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静脉曲张中医
扩展阅读
每个公司的股票数 2025-04-12 00:09:21
股票软件窃密 2025-04-11 23:29:19

静脉曲张中医

发布时间: 2023-04-13 18:28:07

1. 静脉曲张中医可以治嘛

对于静脉曲张中医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特别是放血和针灸的治疗,可以导致静凳弯脉曲枣戚闷张局部浅静脉血栓的形成,继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严重的可以导致皮肤的红肿、溃烂,可以导致加重感染的出现。在外用膏药的同时也会刺激浅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导致静脉炎,因此一旦患了静脉曲张,不建议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不仅不可以改善静脉曲张的症状,还会加重皮肤营养性仔亏改变,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溃疡等情况的加重。

2.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

中药泡脚
此法适用于早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取桂枝50克,木瓜100克。水煎后,每晚临睡前进行泡脚,每次泡30分钟左右,要保持水温热,1剂药可以连续使用2~3天,7天为1个疗程。这个方法能有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刮痧疗法
中医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目的。刮痧能起到增加汗腺分泌、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在治疗静脉曲张时,主要刮痧部位有头部的全息穴区、背部的膀胱经、上肢的肺经、下肢的膀胱经等处。一般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的局部皮肤。患者最好请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此法。

3. 静脉曲张的中医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会出现扩张、增长而行程迂曲的静脉,甚至盘曲成团,以小腿内侧为明显。中医在治疗静脉曲张有很多方法以及一定的成效,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静脉曲张的中医治疗,希望能帮到你。

中医治疗
1.针灸疗法

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外科病症,所以现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很难达到疗效。经过长时间对针具、取穴及操作上进行较大的探索和改进,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用得较多的是磁圆梅针和高频电针,两种针法安全、有效,在治疗对象上以轻症早期者为宜。

2.刮痧疗法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下肢静脉曲张以全身刮痧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经穴:

头部:全息穴区。

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3.中药泡足

方法:取桂枝50克,木瓜100克。水煎于每晚临睡前泡足1次,每次30分钟,药液凉后可再加热浸泡,1剂可连续使用2~3天,7天为1疗程,最好在立冬后就开始。此法能有效治疗早期下肢静脉曲张。
生活预防细节
1、饮食要保持低盐。体内的盐太多会导致体内吸水,进而导致小腿肿胀,对血管造成压力。

2、坐的时候,不要盘腿而坐。

3、如果你的腿部已经出现静脉曲张的情况,那么,如果你需要久站的时候,记得要穿弹性足够的袜子。

4、不要穿那种会紧紧包裹腰部,腹股沟或者大腿的衣物。

5、站立的时候不时转变站立的重心,这对静脉曲张的预防很有好处。

6、休息的时候,把腿抬至高于心脏高度处。这样能帮助腿部血液流回心脏。

7、注意保持体重。不要为静脉增加额外的压力。
有会什么症状出现
1、腿部异常

发病早期,静脉曲张患者通常没有太明显症状,患者会出现小腿皮肤痒、腿部肿胀、酸痛、疲劳、腿部有沉重感等症状。而站立可见小腿静脉隆起,如果把脚抬高就会比较舒服。这也是静脉曲张的症状之一。

2、不明原因的发热、发冷

静脉曲张患者的肢体有异样的感觉,如发冷或潮热,患肢变细,变粗。皮肤有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灼热感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静脉曲张的症状。

3、血管突出

血管突出皮肤表面,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疙疙瘩瘩。下肢静脉曲张会逐步造成下肢水肿、小腿皮肤颜色变黑、淤积性皮炎、静脉血栓疼痛,甚至溃疡。这也属于静脉曲张的症状之一。早期静脉曲张可无明显症状,静脉曲张的症状仅有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彭出体表,似蚯蚓样或葡萄球样。

4、水肿

在踝部、足背可出现轻微的水肿,严重的静脉曲张患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轻度水肿。大量的淤血使局部皮肤变黑或呈黑褐色,皮肤粗燥,静脉曲张的症状主要为下肢肿胀明显,局部特痛,可形成溃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猜你喜欢:

