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食品安全事件
扩展阅读
买一百万的车险多少钱 2025-04-16 17:02:20

食品安全事件

发布时间: 2023-04-05 22:01:56

① 2021年315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是什么

2021年315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如下:

1、瘦肉精死灰复燃。“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河北沧州青县养殖户在羊肉养殖过程中大肆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瘦肉精的问题,问题羊肉流向全国多地。

青县是河北省一个重要的养羊基地,每年大约出栏70万只羊。关于如何养羊,青县的养殖户对陌生人基本都是三缄其口。在熟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养殖户才逐渐透露实情,这里的羊在饲养过程中添加了瘦肉精。

② 2021年315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是什么

2021年315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如下:

1、小龙坎火锅店使用假冒“鲜鸭血”。

2021年4月24日,有媒体曝光小龙坎火锅店济南伟东新都店存在使用黑作坊加工的假冒“鲜鸭血”的情况。

③ 2021年315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有哪些

2021年315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有:

1、河北沧州青县的羊肉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私自使用早已被国家立法禁止的瘦肉精,甚至持续使用超过10年时间。

2、沃柑的主要产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部分果商为保证沃柑品相,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泡药后安全间隔期被忽视,不经储藏直接上市。

3、小龙坎火锅用扫帚捣制冰机。

4、固体饮料冒充奶粉致儿童患“佝偻病”。

5、广州出现“凉茶添加非法西药”。随机抽查的40份取样中,检测发现15份样品不同程度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西药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

6、食用油抽检出致癌物超标。2021年1月15日,广西发布的首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显示,食用油的抽检中,有两个批次的酸价和苯并芘存在超标,其中一个批次的山茶油中,致癌物苯并芘超标20多倍,达到248μg/kg。

④ 食品安全的安全事件有哪些

食品安全事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广义指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种新闻事件。

1.“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央视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

2.“牛肉膏”

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市场上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成牛肉。2011年4月有报道称南京市场“牛肉膏”疯卖。

3.“毒生姜”

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生姜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

4.“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例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今年3月,媒体报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⑤ 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哪些

1.双汇瘦肉精

2.染色馒头

3.肉类“变身”事件

4.沈阳查获25吨“毒豆芽”

5.回炉面包

6.台湾塑化剂风波

7.“地沟油”事件

8.浙江检出20万克“问题血燕”

9.速冻食品病菌门

10.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

11.可口可乐中毒

12.快餐业勾兑事件

⑥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有哪些

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有: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假牛肉(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河南南阳毒韭菜、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染色馒头、沈阳毒豆芽、

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海南的毒缸豆、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 、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

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台湾塑化剂有毒食品,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下水道小龙虾、双氧水凤爪、避孕药养黄鳝、激素染色草莓、大肠杆菌超标青团、农药残留含敌敌畏、麻辣海带丝用苯甲酸防腐、毒竹笋焦亚硫酸钠超标至少144倍等。

拓展资料:

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谣言:

涂蜡蛇果:蛇果表面全部是蜡,并且可被打火机点燃。文章还配有图片,图片中,一名所谓的“消费者”一手拿着红色蛇果,另一手握着小刀置于蛇果表面,而在蛇果的表皮上则是满满一层白色蜡状物质。文章还这样告诫读者:“记住吃苹果削皮,否则您吃到肚子里的不是营养,而是满嘴的蜡!”

辟谣:这是一个2012年的“陈年”谣言。苹果外面涂的是食用果蜡,涂蜡本来就是为了保持水果新鲜度而采用的常用方法,不仅从外国进口的蛇果会被打蜡,那些非本地出产需长途运输的也都会被打蜡。据悉,这类蜡是从螃蟹、贝壳等甲壳类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对人体无害,其作用主要是保鲜,防止苹果在长途运输、长时间储存中腐烂变质。

“胭脂虫”染色饮料:这则谣言最早出现于2012年,近日又被这篇文章“旧饭重炒”。文中声称星巴克咖啡店被爆出使用压碎的“胭脂虫”尸体作为添加色素为其草莓口味星冰乐染色。文章还将星巴克饮料与胭脂虫尸体的图片放在一起,引人猜想。

