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北大荒包括哪几个城市
扩展阅读
msci已经买的中国股票 2025-02-05 19:43:56
dunlop 2025-02-05 19:34:27
老公买股票欠20万怎么办 2025-02-05 19:25:09

北大荒包括哪几个城市

发布时间: 2023-05-08 16:16:10

⑴ 北大荒是中国现在的哪个城市

北大荒并不是城市,“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弯迅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正闹拆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举枣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⑵ 黑龙江黑河属于北大荒吗

当行神然不属于。
北大荒如果从地理上讲,是三江平原一带地区,档前亏位于悔脊黑龙江东东北部,而黑河市在黑龙江西北部。
如果从企业角度说,北大荒集团是原黑龙江农垦总局改组成的,其下属企业或农场有可能有一些会位于黑河市,但怎么也说不上黑河属于北大荒。

⑶ 北大荒指的是什么地方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枯历裤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大致包括黑龙江省的七台河、鸡西、双鸭山、佳木斯、伊春、鹤岗、黑河等市。

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没简了大规模的开垦并经营农场,这使北大荒成为今天的北大仓,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烂指发芽”的美称。

北大荒成为荒芜地区的原因

清朝时期,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自由进出东北。为此,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余年,修建了一道总长度达1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柳条边。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广袤的东北地区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

清朝末年,清朝废除了封禁政策,允许中原民众进入东北地区。这样,东北地区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到1910年,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800万人。可是,位于东北地区北部的北大荒,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依然是一片不毛之地。

⑷ 落户北大荒分多少地

根据查询相关资猛盯料,暂无明确资料。根据查询相关资料1、北大荒即黑龙江省边远地区它包括佳木斯市,牡丹江市,绥化市,黑河市,鹤岗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等。根据查询相关资料2、经过六十年北大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弯洞,3560万亩耕地,177.8万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枝闹和原,黑龙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个市74个县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定俗成,如今北大荒,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⑸ 北大荒是指中国的那个地方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辞海》上说,“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在人们狭义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它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和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8000多万亩。

说到“荒”,当年参与开发的“老垦荒”李军告诉记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部队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来此开发,累计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粮计算,可供京、津、沪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在一阵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变良田的热浪过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

宾县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万亩耕地被淹没,20多个村屯被整体冲毁。“当时,我们这里连续下大暴雨。13号这天,我眼看着白晃晃的水忽然从房前的大沟涌过来直奔我家,眨眼间水就从门、窗户冲进来淹没了炕沿,逼得我们只好搬家。”宾县宾安镇农民闫永刚说起当年发大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杜蒙县程地房子村因生态环境恶化而被迫整体迁移。村民们在泪水中离开了曾经水美鱼肥的家园,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风沙无情地吞没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护,风蚀、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有一条宽足有50米的大侵蚀沟横在村头,一眼望不到头。当地村民说,几年前,这条沟一步就能跨过去,想不到这么快就被冲刷成了这样。来自黑龙江省水利厅的资料触目惊心:全省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沙化而日益贫瘠。黑土层由七八十厘米厚变成二三十厘米,颜色也开始变黄,成了“破皮黄”、“火烧云”。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0.5至1厘米,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为此惊呼:黑土区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流失殆尽,“北大仓”将名存实亡!

说起当年的困惑,查哈阳农场副场长谭文辉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一直以开荒为国家生产粮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鸟兽走了,沙尘暴来了,地也越种越薄,都快不打粮了,就心里发慌。这样下去,连自身生存都成了问题,拿什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开出的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构筑“生态屏障”拯救“北大仓”

2001年,是“北大荒”生态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远比当年开发“北大荒”意义更为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脊或槐,拯救黑土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将黑龙江省建设成生态省,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按规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10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3000万亩,实现退耕还湿地300万亩。

事关“北大仓”团余生存!全省13个地市的51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系统迅速行动,数十万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热潮中。859农场的家庭农场主葛柏林说:“我当年曾和许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树开荒,欠下了一笔不小的生态樱友账。大批知青返城时,我自愿留了下来,就是为了还账。现在,我已完成退耕还林1995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¼。我今年58岁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万棵树。”

