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须陀洹什么意思
须陀洹的解释
见“ 须陀洹果 ”。
词语分解
须的解释 须 (须③④须) ū 必得,应当:无须蠢巧。莫须有。 必须 。务须。须要。 等待 ,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男人面上陵宽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 传统 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须臾 〕 片刻 ,一尺档亮会
⑵ 须陀洹与老天爷谁级别高
当然是须陀洹级别高。老天爷肯定是要礼拜的。要知道老天爷虽是天界的王帝,天界的老大。但只是三界内众生的老大。而须陀洹是超升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然是比老天爷大的。
须陀洹虽是世间圣人中最低的位置,但终究还是个圣人,而老天爷还只是凡夫。
须陀洹与老天爷比起来级别还算高的,且是老天爷的上级。再说了,老天爷礼拜须陀洹也是给自已修福的。
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有情(六道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缘觉、声闻)低,只有六道轮回之外(如佛、菩萨、缘觉、声闻)才是最贵,也就是说(只有四圣法界)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才是最大侍蠢宴的。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阿罗汉”,谁贵谁轻呢?答:阿罗汉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阿罗汉(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人。所以阿罗汉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阿罗汉,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是尚未超脱三界的六道凡夫,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四圣法界(臂如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四圣法界有情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彼岸,且超出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人,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阿罗汉比天帝命贵,连三界之外的一切辟支佛,一切阿罗汉,皆都比天帝贵的。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坐鹿罗汉、白眉罗汉及其它所有斯陀洹、须陀洹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天帝即是天,天仍然在六道与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四圣法界(臂如佛、菩萨、缘觉、声闻)很至高无上的果位,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人。天(天帝)也有堕老银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但机率是较小的。而四圣法界有情是永不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机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四圣法界(臂如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低的,且四圣法界亦是他的上级。简单划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萨老二,辟支佛老三,阿罗汉老四,天(天帝)乃老五的。
天帝也与我们南阎浮堤世界的人那样,也是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地藏王菩萨名号积修功德的。而佛、菩萨皆不是。
华严经里面讲过:“我们众生造业深重,弄得灾难重重,民不聊生。玉帝曾跪观世音菩萨七天七夜,恳求菩萨大发慈悲,消灾增福”。可见,玉帝是多么的仁慈啊!
佛教把一切众生分成十大类,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前四种是已经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苦海的圣人。后六种是还没有解脱生死轮回的六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按照自己所做的善恶业去或好或坏,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业力支档灶配。新的一生开始,善业成熟就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恶业成熟了就被迫转到三恶道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恶业所牵引去感受苦乐不同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于做了善业,受善业所牵出生到天界。但这生结束了还要受善恶也牵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生生世世受业力牵引在六道或好或坏的环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乐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长时间掉到海里的人刚出来喘口气,又掉到下面去了。很苦。而四圣法界众生是了脱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堕的圣人。观音菩萨当然是已经脱离生死苦海,离苦得乐的圣人。而玉皇大帝这生福报受尽,如果以前有恶业还要去三恶道受生,做畜生,饿鬼,下地狱。这样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因为不觉悟就业,造业就要受善恶报。佛下生,为众生宣讲破迷开悟,了生脱死的方法。使一切众生都能依照他讲的方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与玉皇大帝那个级别高?
次第而下:
佛---菩萨(大乘)---辟支佛(缘觉乘)---阿罗汉(声闻乘)。之后还有声闻三种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洹(二果)、须陀洹(初果)。
以上,前四种是圣人,已经解脱生死。后三种虽然暂时没有解脱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脱。因而,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
再而下之:
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
这六种有情(六道众生),虽然因善恶果报有高低差别。前三者名为“三善道”,后三种名为“三恶道”。然而,并无本质区别: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脱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坠地狱,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止。如《优婆塞戒经》云:
“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未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天界最高层次;解脱分法即部分的解脱法;最起码是声闻初果:须陀洹)
如上,合“六凡四圣”为“十法界有情”。涵盖一切有情。需要注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诸佛教化众生,令其解脱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建立以上知见,楼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与观世音菩萨,一者是凡夫,一者是圣贤。犹如天渊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仙与佛有什么区别?
