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恽铁樵
扩展阅读
股票买热门行业好么 2025-04-25 03:27:26
宁德时代股票能不能买 2025-04-25 03:27:19
游资用哪个股票软件 2025-04-25 03:24:55

恽铁樵

发布时间: 2023-02-24 07:55:44

『壹』 恽子愉不用中医理论指导开中药方那他是根据什么开生出来的呢

恽子愉不用中医理论指导开中药方那他是根据什么开生出来的呢,运用中西医结合理泡
医药学院教授。他是清末上海名医恽铁樵的孙子,师从于立忠先生,承继清末中西医会通学派,因战乱,自上海随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在台北行医,善治疑难杂病,闻名一时。
恽子愉在学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西方生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中医理论,又同时以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西方生理学,强调临床与理论的结合。以一人之力,重新注解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对于台湾中医学界的教育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

『贰』 小说月报最初是谁主编

沈雁冰

《小说月报》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 7月创刊於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

『叁』 你努力的学中医,但家人却不相信你!

01

有没有一个中医的土壤

学中医,广东有独特优势

中医在岭南的广东还好啊,中医文化底蕴深厚。每个家庭里的师奶都煲的一手靓汤。这个汤一般都是中药食疗食材煲的。

同样一个中药壶,在二羊的老家贵州,就被看做不吉利的东西。一个家里好好的摆个药壶、药罐子多不吉利啊。

而广东人呢,几乎家家都必备中药壶。这些“师奶”大妈、阿姨们来看病,一般都会问医生,医生我回去煲什么汤好啊?很注重平时的养生、食疗。

说起学中医呢,都说广东人的大妈阿姨们都算得上半个中医,很多食疗的煲汤经验甚至比中医专家们还懂。

但在内地就大不一样了,中医跟患者沟通起来,往往也都鸡同鸭讲,很难沟通,所以很多时候也懒得讲那么多。反正讲了也不懂,还滋生很多烦恼问题出来。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中医,认识中医。很多人开始自学起了中医。但是,苦闷啊!学了不能用!为什么了?

家人根本就不信你。

为什么呢?他们的意识里没有中医的观念,他们的身边没有中医的氛围,他们的生活没有中医。

02

努力学中医不讨好

所以我才在想,当你很努力学了一箱子的中医知识,有机会施展的时候,家人却根本不相信你。这是怎样一种体验啊。

试想,你又是看书,又是看视频。烧干了脑细胞,终于记住了经络穴位,还有一些调理方法和药物。正准备大显生手的时候,这时你爹感冒了,机会来了。

你说爹我来给你治治吧,你这个是感冒啊,鼻塞、流鼻涕、发烧,头痛,全身肌肉痛,风寒感冒啊。

这个可以用麻黄汤。

什么啊?麻花倒是听说过,麻黄是什么东西,感冒了喝汤就能好?你还会治病?

“这都发烧了,赶紧去医院打吊针去”这时,你妈在旁边补了一句。然后你爹,就直奔医院而去。

望着你爹离去的背影,心里都在滴血啊,好尴尬啊!当初不就是为了保家人健康才自学了点中医,真正有机会了。你却只能望洋兴叹,家人根本就不相信你啊。

还记得多年前,我刚学医没几年,我一个亲戚病了。反复严重的口腔溃疡,治来治去都时好时坏,连全国最有名的华西口腔医院都去看了。人家说这是口腔扁平苔藓,开了一堆药回来吃。吃了半年药还是,经常犯病。

那年暑假我回家,那个亲戚还跑来跟我说他的病。还很得意的说,你看我这个病跑去全国最好的医院看都看不好,现在只要我一次头孢就可以缓解了。

我一看你这是湿热内蕴,平时喜欢喝酒导致的,反正,什么湿热?反正,我吃这个药好,你以后多给我买点回来。吃了三个月的头孢,后来出现经常胃痛。一次一点点东西就是开始胃胀,胃痛。

我能说什么呢?几遍我是学一点医的,人家都不相信我。宁愿相信自己乱吃药。

后来遇到这样的事就更多啦,一回老家,一些亲戚和老乡跑过来看病。听说你是学医的。给我看看这个是什么病?我心里正乐呢?这下机会来了。

你是学中医的?跟我把下脉,看我有什么问题?

一摸脉,你这个是肝气郁结啊。要….还没等我开口

什么结啊?是我肝有问题吗?我说,是是你的肝是有一点问题。

不对啊。我年前在县里检查,医生说我是胆结石,肝好好的哦。你摸脉搞错了吧,都不准的。然后默默的走了。

好尴尬!学中医的最容易得尴尬癌。全世界都以为你可以把脉摸出个胃痛、或者阑尾炎出来,结果你一摸,摸出一堆他们都不懂得概念名词来。

一个朋友说,我是半路出家,业余爱好更不好办。我自己家人还好,有的大多可以给你试一试。但是,丈母娘家就不行了。没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还真不敢下手。别人大多不相信你。

二羊在网上遇到这样的朋友太多了。他们满腔热血,满满激情的学中医,有机会一展身手的时候,家人直接不理,被忽视啊,有木有。小朋友,自己玩去吧,我们还是去医院。

在于遇到一些急性病。例如孩子感冒发烧之类,你懂一点中医吧。你想给孩子吃点中药吧,家人说不。都烧成这样了,你还在乱搞。

这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中医大家恽铁樵

03

恽铁樵学中医

恽铁樵本来是上海滩有名的一代文豪。

正当恽铁樵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候。1916年,他14的长子阿通感冒了,发烧不退,请医生救治,又是清热解毒,又是西药抗生素,中医西医都用过了遍,儿子没有救过来,死了。

