甲子之年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甲子之年是什么意思 那天肯定是庚午日,跟甲子天克地冲,属鼠的是子(尤其是甲子冲的更厉害)。寅午戍日三煞在北方(亥子丑位),所以称煞北。属鼠的那天不适宜结婚!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天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是什么意思 代表后边年龄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福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花甲之年指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能坚定地立于所学,四十岁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于听到的一切都能明晓它们各由天命,因而不再感到与自己心意相违逆,七十岁心性与大道合一,因而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就是学有所成,准确地说,就是弄通了所学的东西,由知而信,有了坚定的信念。孔子的信念就是礼与仁。现代人说到“三十而立”往往理解为成家立业,人生已迈出了一个新的台阶。三十到四十岁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由于为事业为家庭而奔波,时光便觉得飞速前进,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四十岁的时候,才觉人生已走过了大半,到了不惑之年,人生不过如此,不断坚定地走下去。这样人生才充实,有意义,为了家庭为了妻儿,为了自己,还要再努力,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 *** ,但却有中年的成熟稳重,这些往往是男人的想法,但也有的男人在这个时候,事业有成,家庭稳定,便喜欢到外边沾花惹草的,的确,这时候的男人确实有其吸引女孩子的魅力,我到是特看不惯这样的男人,因为现代社会里太多的这样的人,他们一方面根本就不想离婚,另一方面还想品尝更多的禁果,所以就是家里红旗不倒,外边彩旗飘飘,还有甚者便是家外有家之人。社会在发展,也不知道这种已经灭亡的一夫多妻制度的复燃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从封建时候的一夫多妻子到解放时候的一夫一妻,那么说发展到今天便应该是一妻都夫制才是的,而不应该又回去了,所以说四十岁的男人是很可怕的,他可怕的不是事业的小成,而是对婚姻的一种态度。 再说到女人了,女人过了三十岁,便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貌美,三十到四十岁,为了更多的忙于家庭很少再照顾自己,不过,当然衣服依旧是要买的,美容也是要做的, 体型还是要保持的,但是那些只是为了增加一些自己做女人的自信,这时女人最不应该与那些二十几岁的女性相比容颜, 那到是鸡蛋碰石头的,因为年轻就是最美丽的,更不能问丈夫是那姑娘好看还是我漂亮,因为这本身就是缺少自信心的。女人应该忘记自己的年龄,三十岁的女人,有其成熟而不失青春的美丽,四十岁的女人,有着更为丰韵的成 *** 性的韵味,更多了几份母性,这些都是年轻的小姑娘所无法具有的,也是其吸引男人之所在,因为这时的女性更具有丰富的内涵。说到这个时期的女人对家庭的看法,那就多了,她们特别怕自己缺少吸引丈夫的魅力,当然也很惧怕离婚了,为了家庭自己付出了许多,现在还要守护这个堡垒,生怕被别人攻破,所以即便是丈夫在外边有了艳欲,也不去计较了,只要想,他对这个家还算负责任就可以了。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最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去学习,去进步,自由自己的砝码多了,自己的魅力多了,自然不再怕失去什么,不怕失去工作,不怕家庭危机,因为自己是最加强的守护者! 人到中年,总会对人生有许多的感悟,只因岁月将自己磨砺,三十到四十的男人与女人,应该以这一年龄段为骄傲,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 不惑之年 排序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一甲子是多少岁?一甲子是几年 60年
人们习惯称六十岁为“花甲”,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这一名称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密不可分。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时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如甲子、乙丑,而不能是甲丑、乙子)组合为六十对不重复的计数单位,组合时,以十干为主,自“甲”开始,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时,十干已全部配完,那么再从第一干开始与第十一支相配,依次类推下去,共得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是“花甲”之年。
而立之年,不或之年,年过花甲,年过半百分别是什么意思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不或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年过花甲:花甲常用于表示人的年龄满60岁。古时人们在计算年龄时,都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从甲子开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六十岁又名“花甲”。
,年过半百:半百是五十,,年过半百意思是年纪过了五十岁。
年过花甲是什么意思? 年过花甲就是年龄过了60岁的意思 是自古留下来的说法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⑼ 花甲之年多少岁其他年龄呢
花甲之年是60岁。10岁以下黄口,10岁称为髻年,13-14岁(女)称为豆蔻年华,15岁(女)称为及笄之年,16岁(女)称为碧玉年华,30岁(女)称为半老徐娘,20岁(男)称为弱冠,30岁(男)称为而立之年,40岁(男)称为不惑之年,50岁称为知命之年、半百,60岁称为花甲,70岁称为古稀,80岁称为杖朝之年,80-90称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为期頣 ,人瑞。
(9)最新花甲之约曰志列表扩展阅读: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⑽ 花甲而立不惑古稀弱冠知命怎么排序
依次排序为: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
古代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四、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五、9岁九龄:为9岁。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六、10岁幼学:十岁。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七、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八、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九、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16岁二八:为16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一、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二、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三、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始室: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四、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五、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十六、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七、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十八、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十九、70岁从心之年: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悬车之年:指70岁。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二十、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二十一、88岁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二十二、90岁鲐背:鲐: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二十三、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二十四、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上寿:百岁期颐之年:指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