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其顿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这就是以当时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档野最大的笑柄。
马其诺防线始建于1929年,建成于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长达700多公里,这一构想,恐怕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可与之相比了。马其诺防线工程之浩大简直超乎想象,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个,开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则有1533个之多。工程总土方量为1200万立方米。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大量劳工日夜劳作,从1929年到1935年,总共用了6年时间才将工程的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工程总造价高达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总额。
此外,马其诺防线技术之先进也令人叹为观止。工事内部,指挥部、宿舍、食堂、炮塔、弹药房、修理厂、医院甚至专门的牙医诊所,应有尽有。最能体现马其诺防线技术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挥系统了。伸出地面重达好几吨的活动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进行360度旋转。而这些,在一架庞大的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轻易完成。战时,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平时,则可以将炮塔降到与地面齐平,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潜藏着一门大炮。敌人进攻时,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观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向工事内部的炮兵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则将敌情位置加以分析,随后通过一套机械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达到炮塔指挥所,再由指挥所根据指挥部的指令调整火炮角度,向敌人实施准确打击。这一连串的动作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内部都建有窄轨小火车,可以将弹药补给及时运送到各个作战点。要塞内部储存的弹药、粮食以及发电燃油可以保证士兵坚守3个月而无需出洞一步。为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建设者们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悔旁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碧蠢橡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㈡ 历史建造的防线
1.世界经典永固性防线有哪些
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四大长城之一,横真于山东中部,蜿蜒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齐长城比秦长城还早近300年,被世人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芦胡防线。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以法国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命名。
法国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的研究始于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1927年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鉴于A.希特勒德国1935年吞并了萨尔区,1936年占领了莱茵兰,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遂于1937年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纤哗汪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发起进攻时为止。
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毁仔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2.军事史上最成功的防线是哪条
那估计应该是长城了。
中国历史上,除了清朝外,几乎每个朝代都在修长城,如果长城没用那为什么要修呢?另外长城之所以多次失守,并非长城本身的原因,而是出在政治上。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初期,国力强盛,用人得当,负责守长城的多为良将劲卒,所以长城都能发挥作用。
但朝代末期,国势衰弱,用人不当,甚至经常出现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长城上甚至都没有兵,那怎么守?比如说万历朝前期,由于有戚继光负责守卫长城,各蒙古部落都被他打怕了,根本就不敢来送死,所以长城万无一失。但到了万历朝后期,由于朝 *** 败,随着满清的兴起,明朝在辽东一溃千里,根本就守不住长城。
到了崇祯时期,为了对付满清和内部的农民起义,经常时拆东墙补西墙,兵力不敷分配,长城上甚至无兵防御,形同虚设,还能发挥作用吗?。
3.二战前修筑的马其诺防线到底有用没用
个人不喜欢玛奇诺防线,就是因为这道防线让法军丧失了接受新战役理论的可能,法军认为如果再爆发德法战争两军的战术就会是像一战一样的拉锯战,因此修筑了马其诺防线,但事与愿违,德军并没有像法军想的那样,强攻玛奇诺,而是用装甲军迅速绕过阿登山区,打了一场漂亮的闪击战,顺便一提,KO法国是1个月不谢。
总归来说,马其诺防线的作用还是有的,如果没有玛奇诺,德军双线突击,法国沦丧的速度可能更快。
就像你不能说德国一个半月打下法国,就说苏联红军战力五渣一样 还有这句话我没看懂顺道一说,德军并不是害怕这道防线,而是有更快,损失更小的战争策略,德军有研制800MM列车炮的。
自行搜索卡尔。
4.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建筑是什么工程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
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
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
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
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