悲催的是,第二年,他的年第二、三子又得了同样的病,按当时中医的判断还是要清热解毒啊,按西医来还是要抗生素、冰块降温啊等等,结果几经折腾,二、三两个儿子还是死了。

恽铁樵是文人啊。对于中医或多或少还是懂一些的。他也知道一些症状有什么药啊,但是苦于没有临床经验不敢轻举妄动。向医生建议商讨,从无采纳的余地,只是爱莫能助,坐视待毙。

痛定思痛,深深地感到求人不如求己,然后自己研究《伤寒论》,同时拜师伤寒名家汪莲石先生。

一年后第四子又病,还是类似的病症。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太阳伤寒的麻黄证显然。请来的名医,套路依然是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又是清热又是解毒,但是儿子发烧连续不断,反而又是喘又是发热不断加重。

恽铁樵踌躇徘徊,彻夜不寐,第二天,天明果断地开了一剂麻黄汤。但是,他家人激励反对,医生都治不好的病,你来乱搞,这会害了孩子的!

他气愤的跟夫人讲“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今慧发病,医生又说无能为力,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

他夫人没话说,才配合把要给儿子服下。

“一剂肌肤湿润,喘逆稍缓;二剂汗出热退,喘平而愈。”

于是恽铁樵更加信服伤寒方,钻研中医经典,从事弃文从医,后来成为一代大家。他跟鲁迅先生走了相反的道路。

鲁迅是父亲患重病,时下的医生治不好。自己留学日本,学习西医,也不好好学医术,找了个借口,说医术是救不了老百姓的。

鲁迅是他的医术治不了而已、怪谁呢。

04

你实践中医是一个尴尬艰难的过程。

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有的家人得了癌症,都晚期了,有朋友学了点中医,按中医思想来指导这个晚期不能再化疗了。但是,家人才不听你的,以为只有化疗才能救命。

你学了中医,知道吃太多水果不好,但是你家人才不管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们拼命给孩子喂水果,水果营养丰富,还是就是要多吃。吃到孩子都怕了还不休。

当初你想着为了家人健康多学点中医,

但是

你拼命学中医的后果是,你身边的敌人越来越多。因为你总告诉他们不能这个不能那样,这样不能吃,那个吃了对身体不好。

他们不仅不信你说的,反而会厌烦、排斥。有时候,他们就是你的爹妈、你老公……

二羊比较欣慰的是,我们家里有位很听话的家人。

我无意中跟奶娘说起,吃橘子的时候,把皮留下来,晒干。然后用布袋子装起放在房间里,枕头旁边就不怕文字咬你了。

这个事,我什么时候说都忘记了,但是奶奶却默默的去执行了,做了好几个陈皮袋。一次会老家无意中发现,才想起这个事来。

让她什么时候做做艾灸,她就很听话的,牢记在心,默默的去熏脚。村子里的一些人好奇问道,你那样做干什么呀,奶奶开心的说,这是我孙子教做的,对身体好。别人却在嘀咕,那样熏熏脚就对身体好,能治病?

他们只知道奶奶86岁多了身体矫健,没有什么病痛,自己还种种菜。却不知道二羊的奶奶有多乖,听孙子的话偷偷养生呢。

但是,大多情况下,亲人们都不会像奶奶那么听话。例如爷爷,就很固执,让他早睡,偏不,不是我用金匮肾气丸治好了他的老慢支,他还很固执的认为你给我吃的药都没止咳药。要知道,爷爷也是懂一点点草药的。越是固执的人,因为越认为自己很懂,自己很对。

很多时候,都很无奈。无奈的我只能默默的帮他们治病,跟他们讲中医的道理是永远讲不通的。

很无奈,无奈的是,你满怀希望,一腔热血的学中医,为了家人的健康,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领情”,落得你,只能默默的哀伤。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呢?

你在努力的学中医,但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却不相信你,根本不给你治!

这是怎样一种体验?

欢迎大家在下面给二羊留言。

我是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喜欢写文字和经典故中医的80后小中医。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肆』 从《小说月报》看王蕴章和恽铁樵艺术编辑思想的不同

《小说月报》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从1910年创刊到1920年12期,后期从1921年第12卷第一期到1932年毁于战火。从1910年创刊开始到1912年由王蕴章主编,他留学南洋后,由张元济提议,让恽铁樵接替王蕴章成为《小说月报》的第二任主编。他从1912年至1917年间主编了《小说月报》的第三卷至第八卷,王蕴章留学归来后,又接着主编《小说月报》的第九、十、十一卷,至1920年被迫辞去《小说月报》的主编。由于两人的编辑观念和所处时期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编辑风格。

