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佛说执念深重的人
扩展阅读
光太股票行情 2025-04-25 03:42:20
股票买热门行业好么 2025-04-25 03:27:26
宁德时代股票能不能买 2025-04-25 03:27:19

佛说执念深重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2-24 02:51:01

『壹』 佛说执念的意思是什么

在佛教中执念用执着来表示。即指对某事、某人、某物、某地等产生强烈的、难以撼动的念头、愿望。好的愿望可以促使人上进,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不好的执念可以让人陷入烦恼的大坑。

佛教的执着意思:

1,就是把一切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看作是固定的,看作是稳定的;

2、是把财物、知识,一切从我出发,从自私出发,从贪欲心出发,因为“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一起了“我”的观念之后,第二个人、第三个人都不能侵犯我的利益、我的权利,甚至于我的观点和见解。

(1)佛说执念深重的人扩展阅读

佛教所说的这个“执着”呢,是说这件事本来不是这个样,但是他从他的见解上、从他的观念上硬是要觉得是这样,所以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偏见,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两者绝对不同。

世界的一切事物本来是无常的。对于许多人来讲,都把万事万物看作是常的,如果是说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是常,那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见解,如果硬要坚持这种不正确的见解,那就叫执着。

佛教进一步讲要破除执着,破除执着就是破除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背道而驰的那些观念、那些观点、那些见解。所以说佛教“破除执着”它完全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引导、积极的观念的引导,它完全不是消极的。

『贰』 佛说如何看待执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如何放下自己的执念,如何放下自己的烦恼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佛说如何看待执念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佛说如何看待执念
现在的生活是高节奏的,有时你会觉得自己都跟不上节奏,都市的喧嚣需要心灵的蕴藉,佛说: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灵寄居的家园,佛的世界是诗意地栖居,佛的世界是忍让与超脱,佛的世界是领悟万法 自然 ,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读完该书你会明白本性来自自我修佛,超凡来自励志成佛,逍遥来自出世修佛,善心来自自我成佛。

有一种忍让叫做佛,有一种自然叫做佛,有一种自我叫做佛,有一种智慧叫做佛。世人皆有烦恼,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浓缩在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

自己谓佛浸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开,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佛是超脱,佛是自由,佛是蕴藏真理的中国智慧。

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自己谓佛侵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

佛教所说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是智慧,世间聪明也是智慧。只是两者层次不同。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举个管理学的例子来说明吧,管理学中有关于效率和效能的概念辨析。

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我们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去考虑把正确的事做好。从哲学的角度讲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

般若就好比世界观,是战略层面,有般若就能找对方向,去做正确的事;世间聪明就好比方法论,是战术层面,让我们有效率地把选择好的、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做好。

时间的智慧有着很多种,有的是小聪明,有的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当然般若比世间聪明更重要。不然,你不会知道依现下的因缘,你该出世还是入世,抑或是进入类似薛定谔猫态的第三种境地,如果这个世都不用入,你还用得着世间聪明吗?
佛教中有关执念的 故事
有师徒两个和尚,一老一少,下山化缘。路经一河边,那里溪水暴涨,一位妙龄女子,身架双拐,正发愁无法过河。看到师徒二人,便向他们求救:“师父,能抱我过去吗?”

小和尚一下子惊慌起来,心中只念佛,连连说:“罪过罪过,这可使不得。”

老和尚走过去温和地说:“女施主,我背你过去吧。”女子一脸感激。

把女子背过河后,老和尚因为体力损耗, 呼吸 有一些急促,闭目打坐了一会儿,气色恢复自然后便又重新上路。小和尚在一旁看得瞠目结舌,想问又不敢问,默默地跟着师父走了两个时辰,终于沉不住气了:“师父啊,您总是教导我说‘出家人要不近女色’,可您怎么能背那个女施主过河呢?这不是有违平日里您对我们的教诲么?”