答:仙法力有限,不像佛、菩萨法力至高无上,无边无尽的。仙且与我们众生一样,都仍在六道与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佛、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人。其次仙级别低,神权不大。而佛、菩萨级别高,威神力与权利超越了一切天神和天王。且是玉帝的上级。玉帝见到佛、菩萨皆要下跪礼拜,佛、菩萨的每一句命令玉帝都不敢不遵从。玉帝虽是三界内的王帝,三界内的老大,神权虽大,但还没有超脱三界了生死(而佛、菩萨皆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生死未了,判断难免会有所偏差),难免会犯错。玉帝如降福降祸有丁点不公正,则会遭到佛、菩萨的惩罚。但玉帝不公正机率是很小的。而佛、菩萨已超越了三界脱离了六道轮回之苦,是位伟大的圣人,判断是永远不偏不私,毫不出错的。更不会遭到任何惩罚。仙虽然也慈悲又智慧,但与佛、菩萨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而佛、菩萨乃是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者的。仙还有过去即使是多么的善良,也会在一念之间变成超邪恶的。而佛、菩萨良知是彻底稳定了的,善良之心是永远不会被污染的。仙如果以前有造作了恶业,就要被业力有所牵连,即堕入三恶道中,还要做畜生,饿鬼,下地狱。而佛、菩萨是了脱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堕的圣人。是永不受三恶道之苦的。
⑶ 金刚经中提到:须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别指
须陀洹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1]。须陀洹已属圣人之位,非为凡夫;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若证须陀洹果,应伴随证得基本的天眼通与天耳通。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旦消基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模谨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参考资料: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桥坦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斯陀含果斯陀含果:佛教术语,译为一来,即是说,即使证得此果之后立即死了,再来人间天上,也仅一番生死,即可解脱。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後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後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後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含义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後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特征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北传佛教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於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後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参考资料: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斯陀含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二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阿那含梵语anāgāmin。 阿那含既三果、不还果。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参考资料: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阿那含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三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⑷ 须陀洹相当于大乘52阶位哪一步
须陀洹相世迅段当于圆教初信位,都不落昌虚三恶道了。但是还是有区别,须陀洹可能现量上比初信位要强,但是心量没有初信位菩萨搜誉的大
⑸ 高分请法(佛教):如何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
海底兄以及网上诸位学人 身心清逸
小乘初果即是小乘见道,而要在二乘解脱道中见道,就是断除我见(或称身见),因此而使三缚结都断尽。然而是什麼障碍一切学人无法见道呢?今先举示经文,让大众和乱明白,之所以修行无功,无法取证二乘见道--初果的原因:
佛开解梵志阿拔经卷一: 何谓五阴?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五阴之所以被称为阴,正因为这五个法(色、受、想、行、识)会遮盖众生的解脱智慧、实相智慧,使众生堕入这五法中,所以把这五法称为五阴。而对於五阴的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就是造成众生轮回不断无法取证解脱果的主要原因,而佛法中所说的无明,就是指对於五阴的内容无法了知,对於五阴的变异、无常不如实了知。今举经文说明:
杂阿含经卷八203: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正观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
因此对於十八界以及五阴的无常而不能如实知,就是无明:因为不知五阴的虚妄而产生贪爱,就是阿含解脱到的无明。然而这边并没有说到大乘所要断除的无始无明,因为对於阿罗汉来说,实证涅盘本际(法界实相)并不是必要。
今在举示经文,让大众明白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断除的详细内涵,以及前提,已让一切有缘学人,得以亲证最基本的解脱果--初果。
杂阿含经卷十256: 如是我闻...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俱希罗!於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 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诃俱希罗!所谓明者是肢卖知,知者是名为明。 又问:何所知?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俱希罗!於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不但此经如是说,於杂阿含经卷十257、258中也如是说。由此可见,所谓二乘菩提中的无明,就是者我们对於五阴、十八界法的全部内容无所知,对於阴处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故苦、故空、故无我,不能如实知,误以为其中的某一法不是五阴、十八界所摄,误认为是常住而不生灭的法相,就成为解脱道中的无明。假使能将这个无明断除了,就会同时断除三缚结,取证初果。但是如果只是确定五阴十八界的无常,一定会因为害怕落入断灭空而於内恐怖,或於外恐怖,还必须信受佛语,深信五阴十八界灭后,还有一个无间等法,常住历棚逗不灭,今举经文趁机灭除大众的无明:
中阿含经卷54:
比丘复问曰: 世尊!云何因内有恐怖? 世尊答约: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 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有恐怖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内无恐怖也? 世尊答曰: 有也! 比丘复问曰: 世尊!云何因内无恐布也? 世尊答曰: 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彼" 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无恐布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 世尊!颇有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 有也。比丘复问曰: 世尊!云何因外(注)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 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 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彼,如是见、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注:五阴是外法,本识是内法。若恐惧外法五阴全部灭除时会成为断灭境界,心中就有恐怖。)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言:有也。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 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此" 是神,"此" 是世,"此" 是我,我当后世有。] 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不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可爱、可乐、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无恐怖也!
