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课文中冷战的影响是什么
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粗族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 朝鲜、 中国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空凳碰战争。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斗谈的发展。
2. 冷战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我认为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政治与经济是其主要的战场,而军事竞备仅仅是其表象。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橡猜稿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战争给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经济安全建设
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缓和,越来越多的国家从美苏和日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不再以军事力量的竞争为主,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将更加活跃。
冷战梁孝后,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而不再强调所谓的“集团利益”和“阵营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差异被逐渐淡化,不再成为判断亲疏敌友的标准。国家之间的投资、贸易、技术、信息、劳务等领域将越来越非意识形态化,过去那种集团利益的概念也将逐渐淡化,国家利益日益被置于集团利益之上。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明确提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改编更新美国的军事力量、推行美国的民主人权。在这三大支柱中,把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放在首位。俄罗斯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于1997年八月被叶利钦总统批准。这个《构想》明确提出了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威胁不是军事方面,而主要在内政、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其中经济安全也是关键。 近年来,中日和中美之间的经贸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已成为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主要动力。
二、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国际政治问题
在国际竞争和交流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纠纷往往成为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国家间政治上的分歧和冲突也将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冷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优势和有利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采取经济制裁、经济封锁,或者实行经济援助、经贸合作,这些手段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为了推行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人权”,或是企图干涉别国的内政,颠覆别国政权。冷战后,西方国家改变以往的做法,开始实行“接触”战略,谋求与我国建立某种“伙伴”关系。 1998年2月,欧盟外长会议决定,欧盟及其成员国都不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支持或联署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提案。3月,美国政府也宣布不在该会上提反华方案。在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有很大发展。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同化我国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强调军事威胁,控制战争规模。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消失,而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军事大国。从军事实力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因此暴发大规模的战争可能性很小,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其主要的任务。在安全上,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军事上围堵、监视与经济上的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例如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来防止社会主义力量东山再起;在亚太地区,重新确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修改,把重点防御苏联改为针对中国、朝鲜等国家;安全合作的范围也扩大到包括中国台湾海峡、南沙群岛在内的地区。
然而自从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活动上升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威胁。经济控制手段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国际安全的问题。恐怖主义作为冷战结束后的遗留物,兆宏严重影响则国际安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在战略上,以先行打击为预防的手段,针对所谓的“流氓”国家以军事打击消灭现政权,建立亲美政权的手段,通过可以控制规模的局部战争,重新建立国际社会秩序。
四、经济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冷战结束后,国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团利益的地位下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态势。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和条件,而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因此,许多国家政府把发展对外经济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战后的日本和西德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成为经济强国,尤其是日本这样一个地少人多、资源不丰富的小国,经过助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力开展了“经济外交”,大规模地发展对外经济。前德国外长金克尔宣称:经济是德国的命运,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将决定德国在今后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是德国外交的重点。因此,1997年德国政府在制定对亚洲的政策时,明确提出要加强经济外交,要对中国、越南及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增设贸易和商务机构。
冷战后,各种层次的经济外交空前活跃,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出访时都带着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其主要任务就是与被访国家洽谈经济贸易问题,签定经贸协议等,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外交活动的一大特色。此外,在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中,会经常产生备种经济纠纷、经贸摩擦,于是,各国又通过外交途径相互磋商,从而产生了“经贸摩擦外交”、“金融外交”等。
五、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保障
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战后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各世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从而制约了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和强权政治者的为所欲为。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冷战结束后,由于发展中国家影响的扩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从某些方面注意推进南北关系的改善。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两次亚欧会议的召开,洛美协定的续订,外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但是,以不合理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所构成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加之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政策,欺压广大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有助于缓和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局势,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原苏联、东欧地区经济的停滞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恶化,是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直至最后发生剧变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内的动荡、动乱和战争,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国家的贫因、饥荒,或争夺经济资源有关。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某些新兴工业国国内的长期相对稳定局势的维持,是与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军事对抗,成为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link?url=9AK--_