老和尚早已经觉察到小和尚的耿耿于怀,只是想看看小和尚最终能不能参悟,解释道:“你没有看见吗?我早已经把过河的女施主放下了,而你,却还抱了她两个时辰呢。”

小和尚当下无言以对。

佛法小竹:老和尚这种坦然,修行并不到火候的小和尚一时半会儿又怎么能体会?老和尚不仅仅是放下了一个女人,更给了自己一片海阔天空。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佛教 文化 里有一些箴言这么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叁』 佛说如何放下执念

执念,执着的念头,一般佛学上面分为“情执”与“法执”。 意气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迷执,迷惑、执著,也叫做情执,感情的执著,这最容易造作罪业,造作罪业必定是伤害别人,也未必能够利己。伤害别人,别人甘不甘心?如果不甘心,他会不会又报复?世出世间圣贤告诉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就是六道众生的业因,六道众生生活的状况。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们想想这个四句话是不是冤冤相报?这种生活、这种日子有什麼意义?痛苦万分。痛苦里面又怨天尤人,人对不起他,老天爷对不起他,所发出来的怨气不平,这种状况佛菩萨看得清楚,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也看得清楚。 「情执」。这不是好事情。「情」是什麼东西?给诸位说,情就是智慧,觉悟了它是智慧,迷了的时候它是情。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觉悟了的时候,烦恼是菩提,迷了的时候,菩提是烦恼。诸位一定要晓得,智慧无量无边,烦恼也是无量无边,一迷一切迷,把你自性里头,无量无边的智慧统统变成烦恼、情执;一旦觉悟之后,所有一切无量无边的烦恼,又恢复成为无量无边的智慧,都在一念之间。一定要觉!一定要明白,六道众生所讲的情、爱,他前头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在:性识无定,换句话说,它的情无定,它的爱也无定。今天爱了,明天不爱了,今天有情,明天无情了,是不定的。 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世间人不管怎麼样跟你讲情、讲意、讲爱,你一定要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悟,那是什麼?虚情假意,可别当真。你当真,你就上当了。上什麼当?生死轮回的当,不是真的。跟诸位讲,真的爱、真的情,佛菩萨才有,永远不变。因为佛菩萨的性识是定的,凡夫众生性识是不定的。所以佛菩萨那个情,真的情、真的爱,他不用情跟爱的名词,他用「慈」、用「悲」,慈悲就是真情真爱,永远不变,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要学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真正有情,真正爱护,永恒不变,这就是佛经上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多说几句,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可以说四十九年佛常说,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目的都是提醒我们。佛当年讲经说法,天天有新来的听众,佛很慈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新来的,重要的开示没有听到,佛都要重复说一遍。迷失了自性,心性不定,这个里面生出来的情与爱是短暂的,是很容易生变化的,决定不是真的。我们必须要学佛,佛的情、佛的爱是真的,永恒不变。而且他情与爱是清净的,一尘不染。是平等的,不是对这个人爱,对那个人讨厌,是尽虚空、遍法界。对佛菩萨敬爱,对地狱、饿鬼、畜生也敬爱,这个敬爱一定是平等的。不会说对佛菩萨多一分,对畜生少一分,决定没有这个现象。为什麼?他这大爱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是真心里面本具的德能。 《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他的慈悲、大爱,与清净、平等、觉决定相应。如果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那就是性识无定。为什麼?意识心作主。我们凡夫用心意识,心意识不定,这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所以一切六道众生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主要的原因在此地。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念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常常讲,要看破、要放下。这是放下的第一条,要把世间的虚情假意放下,彻底放下。放下之后提起,提起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放得下,提得起」。提起诸佛菩萨的大爱,你能够舍己为人,什麼都能牺牲,什麼都能舍弃,为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效法地藏菩萨。

