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马云这次卸任并非退休,他依然是阿里巴巴一号员工
2018年9月10日,在宣布卸任阿里巴巴CEO五年后,马云宣布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这是认真准备了十年的计划,将接力火炬交给张勇和他领导的团队,是正确的决定。
马云的侠客情怀并未因此消失,他为自己取名风清扬,把少年心、英雄梦、统统投射到阿里巴巴上。于是,阿里巴巴的员工每人都有一个花名,即使员工离职,这些花名也会被永久保留。
马云想让阿里巴巴存活至少102年,但任何人都不可能陪伴阿里巴巴走过三个世纪。马云曾表示,阿里巴巴历史上所有重大的决定,都跟钱无关,都跟价值观有关。2001年,阿里巴巴第一次把企业文化总结、提炼、固化为文字,称为“独孤九剑”,之后“独孤九剑”升级为“六脉神剑”。在阿里巴巴,“六脉神剑”被视为核心价值观。
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所有的员工都要秉承这一价值观。“六脉神剑”还被列入到员工的考核中,融入到员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包含了大量行事准则。马云认为,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
2. 马云辞职CEO 马云为什么要辞职 马云辞职原因
5月10日,淘宝网成立10周年纪念日。当晚,马云宣布,他将正式卸任集团CEO一职,由阿里集团原首席数据官陆兆禧接替。人们不禁心存疑问,年方四十八,正是好年华,精力尚充沛,为何要辞职?
按一般规律,CEO主动辞职,大抵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从客观看,一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勉力为之太吃力;二是班子闹不团结,钩心斗角,别别扭扭,干得很不痛快。从主观看,一是太累太辛苦,身体已不如前,再干下去吃不消;二是钱挣得差不多了,即使再干,无非存款后面添几个0而已,莫如及早卸下担子,好好享受生活。
马云也如此吗?从客观看,应该不是,其一,阿里集团面临的竞争压力虽然一向很大,而且越来越大,但在十余年激烈拼搏中,这位马CEO常能凭借智慧和胆识,夺关斩将,化险为夷,企业不但未跌跟头,反而越做越大。其二,阿里集团领导团队虽然曾有流动更替,行进中也并非完全步调一致,但从总体看是和谐的,对马云这位创始人,其核心地位大家也是公认的,从未有过动摇。
主观原因呢?其一,马云身体怎么样?这位CEO虽然瘦瘦小小,精力还是蛮充沛的。其二,钱挣得差不多了?确实,作为中国互联网最赚钱公司之一的CEO,身家过百亿是毫无疑问的。钱对于他即使再多,充其量也只是存款后面增加若干个0而已。如此说来,人们只能得出结论,马云已经挣得差不多了。
果真如此吗?前些天,马云接受采访时曾谈及此事。“说真心话,我觉得自己对互联网来说有点老了。我见过很多苍老的领导者,七八十岁了还在开大会,我问过自己,要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我和员工说话时垂头瞌睡,他们肯定不好意思说我;但我还死守着位置对大家都不好。你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让他独立起来。爱自己的公司,就让比你更懂这家公司的人去驾驭。”
因为太“老”,所以退休。这是马云的真心话吗?我相信是的。48岁,对于一般职业尤其从政当官和在国企做老总而言,或许正当年。但是,对于日新月异变化多端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的互联网来说,年近知天命之年尚在一线带领大家打拼,确乎是有点“老”了。不妨看看美国,近些年屡创奇迹频出颠覆之举者,不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吗?五十来岁的人要与这帮小伙子比,无论体力精力还是创新思维,恐怕真是有些相形见绌了。
如此明智的人,因为不多,而愈加难能可贵。马云坦露心迹说:“今天我对这家公司还是正能量,但我总在变老,我不想明天变成负能量。”此话真值得我们某些一大把年纪还恋栈不肯退下的官员、老总们深思!当然,马云辞去阿里CEO一职,并非完全彻底退休,他还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还得为阿里集团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走向负责。而且,他还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主席,这或许正是马云全退后的兴趣爱好之所在。我们且祝福这位开明豁达的阿里创始人愉快地翻开他人生的新篇章吧。
3. 马云为什么退出阿里巴巴
这是因为阿里巴巴形成了以使命愿景价值观驱动的独特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体系。
自1999年创始之日起,阿里巴巴就提出未来必须要有良将如潮的人才团队和迭代发展的接班人体系。200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团队辞任,开始探索合伙人机制。
正是在新型合伙人机制的基础上,阿里巴巴形成了以使命愿景价值观驱动的独特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体系,为公司传承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保障了此次面向未来的领导力升级。阿里巴巴宣布,集团CEO张勇接任马云,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3)马云卸任阿里ceo扩展阅读:
马云与阿里巴巴的相关内容:
1、作为数字经济平台,阿里巴巴必须用面向数字经济的商业、金融、物流、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更好地帮助企业客户全面走向数字化经营和智能化经营。
2、在帮助企业客户在完成数字化、新零售的基础上,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将帮助企业在营销、渠道管理、生产制造、商品设计、品牌建设、客户服务、资金需求、物流服务、组织运营、IT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全面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