辟谣:星巴克的确使用过一段时间胭脂虫红,在被指出后已改用番茄红素,但星巴克停止使用这类天然色素并不是因为其安全问题。胭脂虫红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也是我国认可的食品添加剂。但由于国内产量较为稀少,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因此相对昂贵,价格在每千克2600元左右。

“毒饮料”果粒橙:“果粒橙也出事了”,看到这类标题,您是否感到眼熟?文中提到可口可乐公司承认旗下果粒橙饮料含有美国禁用农药“多菌灵”,浓度虽未超标,但专家指出多菌灵可致脑麻痹、肝肿瘤。原文甚至搬出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香港中文大学等行政部门与高校名称吸引大众眼球。

辟谣:这依然是一个“陈年”谣言。可口可乐曾主动向FDA报告旗下产品果粒橙的巴西产地原材料检测出多菌灵,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与美国环境保护局的评估,确认其使用产自巴西橙汁的饮料是安全的。多菌灵在欧盟和橙汁原料产地巴西是允许使用的,欧盟限量200ppb,这次检出浓度为35ppb,对人体是完全无害的。在中国,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为多菌灵成分“未检出”,因此消费者无需对市场上的果粒橙产品担心。

兰州“砷”拉面:“兰州拉面”也未能在此文中逃过“被黑”的命运,并且一“黑”则黑一片。文章称:“所有兰州拉面馆都在使用让面粉更有弹性的拉面剂,其主要成分是蓬灰,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砷。”

辟谣:该谣言最早出现在2013年。兰州牛肉面传统工艺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其中,“灰”就指蓬灰,加入后可使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后来,该工艺被拉面剂替代,就是对蓬灰进行提纯,摒除有害物质。目前兰州市场使用的是由兰大、交大及相关企业研制的拉面剂,已通过有关安全认证。

黄瓜“避孕”:“绝育黄瓜:被涂避孕药吃了会绝育”,称市场上卖的头顶鲜花的黄瓜都是用避孕药、雌激素涂抹的黄瓜,人吃后会出现不孕不育甚至绝育等可怕后果。

辟谣:这个“陈年”谣言可以追溯到2011年。人们常说的避孕药主要成分为动物激素,对植物性的黄瓜生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具有激素作用,而避孕药中也含有激素,经过不实传播,就产生了黄瓜使用避孕药的谣言。

警惕这些重出江湖的陈年谣言——人民网

⑦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历史上出现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

1、大头娃娃事件:

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2003年5月以来,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共171例,死亡13例。

2、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

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地沟油:

2011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灯塔村慎悔扒1组,一个叫马厂的废弃的养猪场里,几个陌生前腔男子频繁出入,搬来锅炉、砌起灶台,每天烧煮从村外拉回的潲水。

4月20日,走马镇派出所民警获悉后,在养猪场内将老曹等6人抓获。由此查获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地沟油案件。

4、瘦肉精:

2009年广州发生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70余人住院治疗,检测出63头问题生猪,所有病人中无危重和死亡病例。2009年4月,广州接连查获来自湖南、河南等地的瘦肉精猪40多批次。

5、三鹿奶粉:

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起外界关注。至宽昌2008年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这些婴儿均食用了三鹿18元左右价位的奶粉。

⑧ 食品安全事例有哪些

1、豆腐中的“吊白块”。个别不良商家为了让豆腐颜色好看提高韧性,会在豆腐中加入吊白块,导致二氧化硫超标,危害人体健康。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出现概率很低。

2、水饺中的“毒青菜”。“毒青菜”时候含甲胺磷的青菜一般看不出,也闻不出味道,但人吃了后极有可能出现中闷握毒症状,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3、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2003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拆闭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揭露,拥有1200年历史的浙江金华火腿在生产过程中,个别企业不但毫不注意卫生把关,专门有人收死猪、母猪、公猪来做火腿,特别是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虫生蛆,金华火腿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面积使用敌敌畏。

4、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旅罩裂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故)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5、水产品用福尔马林浸泡。水产品经甲醛浸泡后,不但膨胀定型、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而且潜伏在水产品里的甲醛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其浓度虽低不太可能造成急性损害,但却会产生潜在性的毒作用。

(8)食品安全事件扩展阅读: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致癌物,具很强致癌性。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3、对于食品特别是乳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已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强制应用于相关行业并相继制定了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作为法律依据。