3. 冷战对世界和平产生了哪些影响
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和苏联及她们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历毁的对抗。美国的主要盟友是西欧、加拿大、日本,而苏联的主要盟友是东欧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中苏分裂)。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战实质是: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武力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其影响是: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肢侍备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谈颤,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4. 美苏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从两个方面来看,分为好处与坏处
①好处:刺激苏联科学的进步 苏联为了获得争霸结果的胜利,在冷战期间研制出核武器。刺激苏联增强军事装备:如当时苏联第一级大型巡洋舰“查拉级巡洋舰” 服兵役人数达到历史上新高。刺激苏联往外太空的探索,让航天技术创下历史新高:为了与美国争夺外太空占领权,苏联也加紧了对宇宙飞船研制,最远可达月球与火星搏物 。前期刺激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苏联的国民经济与美国的国民经济相差无几,只是当时苏联的发展偏向重工业。而当时发展的最好的当属苏联的军事工业。军事工业的兴起也缘于国家对于军火的需求
②坏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国家规划路线并不明确,时常改变,并且此时为了进行冷战,苏联的国力消耗了不少。使苏联无端发起战争:如入侵阿富汗,不仅造成了兵力上的损失,也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长期的经济畸形发展:重视发展重工业,无视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跌,贫富差距悬殊。为后来的东欧剧变埋下基扒液隐患:东欧剧变是造成此升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苏联希望控制东欧,来增加自己在冷战中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后接手东欧强行将自己的文化等加给东欧各国,企图让东欧与苏联合为一体,让东欧各国有了怨言,这才产生了东欧剧变。
5. 美苏冷战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呢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冲培。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
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弯汪保证毁灭。冷战结束后再加上经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美苏冷战的特点: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5)冷战的影响扩展阅读:
1、苏美冷战开始的标志:铁幕演散闹唯说序幕、杜鲁门主义开始。
2、苏美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3、新冷战: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2007年4月27日强烈谴责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指责这一举动完全针对俄方。
他还以“冷战”时期的教训警告说,这可能将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专家说,随着美俄在导弹部署问题上矛盾升级,世界可能已站到“新冷战时代”边缘。
6. 冷战的后果及其影响
后果: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1、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 势,形成了全面凳轮孝“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 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 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枣稿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的爆发;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 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 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 起。
(6)冷战的影响扩展阅读:
美苏和解: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抗争走向迅速桐拆缓解的大变动时期。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苏在各领域中让步,而美、苏之间又终于出现戏剧性和解的时期。
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的最终一个结局,以马耳他会晤为标志,美苏关系进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时期。这是以苏联的大步后退为条件的,美国认为是从几十年“冷战”中最终赢得了“胜利”。
7. 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冷战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冷战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冷战的开始时间,冷战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吧!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
冷战的影响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第一冷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第二,促陵嫌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消极影响:第一,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整个世界笼罩在美国的阴影下;第二给社会主义的传播带来巨大的阻力,国际共产主义陷入新的一轮低梁掘谷;第三给新兴的民族国家提尺渣手升国际实力创造了机会。这些就是关于冷战的的内容。以上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错误,请谅解!
8. 美苏冷战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
有利影响:1、有利于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维持战后世界的总体和平段裂局面、避免新的世界大战;2、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不利影响:1、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相互妥协的结果,事实上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种下不稳定的祸根;3、美苏睁段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握早闭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两极”对峙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9. 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冷战回顾解析:
冷战绝不仅仅是姓社姓资之争,也不是东方的邪恶帝国与西方的正义帝国之争,而是别有意义:第一,冷战表面上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斗争,但从更长期的历史阶段看,冷战是大航海时代以来殖民浪潮的延续,是从欧洲殖民者对第三世界领土、资源的瓜分,到美苏两大帝国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对第三世界制度、伦理等“现代化理想”的瓜分;第二,第三世界在面对美苏提供的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路径时,进行应对的做法.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各自拥有一套走向现代化的理想、路径和精神力量,包括如何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正义、幸福、富裕和尊严等.可把美苏分别概括成“自由帝国”和“正义帝国”,不论美苏在越南或阿富汗各自犯下怎样的滔天暴行,他们在冷战期间对各自意识形态持有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并不全然虚伪.因为,两大集团在顾及自身与盟友利益的同时,也的确都在奋不顾身的为第三世界指出现代化道路.
