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黎巴嫩首都
扩展阅读
买一百万的车险多少钱 2025-04-16 17:02:20

黎巴嫩首都

发布时间: 2023-04-07 13:24:23

⑴ 黎巴嫩的首都是哪个城市

首迅漏都是贝鲁特,黎巴嫩滑笑首都,在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靠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亩让烂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也是完美的经济发展中心。

⑵ 黎巴嫩是哪个国家首都

黎巴嫩是一个国家,首都贝鲁特。黎巴此岩宴嫩共和国,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森银称为中东国家。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اللبنانية,英语:RepublicofLebanon。

区域位置

黎巴嫩共和国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
行政区划
黎巴嫩行政区划分8个省:贝鲁特省、山区省、北方省、南方省、贝卡省、纳巴蒂耶省、阿卡省、巴尔贝克-希尔米勒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

首都贝鲁特(Beirut),枣州截至2017年人口约200万人,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小巴黎”。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人口民族
约610万(2018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⑶ 黎巴嫩的首都叫什么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有记载,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曾先后被埃及、罗马、奥斯曼、法国和英国占领,直到1941年才成为独立的黎巴嫩的首都。历史悠久而复杂,形成了这个多元的城市。

贝鲁特以东70公里处的贝尔拜克围城遗址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色之一。自从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全境被罗马帝国征服后,罗马人在这里为维纳斯女神和罗马主神兴建了神殿,代替了早期巴力神及其伴侣阿斯泰特女神的庙宇。

这些古罗马的伟大建筑,历时千年风雨飘零,大部分都在一次灾难性地震中毁坏了。这使得原来被压在下面的更古老的建筑残余部分得以显露出来,也给考古学家出了一个千古难题。在这些建筑中有一部分围墙称为三石塔,所谓三石塔是由三块凿孙渗好的巨石构成,这三块巨石每块重800吨,而其中的一块巨石又在7米高处。平稳地放在另两块摆放整齐的巨石顶上。在三石塔附近的石场中还有一块凿好的巨石,高4.5米,宽3.7米,近22米长,这块巨石至少重达1000吨。

这些巨石建筑显然源于比罗马人更古老的时代。古代有大批朝圣的人,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谷风餐露宿跑到巴力和阿斯泰特的神庙。根据古代阿拉伯人的记载,巴力和阿斯泰特的第一批神庙,是在大洪水之后兴仔凯悔建的。至于这批庙宇的创建者,按阿拉伯人的说法,是远古时代的宁禄王下令由“一族巨人”负责建造的。

建筑工程学家们说,即使用现代起重机械,也不可能吊装这样沉重的巨石。那么,古代人是怎么把塔顶上那块巨石吊上去放在预定的位置上的呢?而这个巨石建筑又到底象征和意味着什么呢?至今,这块巨石还在俯瞰着苍茫的大地,似乎在向游念正客诉说着这个千年的谜团。它似乎在问每一个游览的人,到底有谁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奥秘呢。

⑷ 黎巴嫩的首都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50万。

贝鲁特在内战前为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有东方巴黎之称。十多年的战乱使整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重建。

贝鲁特位于黎巴嫩海岸线中部突出的海岬上,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脉,气候温和,是地中海东岸以其独特建筑风格与气候环境并美而闻名的海滨城市。"贝鲁特"一词源自腓尼基语"贝利图斯",意为"多井之城",至今贝鲁特一些古井仍在使用。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时代贝鲁特已具城市雏形,是当时重要的商业港口,并以织造业、印染业、铸铁业闻名。在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曾于公元前333年进驻贝鲁特,使这座城市具有希腊文明的特点。贝鲁特的繁荣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达到顶点,罗马式的广场、剧院、运动场、澡堂鳞次栉比。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公元635年,阿拉伯人占领贝鲁特地区。

1110年十字军攻占贝鲁特,1187年阿拉伯著名将领萨拉丁将其收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贝鲁特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将省政府迁至贝鲁特后,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黎巴山银嫩独立后,贝鲁特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中东逗宽宴的金融、旅游和新闻中心,并以转口贸易驰名于世。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贝鲁特被一分为二,从北部的贝鲁特港经中心商业区沿大马士革路到东南郊,形成一条长约6公里、宽约200米的无人区(人称"绿线")。"绿线"以西市区和南巧喊部郊区居民大部分为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居民聚居区。"绿线"以东为基督教区。绿线既是东西区隔离带,也是两大教派民兵频繁交战的地带,两区居民不敢轻易往来。

"塔伊夫协议"签署后,新政府成立,贝鲁特东、西区相互开放,首都治安逐步好转。1992年哈利里总理上台后,制定了大规模重建计划,叙利亚军队和黎巴嫩政府军控制了整个贝鲁特,贝市面貌逐渐恢复。但由于多年内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虽然经过内战的创伤,贝鲁特仍是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的文化中心。该市歌舞表演、影视制作等娱乐行业非常发达。贝鲁特还拥有庞大的教育机构,黎巴嫩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圣约瑟夫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闻名于中东地区,此外还有国立音乐学校、美术学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等。很多国际性、地区性会议也经常在该市举行。贝鲁特现仍是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贝鲁特港口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港区面积66公顷,港深15-18米,10万吨级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货物。贝鲁特国际机场是国际上著名航空港,每天有2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这里起降。