『肆』 一个人有了执念,会很折磨人心的,对吗

佛说:“执念是一种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缘浅便离,缘深则聚。放下执念,便是修行。”
相信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莫名地拥有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可以是对事业的,也可以是对某个人的,甚至是对某件事情认知上的执着,或者不惜代价,一再去追求的某个真相……

执念就仿佛硬币的正反面,它不仅关乎于于爱恨情仇,更关乎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卢梭曾说:“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而想要拥有如此坚定的意志,我们必须让执念扎根在心灵深处。它就如敲打铁砧的利器一样,迫使我们做出积极的行动,让理想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行。如果我们拥有执念,就能拥有强大的力量,抬头挺胸,坚定地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即使前方荆棘遍地,我依然愿意踏浪而往。仙芝生峭壁,安步岂能取?明珠藏深海,望洋徒兴叹。如果我们没有执念,就只能庸庸碌碌的苟活于尘世,没有理想,毫无追求,过着寡淡无味的生活。
然而,有一种执念,却是用来放下的。相比之前的执念,它并非正面的一种。因此在特定事件上,放下执念,等于给予自己海阔天空。
如果前进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停下来就是进步。人之所以有执念,已然说明这个人所求的东西早已远超了这个念头所带给他的连锁影响,而更关注于这个念头本身了。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的局面往往是:求之不得,放亦不得。人性最怕反复的纠缠与消磨,那种感觉,就仿佛一辈子都被困在同一种绝望的情绪里,却无能为力。
比如一件不愿回忆的事情,便是为了证明执念这件事却乎是困扰的。
你越是想要忘却一件事情,越是想要得到一件东西,并让它化为执念,首先你就在这一刻偏离了它的影响。
好比害怕死亡的执念,源于害怕死亡带给自己的影响:伤痛与离别,不可控和无力感。可是当它成为执念,你害怕的就是死亡本身。当每天不能正常生活,在遇到美好首先想到死亡的那些个瞬间,那一刻时你不是害怕伤痛与离别,不可控和无力感,只是执拗于自己关于死亡的执念,且越是关注,越是放不下。
所以当我被执念困顿,我首先会想:这件事三到五年以后,对于我来说还是不是重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那么在意对错了。而当执念的困扰已经严重到影响了生活,你需要去做的,恰恰是:什么都不要做。让时间的刻度继续走下去,不要强迫自己不去想。而是尝试着每天放下一点,每天充实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小事。许多年后再回过头,会发现忙碌的生活与时间,已经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当然如果以上你都做了,执念给你带来的折磨依旧如影随形,那么,你需要与它和平共处,利用它来强大自己的内心,来深入挖掘执念对象的缺憾,时间的沉淀会逐渐让你深入并客观看待事实。到了一定程度后,你也会逐渐发现,那一切并不值得你魂牵梦萦。

『伍』 执念太深的人是什么性格

对某物或某人或某事特别过分执着,想事情太过专注,不理睬别的事情。

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
这世间,容易放下的是筷子,不易放下的是执念。

执念太深必定伤害自己,人生没有那么多童话,错过的就是错过,没有幻想和奇迹。我们愤怒、抱怨、痛苦都是自己不想承认自己的处境,心中的病别人没法解决,想要通过别人的安慰让自己不痛苦的都是瞎说,自己的事还需要自己想开,自己的心结要自己看透。

越是执着想要得到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失去,抓的越紧失去的越快。有一些东西不属于你你想通过努力得到,其实是在自欺欺人,放不下自己的付出,放不下自己的心结只会输得更惨罢了。

相关介绍:

我不懂为何很多人把别人的不理睬当做一种考验?想和你相识的人从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考验你,因为她也怕失去你。

别把不喜欢当做考验,也别把努力放在一个不对的地方,执念是个很可怕的东西,让人胡思乱想,不合适的人终究是不合适。执念太深,还不如一笑而过,他错过你,你也错过她彼此不相欠,给彼此一个微笑继续前行。