面对黑土地上兴起的退耕还林热,黑龙江省的各级领导兴奋中不乏冷静。他们深知,种树不同种庄稼,要经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见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保证,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很难持久。

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潘凌安介绍说,为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他们将国家为此专项投资的10亿元钱作资金保障,林业部门从苗木管理、造林技术、林木管理到政策兑现,提供配套的服务。坚持以“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为指导原则,尝试用“林药间种”、“林草间种”等办法保证了农民利益,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质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亩地一次给我们补助苗木款50元,还分粮食。过去我们种玉米遇见好年头,亩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现在每亩退耕还林的补助就达到了这个数,树木成材后还可以转让,这是一笔好账呀!”如今,像这样算账的农民仅林口县就有1.2万人,他们已扔掉锄头、镰刀,真心实意地实施退耕还林。

红旗岭农场副场长姜春义说:“我们场有6万亩农田是在湿地上开垦的,这些农田大都十年九涝。前年,我们下决心将其全部退耕还湿地,并为此投资了1000多万元,把居住在此的两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现生机

采访中,记者发现,“北大荒”上每一个绿色生命的诞生,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正是无数北大荒人这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使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退耕还林规划逐步变成看得见的茫茫林海。来自省林业厅的统计令人欣喜: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633万亩。

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负责人陈祥伟教授说,每15亩成熟林地涵养的水分为3300吨。按此计算,10年后,黑龙江的3000万亩林子作为“绿色水库”,至少等于为“北大荒”增加了一个容量为900亿吨的大水库。而作为“生态屏障”,它对“北大仓”这个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所产生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事实上,这些新增的绿色生命,正在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风沙旱涝灾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仓”的稳产高产和粮食品质提高上所产生的影响令人振奋。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乔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虽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并未因此减少。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近3年全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商品率为65%。其中,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00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拜泉县530万亩耕地中水土流失曾占97.4%,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来,通过构建生物水库、土壤水库、工程水库和分区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农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生态环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

过去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开始在低空飞翔;久违了的狍子、马鹿又在林中奔跑;连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近年来也频频和人遭遇……林业保护专家调查后发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

我国第一个湿地和鹤类自然保护区扎龙,今年回归筑巢的丹顶鹤达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鸟类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地。

年过70的“老垦荒”李军感叹道:“看到眼前这一切,让我又想起当年的‘北大荒”。

参考资料: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11/1070171023_5/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辞海》上说,“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在人们狭义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它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和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8000多万亩。

说到“荒”,当年参与开发的“老垦荒”李军告诉记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部队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来此开发,累计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粮计算,可供京、津、沪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在一阵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变良田的热浪过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

宾县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万亩耕地被淹没,20多个村屯被整体冲毁。“当时,我们这里连续下大暴雨。13号这天,我眼看着白晃晃的水忽然从房前的大沟涌过来直奔我家,眨眼间水就从门、窗户冲进来淹没了炕沿,逼得我们只好搬家。”宾县宾安镇农民闫永刚说起当年发大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杜蒙县程地房子村因生态环境恶化而被迫整体迁移。村民们在泪水中离开了曾经水美鱼肥的家园,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风沙无情地吞没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护,风蚀、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有一条宽足有50米的大侵蚀沟横在村头,一眼望不到头。当地村民说,几年前,这条沟一步就能跨过去,想不到这么快就被冲刷成了这样。来自黑龙江省水利厅的资料触目惊心:全省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沙化而日益贫瘠。黑土层由七八十厘米厚变成二三十厘米,颜色也开始变黄,成了“破皮黄”、“火烧云”。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0.5至1厘米,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为此惊呼:黑土区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流失殆尽,“北大仓”将名存实亡!