这一段经文,若无一定的智慧,绝对是读不懂的,或是误会 佛陀的真意。在此先将此经文的要诀点出:这段经文前面所说的"彼",是指想像中常住不坏的精神。然而真正常住不坏的精神就是入胎识,指的是无违法、常住法、清凉法、恒不变异法,不属於五阴十八界所摄, 世尊将他说为[我],不同於生灭性的五阴十八界假我、无我。接著经文说的"此"是指凡夫比丘将五阴十八界的某一法或某些法,误认为是无违法,常住法,不是真正常住的[精神,我],而这段经文最后所说的"彼",才是常住法。接著再举示这一段经文紧邻著的前一段经文,就可以知道 佛在阿含经中早就有说过"存有"的思想:
中阿含经卷54: 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觉(受阴),所有想(想阴),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觉、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识阴和行阴)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由这一段经文,很清楚的反证:五阴无常故无我的同时,已经表达确实有常住法与缘起性空的五阴并存的真相了,因为:五阴非我有,我非五阴有,这已经很明白的显示有一个与五阴同时并存的""真识存有""。说白一点,这部经典根本就是大乘经典,只是因为被二乘人听闻结集而成的缘故,大乘法义早就不在了,只是用来护持二乘菩提以及学人们不堕入断见中。也因此在这部经的后面,佛又说到: 如来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耶,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如来是梵,如来是冷,如来不烦热,如来是不异。我如是说,诸沙门、梵志诬谤我虚妄,言不真实:[沙门昙芸(这是世尊的俗名,但是因为找不到字,只好用比较接近的代替),御无所施设]。
这部经文,佛甚至明说:你们外道所说的创造众生与万物的大梵天,其实就是这个我--释迦如来的自心;所以自心如来就是你们所说的创造众生与万物的大梵天。
而这个真识、我、如来,本来就是清净性的,因此他才是真正的梵,因为他本来就无烦无热,所以是冷,是清凉。由此可知,""如来所依识""是非常难以亲证的,连阿罗汉都无法证得,当然绝对不是外道们所能证得。
最后纵合以上所说,除了对於五阴的内容,五阴的无常必须如实了知,又如前面所举示经文:比丘灭尽五阴十八界以后的执著后,内无恐怖,外无恐怖,是因为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以后仍然有个无间等法,常住不灭。这也是二乘解脱法中必须建立的智明,否则也是无明,一定会导致无法确实断除我见。
因此末学在此对大众呼吁,特别是对修学南传佛法的中国佛教界,提出极诚恳的开示:
第一:若没有能力了知五阴十八界全部的内涵,
第二:若没有现观五阴十八界全部虚妄的智慧,
第三:若没有智慧自我了知,或听闻而不信受五阴十八界无常无我的背后,有一个常住不坏的实体心存在,就一定无法断除我见乃至我执。
以上三点,就是我见无法断除的无明,今天末学将此举示出来,愿大众从这边深入思维,并且如理作意的观行,一定会发起见地而断我见、三缚结,取证二乘出果,分证解脱功德。
末学再次呼吁,对此真相,千万要加以深入探讨,那麼取证初果的解脱功德,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⑹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各是什么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小搭悄嫌乘佛法中修行次第的四个阶段(果位),合起来称为“四果罗汉”。也就是说,要修到“阿罗运烂汉”这个层次,要先后经过这四个阶段。
1、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2、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
3、阿那含,佛教术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
4、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6)须陀洹扩展阅读:
南传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南传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南传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知手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阿罗汉是佛陀十大称号之一。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传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北传)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⑺ 须陀洹可转生天人,永不堕入三恶,天人福报消耗完以后难道也不会堕入三恶吗,天人会堕入三恶道难道不对
天人的福报享受完了,也会堕入三恶道的,慧历但是须陀洹不会,因为他已经进入声闻四果的一果的境界,福报累积了很多,业障几乎消灭完了,有了足够的资粮,只不过还有一点虚做点欲望和业报,所以还要往三善道轮回几次就可以了。
等到了声闻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差碧衡,境界就更高了,只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又有个称呼叫“一来”。
⑻ 须陀洹怎么读
须陀洹读音:[xū tuó huán]
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察派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败帆贺不坏净修行,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依现观而得法眼净。
虽区分两种方法,但这是入门之差别,而非证悟的内容不同,因此圣典记载:“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于参与了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
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南传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南传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南传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
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罗汉永断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完全解脱自在,不受后有轿纳,无生死之条件而永脱轮回。
⑼ 金刚经中提到:须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别指
1、须陀洹果位:三乘菩提中最低、离凡夫最近的一个果位(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须陀洹,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
2、斯陀启悔含果位:三果中的第二阶成果成效。
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
3、阿那含果位: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而证涅槃。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根据小乘佛教的教义,修行有四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这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
(9)须陀洹扩展阅读: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而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佛、菩萨和阿罗汉。小乘佛教认为现世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小乘圣者不求成佛,只求进入涅檠的境界,安住于涅檠,不再度化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而大乘菩萨道虽入涅槃却不住于涅檠,虽解脱生死仍不离生死,以便度化有缘众生,所以称为菩萨道。菩萨果位,共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十地之前的四十个阶位,为凡夫;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巧尘为圣人。
⑽ 须陀洹是一种什么样的果位
须陀洹是声闻四果中的初果,又译为“入流果”,意思就是刚刚入圣人之流。
须陀洹果必须要破三见结缚,也就是破我见、疑见、戒禁取见。
破我见就是破除认为五蕴身心中有常一主宰的自我的观点。
破疑见就是破除对佛教三宝的怀疑。
破戒禁取见就缺行是破除执持错误禁戒的观点。
此三见结缚破除,即证须陀洹果。但是外道却不破我见,所以禅定功夫再高,也解脱不了生死轮回,而须陀洹破兄扮配了我见,将来迟早解脱生死轮回羡指,所以被纳入佛教圣人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