1、编辑主张不同

《小说月报》第一任编辑是王蕴章,字莼农,别号西神残客,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工书法,通诗词,词章名手,雅好楹联,擅作小说,曾发表小说《碧血花传奇》、《香骨桃传奇》、《鸳鸯被》《玉鱼缘》等,喜爱戏剧,其修养、嗜好与当时的读者有着较多一致性。他的编辑主张主要体现在《小说月报》创刊号即1910年第1卷第1号的《编辑大意》之中。他预想的《小说月报》是《绣像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是“以译名作、缀述旧闻、灌输新理、增进常识为宗旨”“材料丰富,趣味浓深”的一份杂志,“广说部之范围,助报余之采撷”。但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并未能完全贯彻其中,由于他自身的喜爱与当时的流行风气导致他后期选用的作品多是“哀情”、“苦情”、“言情”的“礼拜六”小说与“拟酬和于西昆,风流末歇”的诗词。

第二任编辑是恽铁樵,别号黄山、冷风、焦木,他中英文功底都很扎实,在课余时间翻译英国小说,产生一定影响。1909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赏识其古文翻译才能,聘他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接手《小说月报》后着力改造,他在1912年第3卷第7号《本社特别广告》上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内容侧重文学,诗、古文、词,诸体皆备。长短篇小说及传奇、新剧诸栏,皆精心撰选,务使清新隽永,不落恒蹊。间有未安,皆从割爱。故能雅驯而不艰深,浅显而不俚俗,可供公暇遣兴之需, 亦资课余补助之用。”体现在《小说月报》内容中,言情小说比例大大降低,道德伦理题材大增,其中有些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劝善惩恶”的主题,将视野转向社会变革的宏大主题,像他自己创作的《血花一幕》、《工人小吏》即是明证,这种观点也确立《小说月报》纯文学的严肃立场。正是在这种关注现实人生、追求雅正的编辑方针指导下,他一方面刊登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尽量适应各个层次读者闲暇时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明显增多的古诗词又满足了一部分旧式文人和遗老的阅读,最终《小说月报》进入繁荣期。由此可见两者编辑主张的不同,王蕴章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而恽铁樵则追求纯正、严肃、简洁。

2、编辑形式不同

(1)杂志的封面和插图不同

就民初的杂志来说,像《小说时报》、《礼拜六》等都流行以时装美女甚至妓女照片做封面和插图。而《小说月报》主编王蕴章、南社成员,学识渊博,善骈文、书法,喜填词度曲,以词章写小说,尤善传奇、杂记,从一开始他就倡导封面要“选择綦严,不尚俗艳,专取名人书画以及风景古迹,足以唤起特别之观念者……”,在前2卷多采用典雅的中国画,以至于学生时代的郑逸梅拿到《小说月报》花蝶水彩画后,便觉得它“笔墨风华流畅,趣味盎然”,立刻“奉为至宝”,成为他阅读小说杂志的开始,这体现出《小说月报》独特的定位。但受当时风气影响,王蕴章也逐渐采用了诸如“北京之名妓谢卿卿、李银兰小影”做插图,他甚至发表通知:“如有将诗词杂著、游记随笔、以及美人摄影、风景写真惠寄者,本社无纫感动,一经采用,当酌赠本报若干册以答雅意,惟原件概不退还。”到他再次主编时,《小说月报》中插图又有所变化,出现了书法、古画、拓本等,体现出浓厚的士大夫审美意识,引起遗老们的强烈喜爱。

而恽铁樵接手主编《小说月报》后,在《本社特别广告》中发表公告:“本报自本期起, 封面插图, 用美人名士风景古迹诸摄影, 或东西男女文豪小影, 其妓女照片, 虽美不录。”《小说月报》封面和插图更多的是中西各大文豪、名士像雨果、司各特、狄更斯和大汉报主笔张女士等人的照片,紧跟形势潮流,体现出现实性。前后两位编辑所采用的插图与封面的不同体现出一个偏向通俗与雅正之间,一个坚持雅正。

(2)栏目设置方面不同

王蕴章在《小说月报》1910年第1卷1号创刊号上明确指明“本报各种小说皆敦请名人分门担任,材料丰富,趣味浓深,其体裁则长篇、短篇、文言、白话、著作、翻译,无美不搜;其内容则侦探、言情、政治、历史、科学、社会各种皆备。末更附以译丛、杂纂、笔记、文苑新智识、传奇、改良新剧诸门类,广说部之范围,助报余之采撷。每期限于篇幅,虽不能一一登载,至少必在八种以上。”由于对戏剧的爱好,他在杂志的创刊号上安排了“改良戏剧”一栏,并一直保持到他编辑杂志的第一个时期结束(第2卷第12期)。当他再次主编时,他在九和十卷里又设立了“小说俱乐部”“小说题画”、“小说补残”、“游戏文”等栏目,大量刊登鸳鸯蝴蝶派小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后人指责他是属于鸳鸯蝴蝶派。