说起当年的困惑,查哈阳农场副场长谭文辉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一直以开荒为国家生产粮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鸟兽走了,沙尘暴来了,地也越种越薄,都快不打粮了,就心里发慌。这样下去,连自身生存都成了问题,拿什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开出的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构筑“生态屏障”拯救“北大仓”

2001年,是“北大荒”生态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远比当年开发“北大荒”意义更为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将黑龙江省建设成生态省,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按规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10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3000万亩,实现退耕还湿地300万亩。

事关“北大仓”生存!全省13个地市的51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系统迅速行动,数十万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热潮中。859农场的家庭农场主葛柏林说:“我当年曾和许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树开荒,欠下了一笔不小的生态账。大批知青返城时,我自愿留了下来,就是为了还账。现在,我已完成退耕还林1995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¼。我今年58岁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万棵树。”

面对黑土地上兴起的退耕还林热,黑龙江省的各级领导兴奋中不乏冷静。他们深知,种树不同种庄稼,要经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见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保证,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很难持久。

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潘凌安介绍说,为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他们将国家为此专项投资的10亿元钱作资金保障,林业部门从苗木管理、造林技术、林木管理到政策兑现,提供配套的服务。坚持以“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为指导原则,尝试用“林药间种”、“林草间种”等办法保证了农民利益,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质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亩地一次给我们补助苗木款50元,还分粮食。过去我们种玉米遇见好年头,亩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现在每亩退耕还林的补助就达到了这个数,树木成材后还可以转让,这是一笔好账呀!”如今,像这样算账的农民仅林口县就有1.2万人,他们已扔掉锄头、镰刀,真心实意地实施退耕还林。

红旗岭农场副场长姜春义说:“我们场有6万亩农田是在湿地上开垦的,这些农田大都十年九涝。前年,我们下决心将其全部退耕还湿地,并为此投资了1000多万元,把居住在此的两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现生机

采访中,记者发现,“北大荒”上每一个绿色生命的诞生,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正是无数北大荒人这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使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退耕还林规划逐步变成看得见的茫茫林海。来自省林业厅的统计令人欣喜: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633万亩。

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负责人陈祥伟教授说,每15亩成熟林地涵养的水分为3300吨。按此计算,10年后,黑龙江的3000万亩林子作为“绿色水库”,至少等于为“北大荒”增加了一个容量为900亿吨的大水库。而作为“生态屏障”,它对“北大仓”这个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所产生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事实上,这些新增的绿色生命,正在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风沙旱涝灾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仓”的稳产高产和粮食品质提高上所产生的影响令人振奋。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乔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虽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并未因此减少。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近3年全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商品率为65%。其中,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00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拜泉县530万亩耕地中水土流失曾占97.4%,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来,通过构建生物水库、土壤水库、工程水库和分区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农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生态环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

过去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开始在低空飞翔;久违了的狍子、马鹿又在林中奔跑;连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近年来也频频和人遭遇……林业保护专家调查后发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

我国第一个湿地和鹤类自然保护区扎龙,今年回归筑巢的丹顶鹤达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鸟类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地。

年过70的“老垦荒”李军感叹道:“看到眼前这一切,让我又想起当年的‘北大荒”。

参考资料: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11/1070171023_5/

⑹ 富饶的东北为什么成了"北大荒"

东北地区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数千年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从这里出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然而,至清朝后期,东北地区才一百多万人口,名副其实的北大荒,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什么呢?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数千年前,红山文化的先民在这个地方生息繁衍,跨进了文明的门坎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北地区主要生活着四大族糸,辽宁一带是汉(商)人生活区,中间平原地区生活着岁陌人,以农耕为主。东部森林地带生活着肃慎先民,西部大兴安岭地区则是鲜卑人生活地区。 古代气侯变化无常,几次进入小冰河期,气候寒冷,迫使东北地区的先民们向南迁徙。历史上,五胡乱华,金兵入主中原,蒙古骑兵南下,满清入关都是气侯寒冷导至的战争迁徒,造成当地人口流失。 另一个方面是战争导至人口减少,东北地区人口本来就少,战争导至人口减少,也造成人囗迁徙。古代中原地区连年战争,人口大量逃亡,当他们对关外战争获胜后,会掠夺当地人口入关,这种掠夺粗颤同战争与时俱进。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远征乌桓,司马懿征辽东公孙氏以后,把数万人口迁入关内。唐朝灭高勾丽后,把大量人口迁入内地。渤海国户口百万,号称海东盛国。耶律阿保机水渤海后,岩卖败迁走大量人口,造成当地人口衰落。 金亡以后配宏,东北地区出现东夏割据政权,战争不断人口锐减。明洪武二十年后,东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华版图。经过三百年经营,东北地区人口几百万,经济发达。出现沈阳,辽阳等数十个发达的城市。 明朝末年,满清崛起,几十年的战争造成 *** 人口大量流失。清军入主中原以后,大量满人"从龙入关",进入关入繁华之地享福。加上,清统治者禁止 *** 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许多城市荒废,衰败,形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掉进饭锅里。”的北大荒。 从气侯上考虑,东北地区气侯寒冷,一年一熟,粮食产量低,很难供养大量人口。所以,清朝未期人口突破四亿,而东北地区人口才一百余万人。 清朝末年,沙俄和对东北地区虎视耽耽,迫使清朝取消禁令,河北,山东一带过剩农民大量涌入东北,掀起闯关东热潮。 这一时期,耐寒抗旱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马铃薯,高梁等得到推广。棉布自明代起已成为平民百姓主要衣料,棉花添充物能够抵抗东北地区漫长,酷寒天气,这些物质条件,为移民提供便利。 清末中东铁路,通向关内铁路开通,运输便利,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诸多条件,使关内移民沿水陆两路进入东北,先后有三千多万移民进入东北地区定居,完成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 新中国成立后,有十万大军进入东北开肯土地,建立许许多多的农场。大庆油田的开发,更是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经过几代人的艰辛耕耘,昔日地广人稀的北大荒,一座座城市拨地而起,农田连片,村庄遍地,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年产上亿斤商品粮的大粮仓。