⑨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1. 加州李斯特菌奶酪污染事件(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1985,美国洛杉矶)
这个事故发生在 1985 年的加州。当时很多孕妇和婴儿在食用了 Jalisco 公司生产的“墨西哥风味软奶酪”产品后出现了很严重发热、肺炎、腹泻等的症状。事故最终造成了 142 个病例,52 人死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
经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污染所致。这是一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食品致病菌,对孕妇、婴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十分危险。那么,李斯特菌是怎么跑到奶酪中去的呢?
原来,整个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员工的错误操作。刚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生牛奶含有大量的细菌,其中可能就有单增李斯特菌。这样的牛奶直接拿来加工是相当危险的。原本,工厂采购来的,用于做奶酪的生牛奶必须经过巴氏杀菌后才能使用。然而,这个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错误地将生牛奶和巴氏杀菌奶混合在一起使用了。
2. 德国 O104:H4 大肠杆菌感染事件(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事件,死亡人数最多的微生物所致食品安全事故,2011,德国)
从 2011 年 5 月份开始,德国很多人出现出血性腹泻症状,病情进展凶猛,一些患者很快就进展成溶血性尿毒症,有些患者因此死亡。
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症状是由于一种新的大肠杆菌菌株——O104:H4 型大肠杆菌所引起。以往这种菌株只会感染牲畜,而这次事件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菌株发生了变异,导致其获得对人类的感染能力。
调查者们最终发现,造成感染的源头可能是下萨克森境内比嫩比特尔(Bienenbüttel)一处农场生产的豆芽菜。2009 年与 2010 年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籽与这次疫情也有可能有关联。
至今为止,这个事件已经造成 53 人死亡,超过 3950 人受到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微生物所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3. 伊拉克麦粒汞中毒事件(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事件,1971 年,伊拉克)
这个事件和大家熟知的日本水俣病一样,是甲基汞中毒事件。作为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之一,有 650 人因此死亡,受到影响的人甚至无法统计,最少估计有上万人。

甲基汞是哪里来的呢?是从美国和墨西哥进口的麦粒中被发现的!那么问题来了:美国和墨西哥出产的麦粒为何会含有甲基汞?
原来,这些麦粒本来就不是给人吃的。为了防止真菌污染(说白了就是发霉),Cargill 公司研制了含有甲基汞的杀真菌剂,那些麦粒是用这种杀菌剂浸泡过的试验品,袋子上甚至印了“此为试验品,不供食用”的字样,和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毒物”标志(就是一个骷髅两个交叉骨头的那个)。
然而,这批种子在运到伊拉克境内以后,可能是因为语言问题,也有可能是在运送途中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分销商并不知道是不可食用的,就当做可食用的麦粒卖给了农民,农民买回去以后就直接吃上了。当毒麦粒造成大批农民死亡时,农民还没有意识到是麦粒的问题,仍然在继续食用。当最后终于被研究者发现中毒来源时,已经过去 2 个月了。
4. 中国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最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之一,受影响人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2008,中国)
不仅是受影响规模是世界最大(超过 300,000 人受影响,正式住院的有 12,892 人,死亡 4 人),更重要的是,该事件是商家为了利润,故意往食品里掺假所致,所以足以达到“震惊世界”的程度。
事件的起因是多个婴儿发生肾结石症状,最后发现这些婴儿都食用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对这些奶粉进行详细检测后发现,它们含有一种化学工业上常用的物质——三聚氰胺(Melamine)。
为什么要添加这种物质呢?因为为了防止牛奶掺水或其他物质,各个国家关于牛奶的检测里都有一项是测蛋白质含量。如果含量太低了就过不了关。蛋白质含量检测用的是凯氏定氮法,顾名思义就是只要确定了氮元素的含量就行了。
为什么呢?因为牛奶中的氮元素主要就是以蛋白质的形态存在,蛋白质含量多,氮就多,反之,蛋白质含量低,氮就少。所以这种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靠谱。
但是,化工试剂三聚氰胺的含氮比例远远高于蛋白质,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在掺假的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这样虽然蛋白质还是那么少,但至少氮元素的含量够了,这样就能“蒙混过关”地通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