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诗词注释与评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消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八声甘州》:本唐教坊曲,《碧鸡漫志》云:“《伊州》、《甘州》、《凉州》,皆自龟兹致。”后用作词调名,有曲破,有八声,有慢,有令。此词《乐章集》注仙吕调,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共八韵,故名。此阕亦为柳词中名篇,惜学人从未究其本事。词谓“清秋”、“风霜”、“暮雨”、“残照”,则时间在秋季之傍晚;又谓“关河”、“长江”,则地点又在南方;复谓“叹年来踪迹”,则远游已年馀,知其写于出游之第二年即景德元年(1004)秋天;结尾则写夫妻之互相思念。“对潇潇”句:面对着急骤的暮雨,看它带塌洒落在大地上。江天,指整个大地。潇潇,雨急貌。《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毛传:“潇潇,暴疾也。”正因为是急雨,方有下句。“一番”句:谓急雨后江山如洗,秋景显得也特别明净。“关河”句:意谓深秋之后,路上行人稀少,山河大地也显得冷冷清清。关河,泛指山河。冷落,冷清。残照当楼:残照,残阳,夕照。当,对着。“苒苒”句:谓随着时光的渐渐流逝,景物也变得衰残。苒苒,义同“荏苒”,形容时光渐渐流逝。物华,自然景物。渺邈:渺茫遥远。归思:思归之情。淹留:滞留,久久停留。颙望:举首凝望,因痴痴凝望而发呆。“误几雹行橡回”句:谓好几次都将别人的归舟当作自己丈夫的归舟了。谢朓《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刘采春《望夫歌》一名《罗唝之曲》:“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评析】
此词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深情绵邈而又不落纤巧。上片写景,有源旁气吞万里之势。起二句写雨后江天,不事涂抹而清隽之气在骨。“渐霜风”三句有提笔四顾之慨,如江天闻笛,古戍吹笳,凄寥之气沁人,宜乎得东坡“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之评。“是处”四句复叹近景凋零,将游子之寂寞写得入木三分。下片即景生情,又一波三折。结句言“倚阑”、“凝目”,收束全篇,通首之“霜风”、“关河”、“残照”等等皆在凝目中矣。
B.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前一句
出自宋代诗人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rǎn)物华休。惟有者游灶长江水,无磨宽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首扮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zhēng)知我,倚阑干处,正恁(nèn)凝愁!
C. 文学作品柳永的《八声甘州》词中“渐霜风凄凉,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为什么被苏轼认为“不减唐人高处”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脉络极为清楚。x0dx0ax0dx0a柳永开圆棚始以“对”字领起,写雨后的江天,清澈如洗,词句也极洗炼而又大气磅礴。“渐霜风”三句,再以“渐”字领起,直贯而下,写风紧残照之关河楼头,境界绮丽而悲壮,声响尤其动人。“是处”两句,跌到眼前近景,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惟有”两句再宕开,写江流之无语东流,人也沉默隐忧。上片全系写景,惟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思。x0dx0ax0dx0a因此苏轼叹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赵令_《侯鲭录》引)。这正说明宋词可与唐诗比美,而柳永更是代表作者。x0dx0ax0dx0a下片换头之后,即景抒情,大开大合,呼应、问答、对照,各种手法运用自如。如“不忍”句与“望故乡”两句,系前呼后应。“叹年来”句与“何事”句,自问自答。“想佳人”两句与“争知我”两句,两相对照。这都是一层深入一层,一步紧接一步,在章法上是这样密接而又宕开。其中有些句子的领字,如“不忍”“望”“叹”“想”“误”“争知”,均贴切异常。而其中“想佳人、妆楼_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艺术构思上是学习杜甫《月夜》思家的“今夜_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手法,从对方写起。而句子又沿用谢_的《之宣城郡??》“天际识归舟”,然加上了“误几回”意思完全相反,句子更为灵动。“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又为对方设想自己,然后戛然而止。x0dx0ax0dx0a这首词,梁启橘敬则超曾云:“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这词的上下片前稿明后情景,确实具相映交辉之美,于壮丽的景色中含有无限柔情。其首尾之呼应,尤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加末尾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所观之景,实也凭栏所见,唯不写出栏杆字样而已。这词的本事原只为离人凭栏见景抒情,而翻腾出来,似乎使江天、关河统为变色,红绿万物尽供驱使,统统为情所笼罩,柳永写离情实具有天地境界。有人曾认为“‘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这是可以同意的。而“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当具有杜甫《秋兴》句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意境。x0dx0ax0dx0a“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项安世《平斋杂说》)以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在某些技巧方面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寄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论》)在这首词里表现得很充分。柳永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长短句式格律词的新局面,在中国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D. 八声甘州古诗翻译赏析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译文] 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本已气肃天清的万物,加此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极处。
[出自]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1.选自《乐章集》。八声甘州,词牌名。
2.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4.关河:关隘山河。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处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6.苒苒(ran 第二声)物华休:随着时间流猛兄逝,美好的景物都消歇了。苒苒,同“荏苒”,指光阴流逝。物华,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望:抬头远望。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11.争:怎。