1. 静脉曲张的原因

2. 静脉曲张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3. 静脉曲张吃什么药最适合

4. 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5. 怎么治疗静脉曲张最好

4. 中医如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一般采用中药煮水泡脚以及配合针灸放血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等减轻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但是中医一般不能根治静脉曲张,治疗静脉曲张也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一般是防止病情加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彻底治好下肢静脉曲张。发生下肢静脉曲张以后,表现为下肢出现迹漏蚯蚓状突起,常常迂曲成团。有的时候会出现下肢肿胀,甚至出现下肢皮肤破溃和色素沉着。患者可以口服中成药治疗,可以口服迈之灵片,这是中成药,能够促使静脉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可以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从而防止病情加重,缓解临床症姿森烂状。

下肢静脉曲张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来根治,解决逆流的大隐静脉,早期解决的方法是进行大隐静脉剥脱,但这种手术方法损伤比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不适感比较强。现在多是使用微创方式,比如射频或者打硬化剂将逆流春悄的大隐静脉闭塞,从而减轻下肢血液逆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的方法有什么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都有哪些方洞蠢稿法:
1、醋泡大蒜
大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因很常见从不被人们所重视,熟不知档手,醋泡大蒜对于软化血管,改善静脉曲张有着凸出的疗效。大蒜有着杀菌消炎的作用,能够帮助维持血管健康,醋泡大蒜的食用,对于降低人体血脂和通畅血管也起着作用。因此可以帮助治疗静脉曲张。除了食用醋泡大蒜来缓解静脉曲张外,患者还需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一点,多吃一些有利于血管健康的食物。
2、按摩
静脉曲张主要受血液回流不畅影响,适当进行穴位按摩可帮助缓解静脉曲张病状,促进血液循环。中医表明,通过特定穴位的按摩,有助于疏通血管,缓解静脉曲张病情。患者每日睡前对涌泉穴进行轮换按摩二十分钟,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和疏通经络,改善静脉曲张病状。长期坚持按摩,可缓解静脉曲张患者小腿酸、沉、胀、痛的病状。
3、食疗
静脉曲张作为慢性血管疾病,血液瘀滞是纳孝其中一个病因,因此通过食疗来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是辅助治疗的重要过程。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通过多样化的饮食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静脉血液回流,缓解曲张病情。
饮食习惯中,应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多补充维生素,可增强静脉血管弹性,防止血管破裂,对预防和缓解静脉曲张的起着重要作用。日常饮食应减少油腻食物的食用,防止血管压力增大。

6. 中医能治愈静脉曲张吗

治疗静脉曲张的方法
中医方面认为,静脉曲张乃因先前皮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早裤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淤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
内服汤剂:当归、生姜、茯苓等十几味材料,按一定比重调配成方剂,水煎服用。
外敷:将有消炎愈溃的原材料,慧睁差按一定方法配置而成,外敷于患处。
汤剂擦洗:将各种中医材料配比后,熬成汤剂,泡脚的形式,每晚浸泡,擦洗。
避免长时间的久站久坐,休息时多抬高腿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适当穿着弹力袜,患者晨起活动时穿戴,睡眠时可不穿;
合理的饮食。中医学认为静脉曲张为湿邪下注,瘀血内阻,湿瘀相搏,化热损及脉络所致。应给予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效的清淡食品,如丝瓜、黄瓜、西红柿、大白菜、萝卜等。应忌食热性、辛辣刺激性食品,如羊肉、狗肉、鱼、虾、辣椒、大蒜等。并应保持大便通畅。

7.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本证的辨证要点是: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治则:行气疏肝 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 12g 枳壳10g 白芍15g 川芎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鸡血藤15g 制乳香10g 水蛭粉3g 甘草6g

加减:疼痛加忍冬藤15g、地龙15g;扭曲块明显加三棱12g、莪术12g;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9g、桂枝15g;患肢酸胀加威灵仙12g、地龙15g。

2.血燥筋挛:

小腿青筋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本证以小腿静脉曲,宽唯宽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则:清肝滋阴 养血舒筋

药用:川芎15g 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 15g 芦荟10g 昆布10g 木瓜15g 鸡血藤15g 防己10g 甘草6g

加减:耳鸣眩晕加酸枣仁15g,远志15g,肢体麻木加桂慎亮枝15g、路路通15g;两目干涩加菊花12g、玄参15g。

3.寒湿凝滞:

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本证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下肢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

