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格力公司的发展史
格力公司的发展历程:
1、创业阶段
1991~1993年,新成立的格力电器,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厂,只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不过2万台窗式空调的生产线。
但格力人在朱江洪董事长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开发了一系列适销对路的产品,抢占了市场先机,初步树立格力品牌形象,为公司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展阶段
1994~1996年,公司开始以抓质量为中心,提出了“出精品、创名牌、上规模、创世界一流水平”的质量方针,实施了“精品战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出台了“总经理十二条禁令”,推行“零缺陷工程”。
几年的狠抓质量工作,使格力产品在质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奠定了格力产品在质量上的竞争优势,创出了“格力”这一著名品牌,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口碑。1994年,董明珠总裁开始主管销售工作,凭借不断创新的营销模式,95年格力空调的产销量一举跃居全国同行第一。
3、壮大阶段
1997~2001年,公司狠抓市场开拓,董明珠总裁独创了被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的“区域性销售公司”,成为了公司制胜市场的“法宝”。
1998年公司三期工程建设完毕,2001年重庆公司投入建设,巴西生产基地投入生产,格力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形成规模效益。
同时,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为公司创造最大利润。自此产量、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国内行业领头地位,公司效益连年稳步增长,在竞争激烈的家电业内一枝独秀。
4、国际化阶段
2001年至2005年,公司提出了“争创世界第一”的发展目标,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大拓展国际市场力度,向国际化企业发展。
2005年,公司家用空调销量突破1000万台/套,实现销售世界第一的目标,成为全球家用空调“单打冠军”。“格力空调,领跑世界”的时代已经来临!
5、创全球知名品牌阶段
格力人在成功实现“世界冠军”的目标后,2006年公司提出“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战略,努力实践“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的崇高使命,朝着“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愿景奋进。
⑵ 为什么要学习企业发展史
企业发展史,是企业管理团队与管理理念逐步摸索与完善的过程,包括企业创立、企业扩张、企业成熟、企业整合和企业蜕羡乱变等阶段的历史。员工通过了解公司的企业发展历程,从而了解公司的文化、组织结构以及发展核心,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很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企业管理团队与管理理念逐步摸索与完善的过程,因而都有自己的企业发展史。企业发展具有阶段性,专家学者们认为有生命周期,结合当代企业的发展特点,一般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立、扩张、成熟、整合和蜕变阶段。企业发展史,即是围绕企业的创立、扩张、成熟、整合和蜕变各阶段的发展状况,真实闭派卖、准确、完善地记录下来的企业发展史册。
拓展资料:
企业发展史和企业传记一样,都是对企业发展过程的记载,都必须真实可靠,符合企业发展史实。对企业和企业人物展开记述,必须轿逗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据事“直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做到人真、事真、言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事信而不诞”、“情真而不诡”,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企业发展史与企业传记的写作笔法有所区别。企业传记,好比人物历史纪传;企业发展史,好比人物志或地方志书。具体而言,二者的写作有着以下不同:
词藻的运用:
企业传记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别是在“词藻”上下功夫,可以有较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力求文章生动性,以增强企业传记的文学性;企业发展史则要求运用志书的语言,力求客观、真实、准确。
形象的刻画:
企业传记在撰写企业家、企业管理团队时虽然也以事实为根据,同时它可以有文学形象的刻画,这就可能使得人物历史的真实性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企业发展史则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展开叙述,它所记载的一切都是企业所发生的事迹和信息。
事迹人物评论:
在企业传记中,作者可以对事迹、人物进行评价,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议论、后记事,或者先叙述后议论。企业发展史则只是就事记事,一般不展开议论,不予评价,只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企业发展的成败盛衰、人物的善、恶、美、丑则需要通过叙述反映出来。
⑶ 企业发展史的内容
企业发展史,是企业管理团队与管理理念逐步摸索与完善的过程,包括企业创立、企业扩张、企业成熟、企业整合和高慎棚企业蜕变等阶段的历史。具体说来,企业发展史应该包括以下内戚则容:
企业建制
企业发展过程
经营管理
团队组建
新产品开发
资产管理
经营机孝册制转换
企业改制
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
企业大事记
⑷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可分为明显的二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在
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实际上实行
的是大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轻纺工业六优先”的政策指导下,我国
工业化开始走向正轨,相应的实行的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又面临着未来大中小型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关系到今后我国经济长
期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
虽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实行的大企业发展战略,但这并不排除历史上
的曾判裤铅经有过的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历。
加上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
这其
中虽然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们认真地总结。
1
.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是在激进的“赶超’战略(超“英”赶“美”
)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以重工
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大企业发展战略仍然不能满足“赶超”要求的情况下,不
顾一切地让不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到重工业化进程中来而发生的,它
给我国刚刚走上建设之路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中
小企业发展的事例,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首先,重工业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不易采取中小企业纯清的形式,掘好而“大
跃进”时期先后出现的所谓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严重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
其次,中小企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稳定经济、活跃市场、保障就业、促进技术进步
等,而当时人们完全忽视或根本就没有这种认识和概念,中小企业成了实现某种政
治目的的工具。
