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乌衣巷唐刘禹锡诗一首落款下边提到的铁良书是什么人
这是一位叫“桐陆铁良”的人书写《乌衣巷》唐刘禹锡诗大扒一首。铁良,可能是柳铁良,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北京房山局仿顷琉璃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㈡ 穆尔察·铁良的轶事典故
1904年5、6月间,湖北革命党人张难先、胡瑛、吕大森等人成立科学补习所,在湖北新军中宣传革命排满思想。科学补习所成立不久,就和长沙的华兴会取得联系,准备积极响应长沙起义。正当各项工作积极准备之时,不料长沙事败,消息泄秘,湖南巡抚急电湖北督都,查封科学补习所。科学补习所遭到破坏后,多数成员还留在当地,继续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事件是王汉、胡瑛谋刺清政府户部侍郎铁良。
科学补习所解散后,王汉、胡瑛把准备响应长沙起义使用的枪支、弹药藏匿于汉阳南郊的鹦鹉洲,伺机再行动。时值外界风传清政府为预备立宪,倚望江南财赋,充实内府。1904年8月,铁良以钦差大臣身份南下,巡查各省军事财政,搜刮钱财。1905年1月下旬,铁良由湖南到武汉经河南返回北京。得到此消息,王汉便向刘静庵、胡瑛建议:“革命空气何其岑寂,而天下之祸已亟,士大夫犹昏昏然无所知觉,如之奈何!今清廷重臣南下,将以百姓为奴纯带源,猜疑防范之心,无时或竟。我欲拼却一身,刺杀此獠,如何?”刘静庵、胡瑛等,认为这是“国贼”,如不铲除则百姓更难生活,遂议决以暗杀的手段除掉这个清廷大吏。鉴于刘静庵年老行动不便,最后由王汉与胡瑛二人担任此使命。
王汉、胡瑛初步拟定的行刺地点在汉口大智门车站,但是二人达到火车站时,火车已经开走。王汉便与胡瑛商议,先赴河南彰德寻找时机,这是火车北上的必行差经站。二人遂携带鹦鹉洲所藏手枪,赶赴彰德预备行刺。
二人在彰德潜伏数日,而铁良迟迟不至。胡瑛临阵退缩,王汉说:“吾不敢强君惧死也,君可别寓一旅店,待吾死后,设法收吾尸,以死状告武昌同志足矣。”遂独承担起刺杀使命。没过几日,铁良乘车到达彰德,此时王汉早已携枪候于站内。见铁良下车,王汉选一有利地做态点,对准铁良,便举枪射击。然而王汉平时缺乏射击训练,致连发不中。及至清吏四出搜捕,王汉遂投道傍井自杀。次日,铁良命彰德府打捞上尸体,在其遗骸上发现绝命书数千言,“皆阐明民族民权大义,及愤亲贵乱政,愿以身殉,为天下倡。”
㈢ 穆尔察·铁良的人物生平
铁良早年在吉安读书,祖父死后,他与父亲服丧回京,由其母博尔济吉特氏授学业。四年后父亲去世,因家境艰难,铁良放弃科举,改而研究财经、军事。学成后,铁良入荣禄幕府,协助处理各种军务,深得荣禄信任。荣禄将其举荐入兵部,为兵部侍郎,会办京旗练兵。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铁良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擢为户部尚书。不久,清廷设立总理练兵处,统一对新军的领导,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为襄办,协助袁世凯办理各项练兵事宜,并暗中监视袁世凯。 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17日,朝廷颁布谕旨,令铁良南下考察江南制造局移厂一事,“顺道将各该省进出款项,及各司库局所利弊,逐一查明,并行具奏。”
地方对其用意也心知肚明,在铁良的第一站上海,当地的《警钟日报》便以《民穷财尽何以堪此》为题,指责铁良此行是为了“收括东南之财富以供北京政府之挥霍”。两江总督魏光焘还指示手下迅速造假清册,弥补亏空。
8月20日,铁良离京,先后前往上海、苏州、南京、芜湖、武昌等地,至次年年初返京时,八个省份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土膏捐税”已被铁良收归中央;张之洞、魏光焘等督抚的勇营武装,或被改编或被解散;江南制造局的大笔经费及用人权亦被铁良夺走。至此,地方势力大为削弱,中央实力一时增强。回京后,铁良复奏折文长达万言,详明切实,得到慈禧的赞赏。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铁良就任户部尚书,随即着手从财务上对北洋军“钩稽精核”,使得北洋粮饷捉襟见肘。同时,铁良开始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依靠留日归来的多尔衮后代良弼联络士官学生,与袁世凯嫡系倾轧。对此,袁世凯大为不满。不久入军机处,升任军机大臣。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官制改革,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统一为陆军部,铁良离任军机,专任陆军部大臣。慈渣磨禧恐袁世凯尾大不掉,将北洋六镇中的一、三、五、六镇尽数划归铁良统领,造成铁良与袁世凯相抗的“均势”。袁世凯随后觐见慈禧,联合奕劻参了铁良一本:“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结果弄巧成拙,慈禧本来已经拟旨,不让铁良等“反对派”再参加御前会议,但袁世凯的表现,让她马上改变了主意,将此旨留中不发,贴上“野心家”标签的袁世凯成了众臣攻击的对象。据说,在一次会议上,醇亲王载沣甚至掏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劻劝解,方才作罢。11月,清廷颁布上谕,设陆军部,一切军务均归其管辖,任命铁良为该部尚书。袁世凯大势已去,只得主动交归北洋六镇中的四镇。次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失去了最后的军权。