治则:健脾利湿 温经通络

方药:炙黄芪30g 桂枝10g 鸡血藤15g 党参15g泽泻30g防己10g 白芥子10g 干姜10g 木瓜15g

加减:下肢胀甚加茯苓15g;肿甚佳茯苓皮20g、淮山药20g;纳呆、腹泻加白术15g、砂仁9g。

4、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下肢青筋迂曲,小腿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下肢沉重,伴有全身乏力。疮面下陷,边缘形如缸口;或胬肉突出疮外,疮口周围的皮肤成片地呈紫暗,少有痛热感,皮下硬化;可经年累月,不易收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此型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通经络,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白芷9g、肉桂9g、地龙12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9g、白芍15g、党参15g、黄芪30g。对于有破溃的患者,可以外用臁疮膏:制作方法是取轻粉9g,龙骨60g,黄丹60g,当归60g,独活60g,羌活60g为末和匀,香油调匀外敷。

5、热毒炽盛:

症状:青筋暴露,突出皮肤,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按之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清山烂热解毒,活血止痛,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5g、红花9g、桃仁12g、鱼腥草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金银花15g、水牛角15g。

6、湿热下注: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或有溃破,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消肿,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甘草6g、苍术9g、茯苓12g、泽泻9g、薏苡仁20g、黄柏12g、当归12g、玄参15g、金银花12g、益母草15g、泽兰叶9g、黄芩10g、黄连9g、栀子10g、七叶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生大黄9g。

7、营卫失和: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挛急,或伴下肢坠胀,水肿,舌淡紫,苔淡白,脉浮涩。

方用桂枝汤加减: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赤芍12g、白芥子12g,川牛膝12g,枳实9g。

8、肝火亢盛:

主要证候为下肢筋脉怒张,红肿,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健脾渗湿,方用清肝解郁渗湿散化裁:地龙12g,蝉蜕9g,银柴胡9g,独活9g,生地9g,女贞子9g,苍术9g,白术9g,防风9g,赤芍12g,菟丝子15g,甘草3g。

【食疗方】

1、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患肢青筋迂曲,状若蚯蚓,局部有压痛或色素沉着。伴有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面有瘀斑瘀点,治宜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1.桃仁酒熟桃仁30g,打碎,浸泡于500毫升优质白酒(38度)中,密封置于阴凉通风处,每日摇晃1~2次.10日即可饮用。每次取泡好的桃仁酒10毫升,佐餐饮用.每日1-2次。

2.玫红饮玫瑰花60g、红花30g。每日取玫瑰花6g.红花3g,加开水冲泡.当茶频饮,喝完可续水,至味淡即可,每日1剂,连续10日为1个疗程。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禁用。

2、寒湿凝滞型

表现为患肢青筋迂曲,微肿,按之凹陷,伴有畏寒怕冷、肢体酸胀、沉重乏力等,治宜温阳利湿,活血通络。

1.牛膝高粱粥红高粱米100g.提前浸泡一个晚上.牛膝3g(用纱布包裹),加水适量,一同熬煮至高粱米软烂,去药包.食高粱米,每日1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2.羊肉桂枝汤羊肉500g(切块),桂枝6g(用纱布包裹),食盐、生姜、大葱适量,加水一同炖煮至羊肉熟烂,去药包.吃羊肉喝汤,隔日1次,吃7次为1个疗程。

3、湿热蕴结型

患肢青筋迂曲,局部红肿有硬结,用手指按压有明显的压痛,伴有舌苔黄腻、发热、大便黏滞、便后肛门有灼热感等症状,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1.双豆汤 绿豆30g,红小豆20g,提前浸泡4个小时,加水煮至豆熟烂。食豆饮汤,每日1次.连续7日为1个疗程。

2.薏米酒薏米(薏苡仁)50g.浸泡于1000毫升优质白酒中,密封保存,每日摇晃1~2次.7日即可饮用。每次取薏米酒10毫升,佐餐饮用,每日2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外治方】

1、选用当归、川芎、鸡血藤、透骨草、艾叶、制川乌、红花、桂枝、怀牛膝各15g。先浸泡40min,然后文火煮,煮沸30min后,趁热熏蒸患部。(注意:患肢与药液要保持距离,以能耐受为度,防止烫伤)。每日2次,每次20min。10天为1个疗程。