⑺ 北大荒在哪里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举喊荒芜地区。
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指黑龙江嫩江流宽卜域、黑龙江谷正巧野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西部是松嫩平原区。经过六十年北大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3560万亩耕地,177.8万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个市74个县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定俗成,如今的北大荒,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⑻ 北大荒是中国现在的哪个城市

北大荒地是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江平原和嫩江流域的广阔荒地。中国在195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和农场经营,使北大荒成为今天的北大厂。北大荒有“捏黑土,出油花,用筷子发芽”的美誉。“南有南水北调工程,北有三江灌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一些农民说。引水渠系统18000多公里,每年节约团手哗地下水18亿立方米。改变区域种植条件,种出“好稻”不再难。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第十四灌区工程进入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收尾阶段,正在为以往的“北大场”做出新的改变。
拓展资料:
1、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至134°40',跨越11个经度;从北纬44°10'至50°20',贯穿薯脊10个纬度,总面积55300平方公里。是指黑龙江境内的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贫瘠地区她的北部是气势非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西部为松嫩平原。1948年,中国共产党拉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地的序幕。经过北方荒野几代人60年的共同努力,拥有113个大型农业牧场,2000多家企业,耕地3560万亩,177.8万人,分布在12个市74个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按照惯例,今天的北荒已经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2、嫩江自伊尔胡里山南下万里,与松花江汇合。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黑龙江万里奔流,松花江曲折,乌苏里江温润宁静。三道水脉在平原深处静静汇合,向东流向大海。地质地貌辽阔的兴凯湖就在它的旁边,美丽的万达山贯穿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度构成了罕见的平坦地形。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5%,有的地区超过10%。北方荒原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肥沃的,有些是低湿的沼泽地。
3、其北部是气势非凡的小兴安岭地区。那里有广阔的山脉,平缓的丘陵和宽阔的山谷。它靠近风口。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霜冻状态,冻土层厚度达2.5米。其西面是松嫩平原,嫩江自伊胡里山向南流经千里,与松花江汇合侵蚀,使这里地势平坦,大草原更显梦幻。它的东部是三江平原。平均海拔仅54米,坡度为万分之一,形成了罕见的平坦地形,形成大面积低湿沼泽,浮脊变幻莫测,故有“幽灵沼泽”的神奇传说。这里是冰雪之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残酷的西伯利亚塌行寒流在此盘旋许久。因此,北野的冬天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从南到北从2.6℃下降到-3.5℃,极端最低气温达到-40℃!事实上,寒冷是开拓者面临的主要敌人。
4、北大荒自然地貌复杂。据史书记载,北荒自古就是一片荒野。这里,荆棘丛生,沼泽,风雪,野兽成群,人稀少,寒冷,偏远,野蛮,险恶,难以逾越。北大荒是冰雪之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8.6度。每年有三分之二是霜冻期最厚的冻土层可达2.5米滴水成冰和鹅毛大雪是这里形象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