而恽铁樵所编辑的六卷《小说月报》在栏目设置上相比王蕴章编辑时出现了许多变化。他取消了“译丛”栏目,又先后增加了“传奇”、“附录”、“轶闻”、“游记”、“诗话”、“杂俎”、“棋谱”、“本社来函撮录”等栏目。到1916年,恽铁樵认为:“本卷体例,重新修整,实较前此为妥。先时分栏曰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其余则曰笔记、曰杂俎,此盖以长短篇小说为正文,余为附录也。然正文恒少,附录转多,阅者疑焉。杂俎、笔记分类亦复未允。且长短篇题曰小说,将谓后者非小说乎?标签曰《小说月报》,内容有小说有非小说,此不可也。”1916年第在7卷第1号将长短篇体裁归类名称调整为“琐言”,1917年第8卷11期小说栏“寓言”取代了“琐言”;1917年7月删除了“寓言”,“新著”和“丛译”开始出现,强调的是小说翻译和创作的分野。从两任编辑栏目设置来看,王蕴章的栏目相对比较庞杂,可以说范围很广;而恽铁樵的栏目设置相对较为集中,但他的栏目设置一直处在变动之中,这主要体现出他对小说概念的认识的变化。而这种栏目设置与变化也与编辑们的思想变动联系密切。从内容与形式来看,王蕴章编辑《小说月报》期间展现出编者“以杂志为网络式通俗教育的企图”,呈现“现代的知识与资询的消费化”与传统的“道德教化的娱乐化”两种特质交错的画面,透露了编者个人怀旧品味的倾向;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呈现出关注社会现实人生与追求杂志的教化与雅正倾向。

3、对读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后深受读者欢迎,一时间成为民初影响极大的文学刊物。正如杂志创刊前的广告所说,“识字者读白话可求通顺,粗解文理者,可期文理进步”。 王蕴章主编期间,并没有太注意读者,他更注重《小说月报》的功用“灌输新理、增进常识”。在后期的编辑生涯中,受恽铁樵的影响,他注意与读者沟通,与“同志”唱和,并以“鼓励小说家之兴会,增进阅读诸君之兴趣”为宗旨。在第9卷第4号创设“小说俱乐部”,还推出续写小说等形式,在第9卷第9号还出现这样的通知:“本报自九卷九号起,增添史外、瀛谈、诗话、奕话、奁艳、杂俎,各门材料,以佐爱读诸君兴趣。”在第9卷第11号创办“寒山社诗钟”。如此以来通过一些栏目把一些作者、读者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各自的积极性。

相比较而言,《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更注重读者的参与性。他在《小说月报》第7卷第2号刊登了《答某君书》一文说:“弟思一小说出版,读者为何种人乎?如来教所谓林下诸公其一也;世家子女之通文理者其二也;男女学校青年其三也。”正是注意到学生是刊物的读者,所以格外要求严格,“可供公暇遣兴之需, 亦资课余补助之用”。在他主编期间,特设了“本社来函撮录”,方便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增进刊物的改革。读者还就栏目设置提出了建议,“故宜创设别体之言情小说,务在救正流行诸本之弊”,“宜注重国学的科学小说”,“宜增设滑稽史也”,《小说月报》“宜扩充篇幅也”。“短篇小说宜兼收并蓄,弗宜专持一体”,栏目“分门别类宜有定则,尤不宜过多。”原因在于“近时各小说杂志,每喜多分门类,夸多斗靡,自诩丰富,最易令人生厌”。正是在读者的主动参与下,《小说月报》的内容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也正是由于恽铁樵特别重视读者的意见,根据读者的意见改革栏目设置,小说月报的销售量大增。这也成为后期《小说月报》学习的一个重要经验。

4、编辑意识不同

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期间,严把质量关、奖掖后进。他从选稿、编辑、复信、批稿费,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恽铁樵特别重视文学的质量, “佳者虽无名新进亦获厚酬, 否则即名家亦摈而勿录”,他认为“小说之为物, 其力量大于学校之课程奚啻十倍。青年脑筋对于国文有如素丝, 而小说力量伟大又如此, 则某等滥竽小说界中者, 执笔为文, 宜如何审慎将事乎。”他依据为学生选择国文课本的认真和严格来进行编辑, 以致读者感觉到“《小说月报》自先生主持笔政后, 文调忽然一变。窥先生之意, 似欲引观者渐有高尚文学之思想, 以救垂倒之文风于小说之中。”这是对鸳鸯蝴蝶派的陈词滥调、无病呻吟小说的反拨,对提高小说价值,繁荣小说创作,是很有贡献的。

此外,他在来稿中发现人才,无门派观念,除把稿件决定刊用外,很快复信进行鼓励。对于青年的创作都给予大力奖掖, 鲁迅的第一篇古文小说《怀旧》就曾得到他的多则批语, 予以高度赞扬;叶圣陶、张恨水等作家在创作中也都曾受到他的鼓励, 成为名家。可见恽铁樵的文学伯乐慧眼之才,突出了他具有鲜明的编辑意识、较强的职业道德情操。

当然这两任编辑风格的变化与时代和编辑的理念密切相关。王蕴章主编《小说月报》时的主要创作者多是一些纯粹的旧派文人、南社成员和小说家,读者多是一些封建遗老,他们的文化思想相对保守,因而《小说月报》的装帧设计、编辑内容更多体现出传统文人的逸趣与闲适,以及向外学点洋玩意的自得心态。正是意识到时代的发展、读者群体的变化,创作者以恽铁樵为核心,以管达如、孙毓修、张毅汉等人为成员,多是些关注现实的倡导者,恽铁樵才严格把握质量关,主张著译小说要以“变国俗”为宗旨,取舍稿件以“雅洁”为标准。正是考虑到《小说月报》“可供公暇遣兴之需, 亦资课余补助之用”,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把消遣与教化、审美性三者并重,这也体现出两位编辑不同的编辑风格。