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
5.为什么历史上的著名防线差不多都在短时间内
兴登堡防线:兴登堡防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防御工事。
1916年协约国英、法联军发起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德军损失100万人。有鉴于此,新上任的德军司令兴登堡元帅紧急构筑西线的这一防御工事,全长近200千米。
马其诺防线:1929年由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组织实施,1938年完工,并命名为“马其诺防线”,全长360千米。马其诺防线给了法国人虚假的安全感,1940年5月,德国装甲部队避开马其诺防线,西进比利时,渡过索姆河,两天内就绕到防线后方。
由于马其诺防线在西线没有继续延伸到法比边界,德军就钻了这个空子,使法国正面防线成了一堆废物。齐格菲防线:1936年,德国见法国构筑马其诺防线,也在西部边界的亚琛向南延伸到德瑞(士)边界的巴塞尔,构筑了齐格菲防线,其大部分地段与马其诺防线正面对峙。
齐格菲防线全长500千米,于1939年建成。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德军向本土溃退途中齐格菲防线发挥了一定作用。
巴列夫防线:以色列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侵占了埃及领土西奈半岛后,沿苏伊士运河东沿构筑一条防御工事,用参谋长巴列夫的名字命名为“巴列夫防线”,全长123千米。1973年10月,埃及军队以高压“水龙”攻击防线,将沙墙打开好几个巨大缺口,士兵们乘坐橡皮艇强渡运河,坦克冲过缺口,巴列夫防线全线崩溃。
6.【中国古代历史上修建长城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蓝丽娜长城艺术(8张)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7.马其顿防线—
楼主 弄错了 不是马其顿防线 是马其诺防线.当时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
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将由其前任综合了法国福熙、贝当和晓夫勒三位元帅争论多年的防御计划交由议会讨论,获得90%以上的多数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边境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这就是举世闻命名的“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
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pic/4/11457579961230008.jpg附图一张供参考.鄙视楼上的复制了这么多字,不会自己的打啊。
8.概括马奇诺防线建立的背景
一战结束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虑也为防御学派增添了砝码。一战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法国只有4000万人口,德国有7000万,而且德国的出生率更高。
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么可贵,谁还愿意主动发起战争呢?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㈢ 什么是“马其顿防线”
马奇诺防线吧,以马其顿命名的军事术语有马其顿方阵
㈣ 马其顿防线如何被德军攻破
进行曼施坦因将军的红色方案,使德军编制指清成的三大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实力最强,包括6个装甲师。绕道中立国比利时,攻占比利时的要塞拦逗瞎,与法国的阿登森林,出其不意进攻色当,最后杀到敦刻尔克。随着第一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背后下手,联合着实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给法德边境的盟军包了饺子!第二集团军主要就是作为虚晃一枪的“主力部队”,吸引英法比联军到比利时边境对峙。完成敦刻尔克的作战后,马奇诺防线名存实亡。第一集团军一部掩护第三集团军群突破马奇诺防线,之后的第一、三集团军群把随后把剩下的盟军压缩在法国南部,逼迫法军投降。最后在贡比涅森林双方签简空署投降协定。
㈤ 什么叫马其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马奇诺防线 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链滚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棚粗余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凳册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马奇诺防线规划与设计目标:
避免敌军的突然袭击,并发出警报
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两三个星期)
节省人力
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1918年回归法国)和其工业基地
应对突然袭击时,作为反攻的基地
同样防御由瑞士和比利时方向进攻的敌人
延缓敌人的进攻,等待主力部队的增援
显示非进攻而和平的军事态势,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情况下,迫使英国帮助法国
阻挡德国先期进攻后,推动比利时参战(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德国一边)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 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折叠引申义
此法国战役过后用来意指看似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东西。
㈥ 瓮中之鳖!敦刻尔克的40万英法联军,为何德军任由其逃回英国
1940年5月10日清晨,在夜色的掩护下德军一共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大举向西挺进,绕过法国人的骄傲——马其顿防线,从2个方向突袭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由于德军进攻太过迅猛,加之曾经认为阿登森林不可能被穿越,仅花费10天时间不到,德军装甲部队就已经机动了大半个法国北部,直插英吉利海峡。
在这个超级包围圈之中,至少有40万英法联军士兵被包围,他们朝着敦刻尔克方向撤去,所有士兵都知道,只有安然渡过英吉利海峡,他们才有着绝处逢生的希望,但是这个机会德国人真的会给吗?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原本已经沦落为德军"盘中餐"的英法联军竟然没有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围剿,反而在数天时间中安然乘坐船只离开欧洲大陆,逃往英国本土,那么德国最高统帅部究竟是作何考虑的?为何要将这么一支强大的有生抵抗力量给放走呢?