『陆』 执念太深怎么办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但是,放下,看空,何等境界,一介凡夫俗子实属为难。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执念而已,而我亦然明白,执念太深,最后苦的只有自己。我的执念只有我懂,曾狠狠的警告自己,一定要放下,不能再想了,不管能不能忘记,一定要自己快乐起来,不要再如此的阴郁下去,长此以往只会越陷越深。习惯了忧伤,人生如被困荆棘丛中,不动则不伤,妄动轻伤肌肤,重伤骨,于是将要体会世间更多疾苦。曾经夜行陌路,踏碎月影,幽幽的对自己讲:你还是你吗?除了破碎的叹息,我该怎样回复我自己。执念太深,冷暖自知,或终我一生,不得其解,或看日月消长,人世变换,生活还得继续,生命还有更多承受之痛,故要自己试着接受。能否对镜莞尔一笑?能否不为己想?能否为依解忧?但愿是一念起,一念灭只需瞬间。

『柒』 佛说,是你执念太深,这样不好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但是,放下,看空,这是何等境界,我等凡夫俗子该如何修炼才能得到。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执念而已,而我自己亦然明白,执念太深,最后苦的只是自己。

我的执念,你懂,我懂,却不能说出来,因为时间太近,近到想忘记都找不到出口。

曾经,我恨恨的警告自己,一定要放下,不能再提了,不管能不能忘记,一定要自己快乐起来,不

要再如此的阴郁下去,可是有时候是如此的艰难,这样又不小心伤了你。

习惯了忧伤,人生如被困荆棘丛中,不动则不伤,妄动轻伤肌肤,重伤骨,于是将要体会世间更多疾

苦。

曾经夜行陌路,踏碎月影,幽幽的对自己讲:你还是你吗?除了破碎的叹息,我该怎样回复我自己。

执念太深,冷暖自知,或终我一生,不得其解,或看日月消长,人世变换,生活还得继续,生命还

有更多承受之痛,故要自己试着接受。

能否对镜莞尔一笑?能否不为己想?能否为依解忧?

但愿是一念起,一念灭只需瞬间。
作者:木鱼男人

『捌』 佛说执念深重的人,佛说放下执念放过自己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很多的事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情上面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时候一个想法会长时间停留在脑海当中,给人带来烦劳或者是折磨,佛说执念深重的人,佛说放下执念放过自己。

执念深重所说的就是生活中对于某个事情或者是事件存在不能实现的想法,从事情开始就一起存在于脑海,给自己的生活、心理健康等造成影响,有的人甚至会因为这个执念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

其实很多人所谓的执念都是一些小问题,只是很多人自己不愿意放下而已,如果能够学会让自己的心情豁达一点,学会慢慢的忘记、放弃想法,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开心、身体也越来越健康。就比如在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困扰着自己,但是只要是自己为止努力之后,不去想那么多最后反而结果更好,同时自己的心情也是变得更加开阔了。

生活中很多的烦恼其实都是因为自己放不小造成的,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如换一个角度将其放下,就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原来很美好,而且事情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玖』 对人执念太深什么意思

执念,是说因执着而产生的不可动摇的念头。可形容因为对某事物的极度执着而产生了过度追求的念头。

这里说对人执念太深,就是对这个人有很深的成见,一种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的反感,甚至是仇恨,而且是很难进行消除,减轻的态度。

很多时候的执念是说的感情上的问题,比如因为对一个人的恨,所以对他的所作所为,都会有一种非常仇视的心态,行为上也都会有抵制,反抗,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反抗,也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理智上不认可不应该的,还应该是更多的情绪上的失控和对抗。

执念不一定是说的爱情,也有可能是一种自己的欲望,比如说非常喜欢某样事物,然后成为一种非常深的念头和欲望。

『拾』 是不是执念太深的人,命运不好

不是,命运由因果构成。以下见佛说:
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世尊 释迦牟尼
——大藏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