12.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1: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2:
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两岸,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渐渐地景物都凋零了。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远,故乡遥远似在天边,思归的心愿却难以收敛。感叹连年奔走,究竟为了什么在异乡滞留?佳人一定在妆楼苦苦地遥望,有多少次误认了远来的归船。她哪里知道,此时的我正独倚栏杆,心中结聚着无限哀愁。
【评点】
本篇为词人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上片写所望之景色,词人以如椽之笔描绘江野暮秋萧瑟寥廓、浑莽苍凉的景色:以“潇潇”暮雨、“凄紧”的霜风、江流展现了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以“冷落”的关河、夕阳“残照”描绘了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充满了萧瑟、肃杀的悲秋情调。“苒苒物华休”比喻青春时光的闭历短暂,只剩下“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暗示词人的惆怅和悲愁无处诉说。
下片写登高远眺的感想,抒写了思乡怀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不忍登高”说明词人所处的位置,“不忍”二字点出曲折,增加了一番情致。接下来几句层层说明了缘何“不忍”,一是“望故乡渺邈”,因而“归思难收”;二是“叹年来踪迹轿知搜”,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想佳人”之思绪,此乃“不忍”之根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不知她会有多少回误认归舟?相思太苦。最后两句转到自己身上,“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怎会知道我身倚栏杆苦苦思念满怀忧愁?
在词人多篇写羁旅行役的长调中,本篇是最富于意境的典范之作。词的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全词语言通俗,将思乡怀人之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然感情真挚而强烈,跌宕起伏。词中“渐霜风”几句为千古登临名句,苏轼赞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赏析]
这是柳永写羁旅失意客中思家的代表作之一。上阕铺写深秋景象,“霜风”三句,以领字“渐”导引,表达出时间之推移并展开空间的'层次和深度。“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下阕直抒乡愁。“想佳人”这几句,叹已之飘泊,以悬想对方之思我比较,相思没有落空,感情缠绵悱恻。思妇几次把别人的船只误认为是丈夫的,几至神魂错乱。此种盼望丈夫归来入痴入迷的执著,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柳永是较早把游子羁旅情怀纳入词中的人。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归。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 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思妇凝眸远望,情思恍惚;词人登高凭阑,难抑愁思。相隔千里,两相对照才可见相思之苦,写得情思委婉,兴味绵长。 写思乡、思人以苍凉的清秋景物衬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E.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标签: 怀人 高中古诗 抒情 哲理 宋词三百首 词 情感 其他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哪友激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李袜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著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赏析一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告返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赏析二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 ,澄澈如洗。一个“ 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 ,“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 当楼 ”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 ”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 ,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 ,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 ”,与“ 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 倚闺 ”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这样 ,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作者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
柳永的其它作品
○ 雨霖铃·寒蝉凄切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海潮·东南形胜
○ 鹤冲天·黄金榜上
○ 柳永更多作品
F.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意思是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出自《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全诗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 一作:栏)
译文如下: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6)关河冷落扩展阅读: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G.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全文翻译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系列:宋词三百首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处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争:怎。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著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赏析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茄笑扮。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升信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颤灶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