红花25g、怀牛膝20g、木瓜50g、透骨草20g、灵仙20g、伸筋草20g、干姜10g

川椒10g、延胡索20g、细辛5g、枳壳15g、桑枝15g、桂枝15g、鸡血藤20g

此方用来泡脚,确切的说是泡腿,加酒醋各100g,每次30分钟。

2、黄芪(或五爪龙)60g,桃仁。皂角刺、青天葵各12g,红花、升麻、川芎、枳壳、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蒲公英各15g,桑寄生30g。上方加生葱根茎6个,生姜6片,煎后加米酒、米醋各100g。趁温热熏洗患处并泡浴患足。毎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3、熏蒸方:白藓皮30g,马齿苋30g,苦参30g,苍术15g,黄柏15g。

将上药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乘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小时。如有创口,熏洗后再常规换药。

清热燥湿,主治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湿疹样皮炎等。

4、生大黄30g,制附子60g。细辛30g,赤芍25g。用法:上药清水浸泡30分钟,加水2000毫升煎汤。煮沸20分钟后大渣取汁、趁热熏蒸双足、双腿(膝关节以下部分),待药温降至45摄氏度左右浴足(睡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日换药1剂,20日为1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消肿。

5、松节15g,川椒20g,川牛膝30g,苏木40g。功效: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6、川芍30g,血竭10g,乳香、没药各15g。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消肿。

7、络石藤、鸡血藤各50g,五加皮30g,伸筋草20g,细辛10g。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8、当归尾、赤芍、艾叶各20g,桂枝30g,川芎15g。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消肿。

9、外治法:取云南白药适量, 根据静脉曲张局部大小而定。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用塑料袋敷盖,胶有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至局部肤色恢复正常,静脉隐退为止。对早期的静脉曲张十分有效。

以上这些秘方,都是一绝,着以前民间流产下来的,很多都已经失传了。下肢静脉曲张的秘方,请大家牢记,不妨试一试。

【理疗法】

1、贺老运用火针点刺病灶,待恶血出尽,其血自止;血海毫针刺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共治疗三次,曲张静脉已变平,颜色明显变浅,无肿胀疼痛感。随访一年无复发。

贺老认为,该病的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局部,可直接使恶血出尽,祛瘀而生新,促使新血生成,畅通血脉。火针起了两个作用:一是放血;二是壮阳补虚、升阳举陷。

2、针灸治疗:取患肢静脉曲张之压迫的经络,实施针灸治疗,一般患者静脉曲张多压迫脾经和肾经,针灸取穴:太溪穴、三阴交、筑宾、阴谷、血海、承山。

3、火针治疗:在突起的静脉曲张局部用火针点刺后,局部拔罐,会有淤血可以拔出。

4、放血疗法:在静脉曲张处,用三棱针点刺令出血,甚至射血,以自尽为度,而后用拔罐器再拔出淤血,每10-15天治疗一次,每次的出血量约100毫升左右,再用艾灸熏烤局部。

5、武连仲教授认为本病主因脾气不足,带脉失约,瘀湿虚相兼为病,治以调理脾胃,约束带脉,通经止痛为法。取穴上主张首取带脉及下肢部脾胃二经的穴位(带脉、冲门、箕门、伏兔、曲泉、阳陵泉、血海、梁丘、四强、膝阳关,内外膝眼),并强调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武教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丰富了本病的中医理论研究,促进了针刺规范化的临床应用。刘云霞等_2引应用毫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其主要有腹部取穴以及局部取穴。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左)、气旁(右)等,下肢对应点。局部取穴主要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太白、太冲。同时腹部用神灯照射,可以加强对腹部腧穴的治疗作用。

6、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 阿是穴。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阿是穴位置:曲张的静脉丛处。

治法:阿是穴必取,若为大隐静脉曲张加三阴交,小隐静脉曲张则加足三里;大、小隐静脉曲张者,配穴均取。

药液为复方麝香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各4毫升的混和液。先在阿是穴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剌入,得气后推入药液2毫升。配穴注入药量相同,但三阴交穴,要求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足三里穴则要求向下传至曲张静脉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要求三个疗程。

静脉曲张三张方子

方1:茯苓、牛膝各10克,金银花、车前子各15克,紫花地丁2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湿热下注型下肢静脉曲张。

方2:玄参、当归、生地黄、黄柏各15克,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苍术、黄芪各30克,茯苓25克,红花15克,黄芩、甘草各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湿热型下肢静脉曲张。

方3:桃仁、三棱、莪术各12克,赤芍、当归、延胡索各15克,鸡血藤、丹参各30克,川芎2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水前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血瘀型下肢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