第三,这次失败给中小企业造成了所谓“分散化”的坏名声,破坏
了中小企业应有的声誉,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误解,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
2
.第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文革”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和为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再次兴起了大力
发展重工业型的地方“五小”工业的浪潮。
并在各地经济“自成体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结构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闭式的国民经济体系。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造成的影响虽然没有上次大,
但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与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相同的经验教训之外,还带有如下几个
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各地中小企业
不仅具有重化工工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重复建设、结构雷同、
“小而全”等特征,
从而引起了地区间的资源争夺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②没有解决当时日益严
重的就业问题。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上的失误,当时城市就业形势已非常严峻。
然而,重工业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吸收的就业量有限,
因此没有起到其应有的解决就业的作用。
从而导致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的解决就
业问题的方式
--"
上山下乡”
③中小企业成为复制古董,重复旧技术的典型,完全有
背于中小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上起中坚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重”向“轻”的战略转变,走上了正确的道
路。
在“轻工业六优先”的政策引导下,在农业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
过程中,压抑已久的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迅速以兴办“乡镇企业”的形式迸发出来,
城市则出现了大批的个体户,迎来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第三次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与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带着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经济发
展阶段要求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正确的产业选择,给长期处于徘徊中
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人民生活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业问题得到极大的缓
解,农民进城办工商企业的愿望也得到大的满足。
之后,中小企业一直在我国国民
经济中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应该说是经验多
于教训。
从经验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以重工业产业为主的违反经济规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业走向了以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由于产业选择正确,这次中小企业的兴起保持了长久发展的势
头,道路也是越走越宽,彻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现象。
②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避免了“上山下乡”的作法;同时还为农村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路,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③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外围优先”改革战
略的重大成果,给我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略的重大成果,给我
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这次中小企业发展的教训主要有:①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各地中小企业
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这一方面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大战,
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
的影响。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有些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领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炼焦、炼油等领域出现了过多的中小企业(煤炭和石油开采
业中有些零星矿点让中小企业去开采是可以的,但这些小的资源开采企业实际上在
开采的后期都严重地违反了开采范围的限制,对只有大企业才能有效开采的富矿、
大矿进行违法开采)
,它们的过度发展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国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宝贵资源,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简单历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又面临新的抉
择。
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化的任务又重新摆在了我们
的面前,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已显示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
革的深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现。
因此,如何选择下一步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显得尤其事关重大。
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两者在国民经济中有许多密切的关
系,又都有彼此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企业
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颗树:大企业是树的主干,中小企业是树的枝叶。
目前我国整个企业体系的现状是:主干不强、枝叶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发展。
只发展主干(所谓关键的“少数”
)
,让枝叶枯萎不行;只发展枝叶,没有主
干的强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
问题就在于如何兼顾,让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
优势,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企业体系这颗“树”繁荣昌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确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放小”如何做,还有待我们认真的
思考。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
展好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我们将提出如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
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