⑸ 黎巴嫩的首都是哪里啊

战火弥漫之都----贝鲁特

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最早在黎巴嫩地区定居。公元前2000年黎巴嫩沦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等统治。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航海世纪中玩家所在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11月26日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获得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法军全部撤离后,黎巴嫩获得全部自主权。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南接以色列,西沿地中海,风光险峻,土地肥沃而常年雨水充沛,是中东极少见的“没有沙漠,没有油田”的国家。

黎巴嫩(Lebanon)首都贝鲁特(Beirut),背靠贝鲁特山,位于凸出在地中海的狭窄滨海平原的支脉上,邻近海旁,是一个重要港口城市。。现有180万人口,若包括外围的大都会地区,则高达210万人,是黎巴嫩全国最大都市。

贝鲁特是地中海沿岸最多样化的城市,这里的宗教有基督教(马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正教、亚美尼亚天主教、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和穆斯林(逊尼派、核贺冲什叶派)以及少数德鲁兹派。贝鲁特大多数犹太教信徒自1975年战争爆发以后起,都永久地移居美国,现在主要居住在布鲁克林、纽约。贝鲁特在黎巴嫩内战中分成几个部分,主要是穆斯林西贝鲁特和基督教派的东贝鲁特。贝鲁特有21所大学,包括贝鲁特美国大学、黎巴嫩美国大学(原为中东第一所女子学院)、圣约瑟夫大学、Hagazian大学、黎巴嫩大学、美国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贝鲁特阿拉伯大学。

在时装界,黎巴嫩也几乎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就我们在黎巴嫩的见闻看,此言不虚。贝鲁特有一家很大的化妆品商店——法国的AB商店,店面很大,装饰非常豪华,出入顾客多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女孩。据说,国际时装界流行什改歼么,在这里就能够找到什么。这不,天气刚刚转暖,姑娘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各式各样的小衣服:吊带背心、吊带裙、斜肩裙、露背的小背心、露脐的小T恤等,往往是遮住了这里却露出了那里,“短、透、露”之大胆不让拍指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乍见之下,还真有点不太适应。

贝鲁特东部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或许因为曾是法国殖民地的关系吧,这里居民的生活习惯、服装服饰、谈吐举止等均带有明显的法国痕迹,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自由,也难怪,战争前贝鲁特就被称作“中东的巴黎”。在贝鲁特东城兜了大半天,你也许不敢相信是到了一个阿拉伯国家,繁华的现代化大街、气派的世界知名大饭店、神秘莫测的赌城和艳舞女郎,似乎都与阿拉伯世界的神秘大相径庭。

夜幕降临,地中海畔的“卡兹诺”赌城开张营业了,偌大的停车场一会儿就被各式高级轿车挤满,阔佬、美女、轮盘赌和酒精,不眠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当地的阿拉伯人却多对这些东西嗤之以鼻,一位穆斯林朋友说,赌博、饮酒和性交易等堕落现象在贝鲁特东区的出现是黎国内动荡的主要原因。

和东区比起来,西部的穆斯林聚居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遍布弹孔的残垣断壁比比皆是,很多都是当年贝鲁特战争遗留下来的,由于经济原因至今没有修复,很多摇摇欲坠的房子里还住着不少穷人。漫步西区的第一感觉是,真主党的势力在这里颇为强大,伊朗什叶派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巨幅画像在街头随处可见。贝鲁特西区妇女的打扮和东区大不一样,她们一个个身着传统黑色长袍,蒙面纱,把身材和面容包裹得严严实实。按照伊斯兰教的有关规定,穆斯林女性的服饰必须宽松得体、严谨整洁、庄重高雅。年轻女子不但不能露出胸、颈、腿等部位,就是身体的轮廓、面容和手等也最好不要让外人看到。因此,西区的妇女们总是低头匆匆行过,从不在街头大声讲话,显得谦恭、有礼、安静、平和。而贝鲁特东西两区现代与传统、繁闹与清静的巨大差异,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是身处同一城市。

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作为黎巴嫩首都的贝鲁特市从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就饱受战火的摧残,上帝对这个多宗教派的国家仿佛就没有停止过轰炸。2005年2月14日发生炸弹爆炸事件,袭击目标直指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的车队,哈里里在爆炸中严重受伤,被送往贝鲁特美国大学医院后不治身亡。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再度趋于紧张。美国政府同时将矛头对准了伊朗和叙利亚这两个“心腹大患”。面对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伊朗和叙利亚16日宣布将建立“联合阵线”,共同应对挑战和威胁尽管各自的国内政策不同,但是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均被公认为“中东抗美硬汉”,然而这一次“硬汉”阿萨德却被迫服软了,2005年3月6日,他宣布叙利亚军队将分两个阶段从驻扎了长达30年的黎巴嫩撤军。

目前,贝鲁特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商业、银行及财经中心,有不少跨国企业的中东总部都设于贝鲁特。贝鲁特正积极地申办冬季亚运会和2009年举办的法语国家运动会。表面上贝鲁特暂时进和平时期,但是这样的和平能维持多久了!我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