袁铁之争,铁良已占了上风。曾担任铁良幕僚的恽宝惠曾道,“铁良敢于这样做,仍由于宫廷之主持。慈禧太后之为人,阴鸷而多智谋,对满汉大臣能恩威并用,权不旁落,绝非一般妇女所能及。”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光绪帝去世,铁良因劝说隆裕太后训政,企图排挤摄政王载沣未遂 。于是摄政王载沣免去铁良陆军部尚晌梁禅书之职,将兵权收归皇室。
1909年(宣统元年),铁良被排挤出京,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铁良与两江总督张人骏死守江宁。江宁陷落后,铁良乘日本兵舰逃上海保得性命,被朝廷免职。
1912年,铁良回到北京,与载洵、宴尘载涛、良弼等结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不仅反对袁世凯,反对南北议和,反对清帝退位。袁世凯组建内阁后,宗社党作鸟兽散。铁良寓居于天津,开始寻找日本这一“外援”,并时往来于青岛、大连及日本等地,与肃亲王善耆等策划复辟清室。
1917年7月,铁良积极参与“张勋复辟”。其间,溥仪命铁良、张人骏等人为弼德院顾问。闹剧收场后,铁良又奔回天津租界寓居。
1931年参与策划挟持溥仪前往奉天省,之后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铁良也参与其中。
1938年,76岁的铁良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寓所病死,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墓碑上刻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前江宁将军予谥庄靖满洲穆尔察公墓志铭”。
㈣ 清末“满人五虎”是哪些人
于库里·恩铭(1845年-1907年),满洲镶白旗人,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的女婿。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铁良(1863年-1938年),满洲镶白旗人。清末大臣,以“知兵”自称,被视为满族中杰出的军事人仔旦才。
爱新仿桐觉罗·载泽(1868年一1929年),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
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满洲镶黄备戚坦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
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㈤ 读阿城《抻面》
我坐在成都世纪城公交车旁边的木椅子上,怀里是熟睡的女儿,她在公交车上就睡着了。暖暖的春阳包围御兄着我,我掏出手机点开Kindle读《阿城精选集》。
《抻面》是集子里的一篇很短的小说。讲满族人铁良,抻得一手好面,靠这手艺过活。他可以用鼻子闻出硷是不是放多了,比起其他的抻面师傅用舌头舔,要得体多了。铁良在北京城小有名气。
阿城有一段描写铁良抻面的过程是这样的:
读这些文字,我眼前仿佛站着一位抻面师傅,伸展双臂在案板前抻面。他穿着白衣服,因为我相信铁良是很爱干净的,他认为抻面是个露脸的活。
阳光下的我沉浸在这些描写里。女儿睡得沉,她28斤,全部重量都在不足80斤的我身上。我托着她头的手臂酸又麻。椅子另一端坐着的男人在抽烟,烟味飘到我鼻孔里。
我继续读《抻面》,文末讲到反革命老头在临刑前要求吃铁良抻的龙须面。铁良不说话,开始抻。
读到这里,我眼里泛着泪花。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作家阿城文学造诣极高,只把现场描写出来,该有何感受都留给读者。作家非常克制,作碰陪为读者的我却无法抑制。
恩人被判为反革命,生命的尽头,尝后生的手艺,只吃一口,镇吵袭只说一句话。简单的文字却似乎有千钧之力,千万种情绪全不留痕迹。果真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造化如此,评价留给后人去。
我心里难受得很,不全是压抑,也有心酸,感动,等等等等。我只想流泪,想把这篇文章给一位山西的爱吃面的朋友看。我女儿在阳光下睡得酣,她的眉眼都沉在梦乡里。我闻闻她鼻子里呼出的气味,觉得香。前几天她发微信语音给我说:“妈妈,我睡得很香很香。不像你来闻闻。”果真是香。
我把手机放进包包里。我读不下去了。眉头微蹙,心瑟缩着,千万只小虫爬行。
老头临走那天,是不是也有淡淡的暖阳呢?
历史捉弄人,人可以不捉弄自己。
我们还是可以好好活着。干干净净的活着,或许还能露个脸地活着。躲不过的厄运,就接受;能经营得好的日子,就好生经营。我隐隐感受到阿城的道家思想:忍耐,冲淡。就在人物的举手投足里,不着痕迹,却又抹不掉,这就是高手的深藏不露吧!