【停止前进】
从5月20日起,德军开始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往敦刻尔克海岸步步紧逼,此时距离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最近的德国装甲部队,仅仅就在10英里之外。但是5月24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却向法国的前线部队下发由元首希特勒亲自下达的一道奇怪命令,那就是"停止前进"。
"停止前进"的命令让许多军官颇为费解,但没有人胆敢忤逆希特勒的决定,那么希特勒为何要发出这道错误的命令呢?
战后许多 历史 学家对这一 历史 事件十分感兴趣,绝大部分人一致认为敦克尔大撤退建立在"希特勒乱干涉军队指挥"的基础上,但其实希特勒为何要这么做却并没有多少人分析。事实上分析当时的战局就很清楚,虽然法国北部的战事在5月末趋向于明朗,但是德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可能需要快速南下,一举推到巴黎并取得法国战役的胜利,否则美国趁此机会唯仿晌加入欧洲战场将让德国处在绝对被动的情况下。
德军最高统帅部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为接下来的战斗保存足够多的装甲部队实力,如果因为和敦克尔克的40万英法联军殊死搏斗而损兵折将的话,将不利于未来对法国的有力统治。
此外,虽然装甲部队快速在法国北部对英法联军实施了合围,但是后续的步兵部队仍然落在很远之外的德国边境地带,这个时候的比利时甚至还未投降,如果机动过来可能还要数天时间,加之必要的整备休息,可能并不比德军对敦刻尔克围而不攻少上太多时间。
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英法联军存在突围的可能,因为敦刻尔克仍然保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如枪支、火炮、坦克等等,英法联军背倚英吉利海峡,还很容易能够得到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的直接支援。在步兵部队还未完成装甲部队占领的土地之前,德军的阵脚其实并不稳,如果德军装甲部队因敦刻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地带而陷入阵地战,将会十分糟糕。
另外,希特勒其实还在打政治算盘,希特勒不认为英国还有能力将受困的40万英法联军快速运回本土,所以可能计划通过此方式和英国谈条件,不过这一点希特勒从未对外承认过,只停留在猜想之中。
【撤离】
不过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英国在面对敦刻尔克的困局问题上,竟然表现出惊人的团结,英国紧急呼吁平民提供船只,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超过850艘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游艇、内河船只等,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火炮的攻击,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英国本土,英国军方更是使用地面、海指锋上和空中能够动用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次行动。
从5月26日至6月4日这短短的10天时间中,有33万8226人成功从敦刻尔克这个"大口袋"中逃离出来,其中包括21.5万英军、9.5万法军和3.3万比利时军,为盟军未来反攻欧洲大陆保留了最精锐的有生力量。
但是这次大撤退也让英法联军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辎重,包括1200门火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 汽车 、8万辆摩托、1000辆坦克和50万吨的军需物品,为了保护撤退的战友们,英法联军有4万人被俘、2.8万人死伤。"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在搭载撤离的英法联军士兵返回英国途中,被德军炸沉,由于人员密度极大,一共造成了3500名士兵葬身大大虚海,死亡人数是泰坦尼克号的1倍以上(1500人)。
【我们决不投降】
这次的狼狈逃窜,并没有打倒英国人,敦刻尔克大撤退之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著名演讲: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㈦ 马奇诺防线真的毫无用处吗