『伍』 恽铁樵半路出家,为什么对中医贡献这么大

恽铁樵对中医的贡献主要在病理学方面,他把中医诊疗的原理讲得比《哈利波特》更有趣。恽铁樵既继承了《黄帝内经》以降各个中医大家和名著的学说,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中医理论说的铁桶一般无懈可击,没有人可以和他讨论辩证。

金庸对中医的贡献主要在经络学方面,他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络的运行以及修炼挖掘极深,并将传统经络学和现代军工科技结合起来,使少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莫大爱好,放弃学业去少林学习绝世武功。

作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一员大将,恽铁樵的优势在于家学功底深厚


在“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下,恽铁樵在1925年在上海创立“函授学校”,这为我国现代中医学院树立了榜样和模范作用。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是这个理。因为中医是中华文明"道"文化的精髓,所以只要对传统文化在"内修"内悟"的基础上,有所掌握,就自然而然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甚至就是一流的″高人"。恽铁樵就是近代的一位中医"高人"。

『陆』 恽可以组什么词

“恽”字可以组的词不多,现在主要是用作姓氏、人名。如:

恽姓、姓恽、恽氏、恽家、恽代英、恽日初、恽寿平、恽源浚、恽兰溪……

一、“恽”字的基本信息

拼音:yùn。

繁体:恽

简体部首:忄。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笔顺:丶丶丨丶フ一フ一丨

二、“恽”字的基本解释

1、重(zhòng )厚。

2、 姓。

三、“恽”字的详细解释

《说文解字·心部》:“恽,重厚也。”从心军声。於粉切。

《康熙字典》:【卯集上】【心字部】恽

【唐韵】於粉切

【韵会】【正韵】委粉切,𠀤音薀。

又【广韵】谋也,议也。

又姓。

又【集韵】巨陨切,音窘。义同。

四、恽姓部分名人

恽日初(1582-1659),明末臣。字仲升,号逊庵。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崇祯副榜贡生,曾应诏上《备边五策》,未被采纳。明末,隐居天台山,拒绝召荐。逃亡浙江、福州、广州,削发为浮图,名明昙,以讲学为生。后助金坛王祈聚众抗清。兵败后归居常州。先后与杨廷枢、刘宗周交游。学识广博。著有《见则堂语录》、《不远堂诗文集》等。

恽向(1586-1655),明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翁。江苏武进人。初为诸生,崇祯年间举贤良方正,拜中书舍人,不就。自幼爱好诗文,博学多才。擅长画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往来于齐鲁之间,常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侄恽寿平曾以师事之。传世作品有《春雨迷离图》、《仿北苑山水》、《秋亭嘉树图》等。

恽寿平(1633-1690),清画家。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南田,晚年号白云外史、瓯香散人。毗陵(今江苏常州)人。明亡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终生不与清朝合作,以书画为生,工诗文书法。擅花卉、山水,其花鸟师法沈周、陆治、孙隆,转益多师,“酌论古今,参之造化”,创没骨花卉画法。其画直接用笔蘸颜色在纸绢上敷染成画,在形似的基础上饶有潇洒秀逸的韵致,具有文人画的情调。早年学画山水,先随伯父恽向学习,后师承王蒙、黄公望、倪瓒、董源、巨然,颇有画名,后遇王翚,声称耻为天下第二手而改画花卉,但仍未间断山水画创作。其山水笔墨秀逸疏灵,意境清幽,颇为时人所重。清人对其花卉评价甚高,追随者也多,遂形成常州派。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四王吴恽。有《红梅山茶图》、《玉堂富贵图》、《桃花图》、《三友图》等传世。著《南田画跋》、《瓯香馆集》。

恽源浚,清画家。字哲长,号铁箫,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寿平族裔。官天津县丞。行楷极雅趣,花卉款字俱仿寿平,颇能神肖。水墨写生,尤得神韵。

恽兰溪,清画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画家恽源浚之妹,邹一桂(1686-1772)之妻。善画山水,人赞其“山水平远,风韵天然”。亦善花卉。夫妇曾合画《蟠桃图》,约长丈余。二人在夜间秉烛作画,匍匐地上,画大小桃三百枚,天未明而成。

恽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以教习官京师,与庄述祖、庄献可、张惠言等友善,切磋学问。历知富阳、江山二县,任内以振兴文学为务,以廉洁奉公、执法严格、善于治狱著称。以卓异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吴城。为人负气,矜尚名节。为忌者诬劾,以失察去官。早年从事考据、骈丽之学,后因受“桐城派”影响,乃改治散文,其主张与“桐城派”不同;与其同里张惠言、李兆洛为同道,世称其文为“阳湖派”古文。桐城派专宗唐宋诸大家之散文,阳湖派则兼取骈文之长。他嫌桐城派文内容薄弱,主张“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著有《大云山房稿》、《诗集》、《历代冠服图说》、《子居决事》等。

恽冰,清女画家。字清於,号浩如,一号兰陵女史,亦署南兰女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恽寿平后裔,毛鸿调妻。身受家庭熏陶,擅画能诗。喜绘花鸟草虫,芊绵蕴藉,用粉精绝,作品辄题小诗,以没骨名著吴中,与常熟马荃的钩染,并誉为“江南双绝”。乾隆初尹继善曾以其画进呈高宗。她传承家艺,后代子孙皆受她画意濡染。有《仿王若冰花鸟图》、《花蝶图》、《牡丹玉阑图》等传世。