我把怀里的女儿摇醒了,我们要赶地铁去春熙路参加一场讲座。我要多多学习提升自己。女儿没睡醒,不愿下地走路,要我抱着。我抱着她走了几十米,她才愿意自己走,迷迷糊糊的牵着我,走在过马路的人群里。
㈥ 清末最后的勋贵集团:铁良成为隆裕太后的支柱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登基。随着袁世凯下野,北洋系遭到打压,一群年轻的满洲亲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力,掌握了大清帝国最后三年的政治命脉。现在,几乎所有的强力部门都掌握在了皇亲国戚们的手中,似乎谁也挡不住他们抓权的脚步,然而时隔不久,武昌起义的枪声便划过了夜空。
清廷立即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派谁悉闭出征为好。
在满清贵胄中,铁良、良弼均被称为清季干将,但良弼年轻,资历和地位也较低,只有铁良才具备“帅”的各方面条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也确实常被人称为“大帅”。
从慈禧太后决定编练新军起,铁良即奉旨与袁世凯共同主持练兵事宜。当时袁为主,铁为铺,练兵处办事人员都称袁世凯为“宫保”(袁世凯曾被封为“太子少保”),称铁良为“大帅”。
如果单评政绩,铁良给袁世凯做副手都很勉强。不过依照清廷一向的陵碧规矩,凡是满人中具备办事能力,头脑比较清楚,同时又官至二品的官吏,其得到信任和被迁擢重用的机会都要比汉官来得容易得多。在慈禧的信任赏识下,铁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历任军机大臣、陆军尺陆举部尚书,名位几乎可与袁世凯平起平坐。
练兵的时候,大权归属袁世凯,铁良尚对之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等到“宫保”、“大帅”能面对面坐下了,他就不这么好说话了。围绕着北洋新军的使用,铁良时时以陆军部的命令与袁对抗,令袁很是难堪。两人矛盾逐渐明朗化,铁良也由此成为满人“中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洋新军共有六镇。在慈禧的支持下,铁良收回了其中的四镇,从而揭开了他与袁世凯之间正面冲突的序幕。尔后改组四镇军官的做法虽遭到慈禧的制止,但铁良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已经赢了大半。
袁世凯被逐,本是“中兴派”内部的一件大喜事,与袁世凯蓄怨已深的铁良更是犹如去了一块心病。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袁这个大敌在,自己在朝中尚能相安,袁一走,他反而混不下去了。
摄政王载沣是个庸懦无能、眼光短浅之辈,他逐走袁世凯后,便把自己的弟弟载涛推出来,让载涛掌握军权。载涛时年才二十三岁,也没有什么文武才略,一切都要靠军事熟手铁良指导协助。
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官僚场上的一个常见现象。面对载涛这个乳臭未干,基本一窍不通的公子哥,有多年处理军政事务经验的铁良不可能不感到憋屈,有时也难免会流露出“军事你们不如我”之类的牢骚和倨傲。
载沣、载涛兄弟对此很是忌嫉,于是便将铁良身兼的禁卫军训练大臣一职免去,调他筹办海军,实际上是架空了他。
铁良知道自己不能为朝廷所容,就索性将陆军部尚书也一并辞去,像他的政敌袁世凯一样回家闲居去了。
铁良在家闲住了一年,载沣、载涛还是如同防袁世凯般防着他。由于害怕铁良暗中仍与各镇将领联系,便又特予起用,让他去做江宁将军。在大半个清代历史中,各地驻防将军的职权都非常重要,但到光绪以后,却逐渐沦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基本无事可办。
代替铁良出任陆军部尚书的荫昌曾在德国留学,专习军事。回国后,他长期在天津武备学堂担任督办(相当于校长),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尊之为老师,段祺瑞到小站投效袁世凯,其实也是由荫昌所推荐。
荫昌的最大缺陷是没有练过兵,更无带兵打仗的经验,同时他在北洋新军中的威信也与“大帅”铁良相差很远。不过也唯因如此,载沣等人才觉得他好驾驭,遇事不致掣肘。
事实上,荫昌接到任命时尚在德国,其职务只能临时由左侍郎署理,那位左侍郎“奉命唯谨”,上面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确实听话得很。后来即便荫昌本人回国,部务也仍然倚重副手,他自己连公文都懒得处理。
武昌起义爆发时,荫昌已出任内阁陆军大臣。内阁开会几经商讨,认为铁良已经下台,良弼资格太浅,只有荫昌才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决定派他督师赴鄂剿办。
然后最后的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个荫昌把事情办糟了。
㈦ 为啥称呼铁良为王爷
清朝圣上的弟弟。铁良(1863年-1938年),字宝臣,宴困穆尔逗轿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是清朝圣上的弟弟,所以被称为王爷山祥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