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对法国的国土防御具有重大作用,意义堪比中国古代万里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法国在马奇诺防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依托坚固阵地的机动作战,被德军从侧翼突破以后,就丧失了纵深防御能力。马奇诺方向就相当于一个鸡蛋壳。
大家唯一没想到的是,德军会绕过马其顿防线,从比利时攻入法国。一旦进入战争,谨郑就应该动用任何手段去取得胜利。所以一切地图上国境的限制都可以突破。
㈧ 马其顿防线—
法国长城——马其诺防线
这座尸骨纪念碑坐落在法国东北,位于树木浓密的悬崖上,俯瞰凡尔登。它是一个巨大的、带有十字架的拱顶建筑:150码高的石灰岩上坐落着一座仿炮弹形状的塔,有150英尺高。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战死的70万法国士兵而修建的。这个死亡数字令人难以置信。建筑内部有一个洞穴般的走廊,分布着18个壁龛,每一个的下面都是一个墓穴。只有当参观者走出令人压抑的洞穴的时候,才会发现外墙上的那一排排小窗。窗内,一些灰白色的东西映入眼帘。几秒钟后,你才会意识到这是人的遗骨——无数的无名遗骨。每个壁龛下都是500立方英尺体积的遗骨。这是1918年停战后收集的13万名无法辨认身份的军人的遗骸。这座尸骨纪念碑本身比任何演讲、任何个人或团体的特别声明,或是任何战略理念都更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后来要修筑马其诺防线。
当初设想作为德国人入侵屏障的马其诺防线,后来已成为“愚笨”和“拙劣”的代名词。可是,马其诺防线实际上并非如非议的那样一无是处。就许多方面讲,它是具有独创性的工程技术成就的范例。它出于某种目的而设计,并且巧妙地达到了设计目的。其缺陷并不存在于防线本身的防御能力,而在于提出修建这条防旅衡线的人缺乏预见,没有想到20年后战争的理念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确实没人可以责怪法国修筑这条防线的尝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法兰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金融崩溃,北部省份饱受蹂躏。19世纪20年代,上至共和国总统,下至农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历史决不能再重演了!停战后不到两年,法国总统亚历山大·米勒兰指导下的一个高级战争顾问委员会就已经在考证修筑一个防御屏障的最佳方案。法国在过去的50年中已遭受两次入侵,当时,米勒兰和他的顾问们又看到了入侵的阴霾。
他们没有错。但是,他们持有一种入侵预言会自动应验的心态。法国的外交政策和德国被迫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苛刻限制应该对阿道夫·希特勒的堀起承担一部分责任。
直到1930年1月,构筑抗德防线的议案才在法国议院投票表决。曾在1914年受过重伤的老兵、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是会议的主要发言者。他警告说:“不管新的战争会采取什么形式,战争的手段是空战,是毒气战,或是现代战争的任何一种不同的破坏形式,这种必要性是绝对的,那就是拒敌人的入侵于国土之外。我们无人不晓遭受侵略的代价,随之而来的是财产物质的惨重损失和士气颓败。”
事情镇镇兆就这样最后敲定:法国决心用一道高科技的防线把自己的后代保护起来。议员们投票给马其诺防线大笔预算和五年的工期。当然,这项雄心勃勃的工程无可避免地遇到工期拖延和超出预算的问题,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这座“法国长城”的最后收尾工作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仍在进行之中。
可以推测,这一防线的修筑比乐观的议会议员们所预料的要困难得多。471英里长的防线要布设在德国、卢森堡和比利时边界直通北海——还不算瑞士边界,更糟的是还不算意大利边界。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战争叫嚣日趋狂妄。军事工程师们面临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挑战。