恽珠(1771-1833),清画家、文学家。字珍浦,号星联,晚号蓉湖道人,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恽冰侄女,知府完颜廷璐妻。自幼聪敏过人,十岁能诗,十三岁善绣。从姑母恽冰学画,深得其法,工画花卉。著有《红香馆诗词草》二卷;编有《闺秀正始集》二十卷,共选入历代女诗人九百三十三人的一千七百余首诗;后又编《闺秀正始续集》十卷,共选入历代女诗人五百九十三人的一千二百余首诗;著有《兰闺宝录》,分为孝、贤、慈、烈、智、才六个部分。

恽怀英,清书画家。号兰陵女史。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恽寿平族孙女,画家恽源璿女,户部郎吕光亨妻。幼承家学,工书善画,所写花鸟,明净雅秀,尤工墨兰。早寡抚孤,以卖画自给。年五十余岁卒。

恽怀娥,清画家。号纫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恽寿平族孙女,画家恽源璿女,知县曹恒妻。夫任江浦县令,时民饿馑,怀娥出私资以济灾民。与妹怀英并传家学,雅好绘画,其写花卉,精雅鲜润。

恽光宸(?-1860),清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浚生。道光进士。道光十二年(1832)任湖南岳州知府,调长沙知府。十九年任广东督粮道,旋擢江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先后在南昌、九江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并为湘军筹措饷需。后累升江西巡抚。

恽世临(1817-1871),清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字季咸,号次山。道光进士。累迁长沙知府、岳常沣道、湖南巡抚。在任督率兵勇团练攻打太平军,并为曾国藩湘军筹措饷需。未几,被劾,裭职。

恽祖翼(1835-1900),晚清臣。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字叔谋,又字崧耘。举人出身。以知县累官至武昌(今武汉)道。镇压王觉一教民起义。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后历任湖北督粮道,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1895年晋湖北按察使。次年迁浙江布政使,任内开挖嘉兴(今嘉兴)泖河,疏港建闸,以资蓄泄;疏浚杭州上塘河,灌溉临平、乔司等处农田三十余万亩;改上虞南塘土圩为石坝,免为水患。1900年代表巡抚加入张之洞、刘坤一发起的“东南互保”。寻授浙江巡抚,镇压衢州(今衢州市)反洋教斗争。后病死。

恽祖祁,清臣。字心耘,江苏阳湖(今属武进)人。办理湖北唐心口筑堤工程得法,被提升为厦门道道员。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厦门人民的爱国热情所激励,挫败日本在虎头山强索划专管租界的企图,由此被清廷调往延平府撤职议处。

恽毓鼎(1863-1917),清臣。江苏常州人。表字薇孙,室号澄斋。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2年任国史馆协修。1897年任日讲起居注官,次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戊戌变法时反对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受奕劻的委托办理北京南城绥缉事宜。1907年被袁世凯买通,两次上奏诬陷两广总督岑春煊与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瞿鸿禨。对清末的立宪运动,也持反对态度。著有《崇陵传信录》、《澄斋日记》等。

恽铁樵(1878-1935),近代医学家。名树钰。江苏武进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时父母双亡,由族人抚养,励志读书,考入南洋公学,曾入商务印书馆为编译员。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风靡一时。后因长子病故,发愤学医,曾就学于名医汪莲石。当余云岫《灵素商兑》以西医理论攻击中医时,作《群经见智录》予以驳斥。1925年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1933年办铁樵函授医学事业所,受业者千余人。医学著述很多,著作有二十二种,编成《药盦医学丛书》。

恽代英(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又名蘧轩,字子毅,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其他恽姓名人有清学者恽鹤生,诗人恽元箴、恽淑湘、恽淑留、恽幼晖,画家恽源景、恽源成、恽源桂、恽湘、恽玉、恽璠、恽周、恽恒、恽元复,刺绣艺人恽冰娥等。近当代恽姓名人有革命家恽雨棠,化学家恽子强,爆炸专家恽寿榕,电工专家恽震,力学专家恽伟君,船舶工程专家恽良,医学家恽敏、恽慧庄,经济学家恽希良,教育学家恽昭世,新闻学家恽逸群,目录学家恽楚材,画家恽震霖、恽圻苍等。

『柒』 民国时中医名家恽铁樵为什么要将中医的脏腑称为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

因为传统中医的血肉五脏理论和现代解剖学之真实发现不符,不自洽,漏洞之多已经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程度,不改玄更张升级理论,最终会收摊也未可知,四时之五脏应时而出,还在四季之外新生出一个季节--长夏,以对应五脏,中医终于真正成为玄学

『捌』 恽铁樵半路出家,为什么对中医贡献这么大解决了什么问题

1916年,恽铁憔还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并不是“中医国手”,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恽铁憔发现并给发表的。这一年恽铁憔的14岁长子阿通殁于伤寒,次年第二、三子又病伤寒而夭折。粗通医道的恽铁憔看过《伤寒论》,觉得儿子就是麻黄汤证,心知其所患某病,当用某药,但是苦于没有临床经验不敢轻举妄动,向医生建议商讨,无奈当时沪医畏惧麻黄如虎狼,从无采纳的余地,自已爱莫能助,只能坐视待毙。痛定思痛,深深地感到求人不如求己,遂深入研究《伤寒论》,同时问业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先生。一年后第四子又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太阳伤寒的麻黄证显然。请来的名医,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用伤寒方,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连续不断,遂致喘热益甚。恽铁憔仍然觉得儿子就是《伤寒论》的麻黄汤证,但又踌躇不定,心里着急啊,一个晚上在屋里走来走去,天快亮的时候,他说:“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含药而亡!”即开麻黄汤: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五分。开完方子,交给夫人去抓药,说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然后就上班去了。夫人不语,无奈啊,只好立即配服。服药一剂肌肤湿润,喘逆稍缓;二剂汗出热退,喘平而愈。

