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步骤
各级各类项目承担单位在坚持维护健康、防治并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的原则下,实施项目工作。
(一)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技术执行机构协调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项目开展前共同组织健康教育和宣传动员,从户籍登记中提取本辖区符合条件的常住居民基本信息,编制筛查对象名单,并通知到户。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地医院的指导下,组成医务人员联合工作组,具体实施以下工作:
1. 对符合筛查条件的人员开展初筛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填写“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开展风险评估。
2. 对经风险评估为非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无慢病史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有慢病史者,根据相关疾病诊治指南给予干预和定期随访。
3. 对经风险评估为高危人群者,填写锋搜悄“脑卒中发病风险筛查表”,对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填写“脑卒中患者再发风险筛查表”。
4. 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的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和定期随访。
5. 对筛查出的疑似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漏尺者或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转诊到基地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治疗结束后,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开展定期随访和规范化干预管理。
(三)项目基地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集、整理、汇总筛查数据信息,妥善保存个人筛查资料,并于每月10日前,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后,将上月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数据上报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同工作平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汇总工作动态逐级上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四)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银渣公室组织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并定期将有关结果报告卫生部疾控局;上述相关填报表格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另行下发。
工作流程图见附件。
『贰』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和关键指标都有什么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脑卒中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不同,包括:面部、手臂或腿部,尤其是身体的一边,突然感到姿卖无力精神突然产生混乱,语言和理解力混乱单眼或双眼突然出现视力问题突然无法行走,头晕眼花,失去平衡或协调肆清能力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的,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但不能完全消除。经常需采取紧急医疗救护,而不能稍有延迟,这样才能避免严重或致命的脑卒中随后发生。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1、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 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现在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同时,脑中风事件还与心理障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有关。我们发现有高度易怒特质人,易怒时,供给大脑血增多,此时容易发生脑卒中。因此,有高度易怒特质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有所增加。
根据本题提供平均气候资料与自然监测人群连续4年中风发病资料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的发病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在每年的冬天,高气压、低气湿和低气温条件,尤其是这些因素的剧烈变化与人群中风发病季节性增高关系密切;说明中风发病的季节分布是气候因素的季节差异造成的。气候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剧烈波动,在中风发病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中风高危人群的血压和血液粘度在气候应激调节反应下耦合共创,可能是形成高发时段的背景原因。因此,我们对高危人群的提出预警和干预的建议如下:
(1)对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紊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在脑中风高发季节,要保持这些病情的稳定,不要让这些疾病的发作。这些人多看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气候的变化,实时添加衣服,保护自己的身体。
(2)这些病人要坚持锻炼身体,适当控制自己的饭量,保持标准身材,体重不要超标。因为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3)这些病人要控制自己的酒量,或者不要饮酒。有吸烟习惯的人要戒烟,或要少吸烟。因为吸烟与酗酒都是脑中风的诱发因素。
50岁以上的人,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老年人保持迹雹逗自己的体重,克服吸烟与饮酒的不良习惯,要预防脑中风病的发作。
『叁』 什么是脑卒中怎样预防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芹银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脑卒中的预防主要是危险因素的防粗巧治。控制血压对卒中预防的效果显著。对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仍然需要嫌凳宴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肆』 脑卒中危险因素(3)
了解容易发生脑卒中的具体危险因素,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有必要。
六、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总胆固醇每升高祥嫌1mmol/L,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有研究表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减少47%。非空腹甘油三脂水平每增加89mg/dl,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5%。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山中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应定期(6个月)检测血脂。血脂异常患者首先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取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型决定。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脑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
七、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是最恰当的方法。建议每日口服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
八、饮食和营养
观察项研究显谨唯手示,饮食中的一些营养素与脑卒中风险相关。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推荐的食盐摄入量小于等于6g/d,钾摄入量大于等于4.7g/d。每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250g,食油每日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
『伍』 如何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针对脑卒中高危棚段人群,应该采取群体预防和个体干预的措施,及时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一、血压管理
定期规范监测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应该接受脑血管评估,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根据是否有脑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合理控制血压。对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早期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达标。
二、血糖管理
有脑卒中/TIA病史或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建议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必要时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 体育 锻炼。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可选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 7%,但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年轻、病程短及无并发症的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老年人、有严重或频发的低血糖史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三、血脂管理
各年龄段定期检查血脂,异常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值。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饥仔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
伴有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根据危险分层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 1.8mmol/L或至少降低50%;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注意有无肌痛等临床症状,监测肝酶和肌酶变化。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1.推荐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根据Framingham量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10%)个体化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2.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的二级预防,要加强科学的危险分层及分层管理(Essen评分或ABCD评分)。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外,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以作为首选药物。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3.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应注意脑出血风险,在血压控制稳定后( 150/90mmHg)应用。
五、抗凝治疗
1.对于心房颤动不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出血风险评估和患者意愿,结合当地医院是否具备抗凝监测条件,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如有抗凝适应证,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新一代抗凝药物沙班类具有不用监测INR的优点。
2.对于既往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TIA病史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再链肢誉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颈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
3.对于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
六、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强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脑卒中病程各阶段的证候动态变化遣方用药。
『陆』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包括哪些人
1.高血压
心肠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男女性之间存在差异。高血压的发病率男女性之间总的差异不太大,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存在棚闹一个现象,即50岁左右是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年龄别曲线的交叉点。
2.冠心病
冠心病,待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一般说来,60岁以前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比女性高2倍左右;女性冠心病发病李平均年龄比男性晚10年左右;女性患严重心肌梗塞的年龄比男性晚20年左右。在临床表现上另女性也明显不同,女性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即使患心肌梗塞,其预后也比男性好;而男性则多以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为主。
冠心病发病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主要与性激素有关。雌激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即有保护作用又有诱发作用。妇女在绝经期前,体内分泌生理量的雌激素起到保护性作用;而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急剧减少,起到了诱发作用。
3.脑卒中
男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1.5:1。脑卒中发病的男女差异原因可能有三条:悄和码一是男性高血压多于女性;二是男性吸烟与饮酒者多于女性;三是男性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突然用力可能诱发中风。
(二)年龄
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均于中年后发病率迅速升高。研究表明,人到中年以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较快,而且中年以后,肥胖、缺乏锻炼、吸烟、膳食不合理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明显增多,因此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三)职业分布
职业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不同职业的高血压病患病率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在工作繁忙而又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尤其是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人员,如科技人员、教师、会计、司机、服务员等职业人群中,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
(四)种族与民族分布
种族与民族也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有明显关系。在许多国家中,如新西兰的毛利族、美国的原居印第安人的冠心病危险较白种人有明显增加。非洲裔美国黑人的脑卒中和肾脏疾病危险也显示高于美国白种人。居住在英国的南亚人,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较白种人为高;而居住在加拿大启哪的南亚人未发现这种危险增加的现象。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心脑血管疾病现患率可以有所不同,如国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高血压现患率就有显著性差异。哈萨克族的高血压现患率为当地汉族人群的3倍。云南省彝族、傣族和壮族高血压现患率则均低于当地汉族人群;而新疆哈萨克族的冠心病现患率则高于当地汉族人群。民族分布上的这种差异有待于进—步的研究探讨。