这一项计划旨在保卫五个重要地带:意大利边界,从地中海直到瑞士;瑞士边界;沿莱茵河的法德边界,包括从巴塞尔到小城维桑堡,这座小城位于法国东北,斯特拉斯堡北部;再从那里转向阿登森林的一段边界;以及沿比利时边界向西到英吉利海峡。
其中一些地段相对简单一些御租。意大利边界段地势险峻,并已有19世纪修筑的工事。旧有的要塞已经过时,需要增修现代的钢筋水泥工事。与瑞士一段的边界被认为是安全的,这个国家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难以攻克的要塞。
沿莱茵河的一段,在马其诺防线策划者来看也是安全的,因为河流本身就是极好的屏障。只需要布设地雷、铁丝网,修筑河岸机枪地堡,派步兵驻防就行。在几千米纵深地带再修建小型廉价的普通要塞和地堡网,每个工事由20~30名士兵守卫。法国军事专家预计,这些安装钢铁圆顶的水泥机枪地堡可以经受任何轻武器的攻击。如果使用可以破坏它们的加农炮,会使水坝决口,造成这一地区河水泛滥。这只能给入侵者带来更大麻烦。
莱茵河西北,是法德边界的两个关键地段维桑堡附近的劳特河和工业重镇梅斯附近区域。这里资源丰富,是备受瞩目的微妙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它们自古是法德争议之地。在这两个关键地段,法国工程师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创造性,设计和构筑了50座大型地下工事。在这些工事之间散布着似乎无法攻破的小型地堡群。
每座大型地下的工事都处于相邻的大型地下工事的加农炮射程之内。这样,在敌方部队靠近时,就可以呼叫自己的邻居直接向自己的工事开炮,发射杀伤性炮弹。这被称做“拿虱子”。当然,也可以用炮火消灭那些小型地堡群四周的敌人。总之,每一种不测和意外都被考虑到了。
正如当时传媒热烈宣传的,这些大型地下工事完全是新式的、革命性的。它们构筑在山顶或山脊下100或100多英尺的深度,设计完全一致。四周是石头和钢筋混凝土修建的长长的主地道。主地道的一端是生活区,另一端是战斗区,通过较小的地道、阶梯和升降机可以到达这些地区。最大的一座大型地下工事有1000或1000名以上士兵把守。有5英里左右的地道网,通过这些地道,用有轨车运送人员设备和弹药。这种新奇的运输设备曾频繁地出现在战前报纸的头版新闻里。
大型地下工事完全靠电力提供能源,装备有从厨房酒窖区到牙医设备,从监狱牢房到停尸间在内的一切设施。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地下小城镇,拥有自己的水井、食品供应和发电设备,可以与世隔绝,独立生存长达三个月之久,就像一艘水下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的毒气攻击的威胁可以用在工事内产生稍高压力的通风过滤设备解决。炮手作战时就像在潜艇内作战一样,并不直接观测目标。地面观测员用电话通知地下火力控制指挥所,对炮火进行指挥修正。
典型的大型地下工事就像一棵地下生长的树,指挥和生活区是树的根部,延伸出长长的通道,抵达各个地堡。地堡内装备着加农炮、迫击炮和机枪。在大的地堡中装备着多达17件武器。加农炮藏在钢制的、可升降的炮塔里,炮塔固定在钢筋水泥制成的圆形转台上。由于地面上只露出一个钢制的圆顶,再看不到别的什么,所以加农炮在平时十分安全。作战时,一接到命令,钢顶上升2英尺,可以旋转的一对炮管就露了出来。
在每个加农炮转塔内,围绕四周圆形塔壁,画有四周乡村田野的地貌实景,以便炮手们可以把射击坐标上用数字标出的目标形象化。富有数学头脑的法国人事先精确计算了火炮控制下的每一平方码的土地,并设定了它们的坐标。
位于劳特防御区西部边缘的小城比奇附近的一处大型地下工事集中代表了倾注在马其诺防线上的聪慧的防御思想。这座大型地下工事是已经装修对外开放的半数地下工事之一。这座充满了巧妙设计的地狱般阴暗的大型地下建筑令参观者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觉得法国工程设计师一定以设计现代要塞为乐。
在大型地下工事入口处,穿过一处反坦克堑壕上的钢吊桥,就来到了主入口。通过山坡里七吨重的钢门,面前便是近三英里的水泥通道,处于沙岩下平均118英尺的深度。在战斗期间,812名战士三班倒日夜作战,就像潜艇上的战士们一样。尽管主要入口处设有反坦克堑壕和七吨重的钢门,理论上仍是弱点,因此由47毫米反坦克炮守卫着。如果防守者需要狙击步兵而非装甲车辆,他们可以用悬在头顶上的轨道收回坦克炮,一转眼,一挺重机枪就到位了。马其诺防线的许多机枪下装有可以使武器升降的凸轮,以便机枪火力可以完全覆盖它周围的火力控制区,同时使倾泻出的子弹保持在距地面一英尺的高度。