恽铁憔下班后不敢进家,心想四子可能也死了,就在家门口徘徊,想想四个儿子相继死去,不禁潸然泪下,但细看家里很平静,不像有事,大胆进门一看,孩子活蹦乱跳的,夫人说药服下去以后,出来汗了,也不喘了。

这次用麻黄汤恽铁樵认识了古中医的伟大和时方医的方向性错误,从而认真深入的学习《伤寒论》,钻研中医经典,亲友有病也都来请方,而所治者亦多有良效。一日某同事的小孩伤寒阴证垂危,沪上中西名医治疗无效,恽铁樵用四逆汤一剂转危为安。病家感激万分,登报鸣谢曰:“小儿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请恽铁樵”。

后求治者日多一日,业余时间应接不暇,遂毅然转身,弃文从医,1920年辞职挂牌,开业行医,不久门庭若市,医名大振。后来又办函授中医学校进行中医教育,有一千多名学生,恽铁樵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开创者。恽铁樵力荐《伤寒论》,是古中医伤寒经方派的中兴之祖。

在现代,对中医贡献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恽铁樵,另一个是金庸(查良铮)。

恽铁樵对中医的贡献主要在病理学方面,他把中医诊疗的原理讲得比《哈利波特》更有趣。

金庸对中医的贡献主要在经络学方面,他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络的运行以及修炼挖掘极深,并将传统经络学和现代军工 科技 结合起来,使少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莫大爱好,放弃学业去少林学习绝世武功。

恽铁樵既继承了《黄帝内经》以降各个中医大家和名著的学说,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中医理论说的铁桶一般无懈可击,没有人可以和他讨论辩证。但是从影响力来看,他比金庸还略逊一筹――金庸有更多死粉。

恽铁樵民国著名的医家,他的闻名,并不是说他医术有多高名(相比三张,他医术就显一般)。他对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医教育培训、中医与西医结合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作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一员大将,恽铁樵的优势在于家学功底深厚,出身江苏武进孟河,这江苏孟河自古就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美誉,其中又以丁甘任为代表的“孟河四家”闻名于世。打小,恽就沐浴中医传统文化。

相比其它老中医,恽铁樵的优势在于,他懂外文,早年从事英文编译工作。西方先进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他比其它人更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恽铁樵(1878-1935)

他所处的年代,内忧外患,传统文化备受打压,更别说中医,完全抬不起头。但作为有志之士,自然不愿屈服。于是他提出“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说白了,中医只有跟西医结合有出路。

怎么个结合法?

一方面主张用西医爱做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中医理论,所谓“采列西说,欲借此以证中国旧说”。

另一方面主张用西医理论来阐述中医是如何治病救人的,因为中医最怕讲理论,跟传统文化中的六经、阴阳五行又脱不了干系。也就是他说的“发明古书精义,采取西国学说”。

还有他说的“汇通”,指各中医学派,如经方派、火神派、攻邪派等不同学派要摒除门户之见,合力一起将中医学推向发展新阶段。

在“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下,恽铁樵在1925年在上海创立“函授学校”,这为我国现代中医学院树立了榜样和模范作用。

恽铁樵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盲目崇拜西医,不完全否定中医理论,认为只有坚持临症实践,才是中医发展的精髓!

求人不如求己,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别人手中,自学成为一代名医者从不鲜见如清代名医黄元御,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皆是自学成材,宏扬中医治病救人传为佳话。现如今科学教盛行中医势危,我等炎黄子孙更应发奋努力学习中医,让这个护估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中医重放异彩。自晚清到近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自从辛亥革命后西学渐进,博大精深的中医也被当做封建糟粕而抛弃。现如今 科技 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也达到了这几千年来的最高点,医院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层出不穷,然而国民的体质越来越差,各种疾病越来越多,西方医学带领我们与天斗与地斗与细菌斗与病毒斗,你死我活,其不知杀了病毒也伤了自身。老祖宗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其理念在中医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没有“阳”,则“阴”不生;只有“阳”,而没有“阴”,则“阳”不长;说白了,“阴”与“阳”谁也离不开谁,它们互为根基。所以说万事万物不能筒单的分为好和坏搞二元对立。以西医的思路,我们不知要和病毒细菌战斗到何时,病毒代代变异,无穷匮也。这种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方式,是不是也到了该好好思考反省的时候了吗?我们子子孙孙难道要成为新时代的东亚病夫吗?值此科学教盛行之时,各种科学痞子大发淫威之时,我们的有识之士更应弘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统中医,自学成材发奋图强。