美国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科学原则创生出来的第一个国家,这意味着美国是其他国家追随的先驱……在19世纪,一种美国认同开始与现代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要想变成现代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仿效美国的榜样.这一论断非常深刻.在今日世界,美国既是解放者,又是侵略者;既是通往自由民主的现代化灯塔,又是激烈破坏其他地区传统习俗的“破坏王”;既是消除暴力的,又是充满暴力的,这些悖论在美国身上表现的一点也不矛盾,其原因正在于这种充满热情的现代化传教.似乎美国人觉得,但凡与美国不同却又还活的好好的国家与地区,即便不挑战美国也已然构成对美国乃至人类的威胁,
苏联不仅在国家利益上与美国处处作对,更深刻的是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美国,但在当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且貌似更“平等”的现代化道路.于是,苏联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已挑战了美国的上帝使命.苏联在对外干涉的层次、强度、频率方面比美国差远,但因意识形态的力量上却咄咄逼人,冷战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两个国家与集团之争,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道路之争.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美苏之外的国家来说,美苏冷战的胜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看出了通往现代化之路的复杂性,冷战并非不堪回首的过去,而是人类通往未来的宝贵经验.第三世界国家从冷战中找出隐藏在善与恶、进步与倒退、自由与平等、暴力与和平等表面现象之下的经验教训,才是更为实际的做法.
二、近百年间的中国
我们不妨用“中华帝国摹仿史”来简单而戏谑的概括这两百年:洋务运动尚只是“中体西用”、官僚主导下的军事与经济改革.此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摹仿了日本,其重点在于君主立宪制度,好歹也制了一部宪法;民国肇始,最初摹仿的是美国,其重点是权力集中的总统制;蒋中正氏初兴,则摹仿了德国与苏联.
两百年的摹仿史充分说明了一点:始终在摹仿,从来未超越.中国是一个持续千年向周边输出通往仁义礼制等正义秩序道路的国度,同样是有着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文明,这样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比一般的第三世界国家更为艰难.所以,在我看来,当遭遇千年大变局之时,中国的反应已经足够迅速了,如此尽快的调整步伐,反复试错,那么多精英视死如归,已经是这个民族的宝贵智慧与财富了.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反观评价过去二百年历史时倍感棘手,忽而归罪于传统,忽而归罪于外侮;忽而宽容,忽然苛刻;忽而曰为卖国贼,忽而曰为救世主,这种混乱是摹仿的必然结果.
冷战中第三世界的命运给中国最大的启示是:可以摹仿,但不能移植,单纯“开药方”的思维已经过时.
三、未来中国的现代化
当第三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美苏两条路会带来灾难,从而反思自身传统时,最初意义上的“第三世界”也即宣告解体.今日国际,最典型的现象当属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伊斯兰主义者在拒绝美苏的现代化指路牌之后,选择了来自自身宗教与历史传统的道路,在拒绝美苏的同时几乎也就拒绝了现代化本身.
这给中国未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美苏之外的又一个参照物.那就是,尽管中国不能移植美苏任何一条道路,但也绝不能拒绝现代化,尤其不能走向激进的民族主义道路,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帝国”而言,激进的民族主义必然导致分裂与战争.此外,严格来说,中国两百年的现代化道路不是白走的,到现在至少已经在工业化、教育普及等方面较为成功的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如果政治的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其他现代化成果包括多年积累的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很有可能失去.而到那时,无论是哪一派、无论主张的多么宏大的理想、多么高尚的主张、多么美好的愿景,一旦出现杀戮与死亡,就意味着永恒的失败.有句话说的好:战争总有胜负,而母亲永远是失败者.
对当下中国来说,政治改革即政治现代化.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怎样才能和平、人道、有道德的实现政治现代化.
冷战之后的中国现代化道路,首先,一定要避免“进口”或“移植”他国的政治现代化模式.第二,无论怎样反思现代性的弊端,反思现代性带来的虚无主义,也必须接受现代性的命运.走向个体的自由、群体的平等,这是人类社会无法控制的走向.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为什么一向不介意“拿来主义”的中国人在政治改革道路上走的如此艰辛?这恐怕是因为,中国自己仍然是一个“汉家自有制度”的“帝国”;仍然有一个呼之欲出,但却至今仍未制度化的意识形态;仍然需要一个由传统塑造的共同伦理来作为政治改革得以和平进行的共同基础与前提.而只有将这一传统的意识形态与伦理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政治现代化,政治改革之路也才能顺理成章的进行.
未来的中国不应该也不会提供像苏联那样挑战美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必然只适用于自已,但这也要基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及巨大的生产消费能力,基于公平而自由的经济贸易,基于儒家提供的人道主义.因为中国的目的不是输出现代化道路,而是完成自己的经济与政治现代化,呵护传统带来的共同伦理,让每个人活的富足、仁义且彬彬有礼.这才是冷战之后中国的现代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