如果有德国士兵渗透穿越机枪火力到达工事外墙,像滑槽油筒一样的手控榴弹发射器可以把榴弹送出墙外消灭敌人,如果有敌人攻入大门,进入地下工事通道,他们会被这座大型地下工事内的一座地堡机枪射杀。要是他们越过了这座地堡,那么一揿按钮,就可以引爆通道中的地雷,摧毁整个通道。如果这些防御设施还是没能挡住他们,战士们可以通过紧急秘密出口撤退。通过一个特别小的小型通道,他们可以到达一个垂直的紧急出口。这一珍奇的独创是完美的,它集中体现了马其诺防线建造细节中的精巧的设计构想。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有这样一个紧急出口。130英尺长的阶梯垂直穿过地层,洞口处的伪装十分巧妙。但是,如果德国人发现了洞口,他们会向洞内进攻的。设计者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敌人打开洞盖,他们会发现,摆在面前的不过是一座墓穴。这其中玄机十分简单:洞内的深度是所需的两倍,上半部是一个真正的坟墓,由钢门阻隔。来自大型地下工事的小隧道开口在其中部,负责军官拉动杠杆,钢门打开,坟墓咔嗒嗒落到下部,战士们就可以钻出来了。
从1929年到1933年,仅仅挖掘比奇附近的那处大型地下工事,就动用了2000名劳工夜以继日地苦干。之后,数不清的专家人员被派下去为工事进行装备。问题在于无论时间或资金都不允许法国人用这种令人生畏的防御工事来保卫自己的全部边界。所以边防存在漏洞,而且是极大的疏漏。德国人对此了如指掌。实际上,马其诺防线仅仅延伸至色当城东,法国-比利时边界的阿登大森林的南部。法国总参谋部断言,大森林和莱茵河一样,是安全可靠的天然屏障。1934年,马歇尔·贝当和其他法国高级军官在视察马其诺防线的建筑时说:“因为采取了特殊措施,阿登森林是不可穿越的。因此,这一段防线不存在危险。”
在阿登森林之后,便是比利时边境,直达英吉利海峡。这一段防线,法国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努力来修筑工事。毕竟,法国推断他们的盟国比利时本身对法国来说就是一处很好的缓冲区,可以为法国争取八天时间来组织自己的防御力量。这一结论是按步兵行进速度得出的。可是,当时德国人已经实现了摩托化和机械化。
最终导致大战爆发的种种危机终于接踵而至:德国再次占领莱茵地区并兼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绥靖政策使苏德地区落入希特勒之手;德国入侵波兰。这些危机,使得在没有防御工事边界地段驻防的法国指挥官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他们愿意的情况下,在他们喜欢的地段修筑一些工事。于是,漫长的边界就点缀上了成千的、与整个防守形势极不相称的小型机枪掩体。
贝当的关于阿登森林边界段安全可靠的轻率结论终于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1940年,闪击战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把比利时和法国边界打开一个大洞,德国部队如洪水般穿过阿登森林,包抄法国部队,并孤立了马其诺防线。紧跟在古德里安的坦克后面的44个德国师仅凭借民用公路就直接穿插大森林。比利时人根本没有执行抵抗方案,如贝当所预言的那样,设路障、挖陷阱、破坏公路。面对飞速挺进的入侵者,约有40个法国师被禁锢在马其诺防线内,他们“有防却无可防”,就像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卫这条防线本身一样。而另外30个左右的师则分散在从马其诺防线终点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峡的防线上。
德国人装备着现代化的坦克、战斗机、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和速射加农炮,尤其是令人生畏的高速88型炮,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有效的武器之一。法国人几乎没有防空武器,只有极少量的飞机用于保护首脑要人,以及地面上落伍的坦克。法国军队遭到快速闪击,遭到优势火力压制,遭到迂回包抄。法国地面部队土崩瓦解,蒙羞千古。
莱茵河是天然屏障的种种神话也很快就破灭了。法国军事策划者原本推测,沿岸的机枪掩体可以免受重型火炮攻击,因为重型火炮会使河堤决口,造成洪水泛滥。但是,他们没有把88型平射炮考虑进去。这种炮的威力小不会对河堤造成危害,却可以把地堡炸成碎片。令人生畏的88型炮、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配备手持炸药包的地面部队协同作战,有时几秒钟就可以端掉岸上的一个防御工事。
另外,德国炮兵还发明了简单却是致命的战术来对付小型工事中的机枪和观察所。他们用88型炮反复轰击目标的同一处,炮弹就像风镐一样在这个地方打洞,最终穿透12英寸厚的坚固钢板。八次射击一般便可达到目的。