想起一句哲语:白马不是马。

自我现代理解:白马本身是马,但你说出的俩字″白马"不是马。引申为只是命名,不是真实的那个白马。

现在我们手机拍照,视频,随处取景,但假如拍到的白马,在照片,视频中都不是″白马",只是白马的留影。

我们种西瓜,从选种开始就是选″西瓜",问:要什么籽?答:西瓜。

发芽长出了双籽叶,问:这是什么芽?答:″西瓜"。

长蔓了,问:这是什么蔓?答:西瓜。

开花了,问:这是什么花?答:西瓜。

结瓜了,问:这是什么瓜?答:西瓜。

成熟期了,问:这是什么?答:西瓜。

至此没人把瓜蔓与西瓜分开讲,就俩字"西瓜",连瓜带蔓。

瓜熟了,瓜的果实被人摘了吃,叫吃西瓜。瓜蔓干了,枯了,但也叫西瓜。为了更详细叫"西瓜蔓"。"西瓜"二字,并非就只是指沙甜成熟的圆"西瓜"。

以上一个是实物丶动物,一个是植物丶从籽发芽到果实成熟,它们都有人类给定的名字,及不同的所指。

中医学,古圣贤达人,将人体参透,所以中医理论如《内经》里的描述,用中医词语叫"藏象"理论。用现代词解释就是高维度的人体″三维立体图象",细到脏腑间的"气脉"变化,交换。即:脏腑与功能合称。

脏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它要自身能量产生供身体运作的能量,如何工作,"经络气脉"运化!

所以言脏腑,单独起名字也行,肝就是肝,肺就是肺,心就是心。

但人们要对正常人体认识,对患疾病的病体认识,单独的脏腑就代表不了脏腑,因为那是单独的,象摘了的″西瓜",已经成熟,没了生机气理,在医学上是狭隘的认知,代表不了"脏腑"这个真腑之名。

即:"白马"非白马,西瓜:仅只是那个成熟的瓜。就如:起初认知地球,由"天圆地方"到"宇宙中心",到″大阳是中心",再到现在,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尘埃。

中医起始是先贤透彻悟"道"的结晶,进而总结成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还是十分超前。但许多部分传承,遗失不全,又无人超越,所以许多人体认知上与现代知识接轨,出现了难以言清的疑惑。

"西方医学"以抗菌消炎速效,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众目光齐聚传统的"中医"该如何?就解剖学上的"脏腑",出现偏误,解释不清。可中医的理论又切实有效。争辩,存费,自然产生。

恽铁樵,正是在此争辩的风头浪尖上,棋高一筹,言明指出:中医的脏腑包括经络功能。即正确的继承解释了传统医学概念,又让学习中医者在现代文明之影响下,提高认识中医知识的能力。

问恽铁樵半道出家,对中医功献大,是掌握中医知识理论的特性所决定。不是所有人半道出家都能学懂中医,但中医众先贤大多都是半道出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是这个理。因为中医是中华文明"道"文化的精髓,所以只要对传统文化在"内修"内悟"的基础上,有所掌握,就自然而然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甚至就是一流的″高人"。恽铁樵就是近代的一位中医"高人"。

古时候有句话,书生学医(中医),笼中抓鸡。意思是有文化的人学医,就像在笼子里抓鸡一样,手到禽来。

在古时候学中医,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没有西医捣乱,而且那个时候的文化人基本把中医基础理论都学完了,再上手学中医就十分简单了,所以才有这么一句话。

另外还有当不了大官就做良医,也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半路出家是能做个好大夫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恽铁樵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是有意无意之中毁了中医,导致中医再也没能寸进!

有种可能,中医理论不是以我们这代文明智人为基础的,而是上古的上一代文明智人的身体结构为基础的,只是同为智人,基本可以借用。[害羞][害羞][害羞][晕][晕][晕]

很荣幸他能悟到这些问题,古书本来就是瞎编的,这些高级才子把它当作宝贝,所以就变得又呆又傻,误国误民,中医的坠落真是人民遭殃啊!

全国人民急切提议,组建国家《中医药》防疫防治委员会,南怀瑾国学大师在《小言黄帝内经》中多次宣讲,《黄帝内经》乃医理学,医生的医生,治政治病治经济病通兵家,医理通天人合一,治未病不治已病,治已乱不治已乱!并要《黄帝内经》编入小学,从娃娃抓起熏陶学习,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防再次文化断层!在2003年非典肆意早发现早中医治疗,国医大师邓铁涛创造零死亡,零感染,零转院,零后遗症完胜战绩,中医药最高费用只有三千——五千元,让全国老百姓看的起病才是《不忘初心》,传统中医佑我中华几千年!赞

『玖』 中医的历史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和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比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这些国家的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韩国等地。两宋时期,宋朝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抄引起的穴位紊乱。从清朝到元朝以后开始慢慢的下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国运衰落。同时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想模式加以解释。中医学陷入了存在与废除的争论之中。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拾』 谁先发现了鲁迅的文学天赋决定扶持他

说起鲁迅,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因为,鲁迅不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学伯乐,曾培养和扶助了许多文学人才。

比如: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和胡也频)、唐弢、王任叔、萧军、萧红、叶紫、丁玲、白薇、姚克、周文、蒋光慈、郁达夫、胡雪峰、瞿秋白、聂绀弩、楼适夷、黎锦明、台静农、韦素园、林克多、许钦文、蹇先艾和高长虹等人。


最后,笔者更是反复思考、体味和领悟鲁迅先生和恽铁樵的“一弃一从”,突然发觉其中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变迁及人生选择的道理:“一个人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时代前进了,历史条件变化了,社会环境改变了,人的选择也就随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