当时,入侵者对用传统手段攻克拉费泰一座大型地下工事津津乐道。马其诺防线最西端的这一地下工事就位于色当城几英里外。攻击中,一发炮弹碰巧从观察孔射入一座观察所,里面的三名战士牺牲了。在烟幕弹的掩护下,步兵冲上去,把手榴弹、发烟弹和炸药包塞入洞口。24小时后,在拉费泰大型工事内第一次攻击后幸存的106名战士戴着已经失去功效的防毒面具窒息而死。当时,洞口处爆炸所产生的烟雾和毒气充满了工事地道。
德国人对这一胜利给予大肆宣传。但是拉费泰并非马其诺防线中的一支真正的“战列舰”。它建得晚,当时资金已近枯竭。再加上修建匆忙,所以充其量是一座上乘的碉堡,而且火力配备不足。在德国入侵初期,他们对付马其诺防线的主要办法是绕过它。后来,到6月中,就在韦尔曼赫的部队开进巴黎的同一天,希特勒亲自下令发动了“猛虎攻势”,直接攻击马其诺防线。他们在梅斯以东的萨尔地区展开行动,动用了难以置信的种类繁多的武器,包括从88型炮到加农炮群的一切武器。他们把加农炮群布设在马其诺防线的75型短管炮射程之外,对防线大肆轰击。接着,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蜂拥而至,把重250公斤一颗的炸弹抛向目标。马其诺防线经历了炼狱般的洗劫。炮火把附近田野深深地翻犁了一遍。虽然也有炮弹直接命中观察孔杀死观察士兵的情形,但是大型地下工事里的人员却安然无恙。
在其他方面,马其诺防线也如建造者希望的那样,证明完全是难以征服的。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德国人从防线后面占领防线轻而易举,因为“防线的炮口是向外的”。事实上,防线的大型火炮都可以作360度旋转,向任何方向射击。罗歇·布吕热是一位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权威,他写了几本关于马其诺防线的书。他说:“德国军官曾对我说,他们在进攻防线时就像猎枪射击下的兔子一样逃窜。”75型炮的火力寸步不离地死盯着他们。只要有车辆不幸落入射程之内,都在劫难逃。
不争的事实是马其诺防线没能挡住德国人的侵略,六周之内,法国军事力量就分崩离析了。但是马其诺防线本身却稳如泰山,德国人对它的交锋进攻失败了。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没有一尊大炮在战斗中被敌人的炮火压制住。当防线最后交付给敌人时,它完好如初。
随着法国政府的投降,6月份签定了停战协定。正规的战斗停止了。但是马其诺防线的驻军不愿相信这一点,他们仍然渴望战斗,并且仍然可以投入战斗。防线的大型地下工事一直坚守到7月1日,那天法国军队总司令的命令直接下达到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的守卫部队列队走出工事,走向监狱。现在,德国士兵可以进入传奇般的要塞了,可以像在农村集市上瞪着惊奇眼睛的乡下佬一样四处观看他们的敌人为他们准备的所有招术了。
在战争后期,德国人也偶尔把防线当做仓库、训练基地和战地医院来使用。在阿登战役中,防线也曾一度被用来抗击美国军队。战后,法国军队收回防线,但是,在现代战争中这座防线已毫无使用价值。法国士兵把那些大铁门哐当哐当地锁上,带着鄙夷不屑的神情走开了。
时至今日,在法国的政界和军界,一提到马其诺防线,言谈话语中仍然流露出既骄傲又窘迫的情绪。没人知道该怎样处理这道防线。它不会自己消失。但是,它又太大太重,无法拆除。当然,值得提到的还有全世界对它热情不减的痴迷。今天,与法国一词相联系的事物,除了埃菲尔铁塔,便是马其诺防线了。
马其诺防线联谊会主席克洛德·达姆通过几年谈判,已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座大型地下工事的使用权。他对这座破败的大型地下工事进行了修整,准备发展旅游业。他的理由是:防线已经成为法国民族的遗产,必须对外开放。这个组织在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有一些分支机构,如今,至少已有六座大型地下工事对游人开放了。
多年来,法国政府已经卖掉了许多小型工事和碉堡,或直接把地堡出让给土地耕作受到妨碍的农民。而那些大型地下工事作为民用实在太大了。尽管一起对这些建筑进行没有条理的商业开发——这里建一个迪厅,那里来一个蘑菇场——这样的企业还是维持不了几个月,这是因为当初的军事设计初衷很难转变为商用的缘故。据说,已经有一些私人住宅建在了一些当初可供30名战士驻守的地堡上。如果没有别的用意,至少它可以保证这些庄园的主人们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防盗能力最强的酒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些马其诺防线建筑的兴高采烈的拥有者是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